奧推網

選單
科技

精鋒醫療再次遞表港交所,手術機器人尚未盈利,“錢景”如何?丨IPO觀察

圖源自視覺中國

日前,深圳市精鋒醫療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遞表港交所,擬於主機板上市,摩根士丹利、中金公司、花旗為聯合保薦人。

精鋒醫療曾在2022年4月首次向港股遞交IPO,但在6個月後失效。彼時公司並無獲批產品,如今二次遞表,精鋒醫療手握NMPA獲批產品,更有底氣。

按照各自的臨床用途,手術機器人可分為四大類:腔鏡手術機器人、自然腔道手術機器人、骨科手術機器人及其他手術機器人,其中包括泛血管手術機器人及經皮手術機器人。

成立於2017年的精鋒醫療,核心業務手術機器人主要為多孔腔鏡手術機器人(MP1000)和單孔腔鏡手術機器人(SP1000),其中,MP1000在2022年12月獲國家藥監局獲批准註冊用於泌尿外科手術,並獲得生產許可證。至此,中國已有五家公司的多孔腔鏡手術機器人獲批。

此前,“零收入”是精鋒醫療的標籤,隨著MP1000在獲批當月拿到第一筆銷售訂單,公司2022年已開啟創收模式,但是,公司也預計2022年虧損會繼續增加,主要是由於研發開支及銷售及營銷開支增加。

研發為持續性常態化投入,營銷則是新增投入。而接下來MP1000的商業化也是本次公司上市募資的主要用途之一。

已完成6輪融資,手持現金卻難以為繼

精鋒醫療成立至今不到6年時間,除創始人股東以外,已經經歷6輪融資,最後一輪融資發生在2021年 ,獲得超2億美元融資,公司累計融資金額達到約23。33億元人民幣,估值超10億美元,躋身“獨角獸”行列,但這對於高投入的手術機器人企業來說還遠遠不夠。

精鋒醫療融資情況(圖源自招股書)

根據招股書,

截至2022年9月30日,精鋒醫療的現金及現金等價物僅剩1.56億元,而公司目前還處於鉅額虧損狀態,“自造血液”並不現實。

財務資料顯示,2020年、2021年及2022年前三季度,公司均未產生收益,與此同時,對應的虧損分別為0。79億元、3。49億元及1。47億元。不到3年時間,精鋒醫療累計虧損達到5。76億元。

研發開支是精鋒醫療最燒錢的支出項,2020年、2021年及2022年前三季度,其研發開支分別為0。59億元、2。22億元及0。92億元。在最花錢的2021年,精鋒醫療的MP1000產生研發開支1。67億元,佔總研發支出的75。5%。

接下來,公司在研發方面的投入並不放緩,還要推動旗下首款獲批手術機器人的商業化。

對於MP1000,一方面,精鋒醫療正在中國進行一項前瞻性、多中心、隨機及平行對照的臨床試驗,以評估MP1000用於婦科手術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另一方面,精鋒醫療正在拓展MP1000在普通外科及胸外科中的應用,並且已經完成了MP1000用於普通外科及胸外科的註冊臨床實驗患者入組。

值得注意的是,在泌尿外科手術的註冊臨床試驗中,MP1000的整體手術成功率為100%,高於達芬奇Si為98。08%。一直以來,精鋒醫療也對外宣稱,其多孔腔鏡手術機器人優於達芬奇手術機器人。

對於SP1000,公司也在中國進行一項前瞻性、多中心的單臂臨床試驗,以評估SP1000用於婦科手術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精鋒醫療還計劃在2023年上半年啟動動泌尿外科、普通外科及胸外科手術臨床試驗。

對精鋒醫療來說,多孔腔鏡手術機器人是競爭格局即將明朗的市場,而單孔腔鏡手術機器人卻代表著未來的增長潛力。

目前國內尚無獲批的單孔手術機器人,且全球唯一獲批的直覺外科單孔腔鏡手術機器人達芬奇SP也未在國內商業化,國內其他廠商均處於在研階段。

圖源自招股書

若精鋒醫療的SP1000能率先獲批,將獲得市場領先優勢。而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資料,預計到2030年,中國單孔腔鏡手術機器人的市場規模將達到153。56億元。

而且,在MP1000、SP1000外,公司還有5款在研產品。精鋒醫療現有內部商業化團隊52名,其預計2023年將團隊擴大至約150至200名成員,並計劃建立有約50至100名分銷商的網路,覆蓋其在中國市場的所有在研產品。

已經“囊中羞澀”精鋒醫療不得不執著於上市,以尋找更多資金,以支撐後續的研發和營銷投入。

手術機器人在二級市場表現如何?

當前,手術機器人在二級市場呈現“A+H”格局。

2020年7月,天智航-U(688277。SH)以“ 國產手術機器人第一股 ”的身份登陸科創板,最新市值約42億元人民幣;2021年11月,微創機器人-B(02252。HK)在港股開始交易,最新總市值約291億港元。

天智航主營骨科手術導航定位機器人,旗下有天璣系列骨科手術導航定位機器人,已更新至第三代。微創機器人則是覆蓋了腔鏡、骨科、泛血管、經自然腔道及經皮穿刺五大“黃金賽道”,核心產品為圖邁腔鏡手術機器人、蜻蜓眼三維電子腹腔內窺鏡及鴻鵠骨科手術機器人。

上述兩家手術機器人公司都是“上市即高光”。

天智航上市首日市值達到近360億元,至今已經蒸發318億元,股價僅為高點(141。6元/股)的十分之一。就在2022年,天智航還一度引發市場對其可能觸發退市條件的擔憂。落戶港股的微創機器人同樣在二級市場順流而下,其上市之初最高市值達到594億港元,如今也已腰斬。

天智航與微創機器人至今均是虧損狀態,同時保持著高研發投入。

2022年前三季度,天智航營收8427萬元,淨虧損8234萬元,研發費用8033萬元;2022年上半年,微創機器人營收104。8萬元,淨虧損4。59億元,研發費用3。36億元。

相較而言,天智航在創收方面優於商業化較晚的微創機器人,但在產品佈局上遜於後者,而精鋒醫療的產品佈局與微創機器人的重合度更高,雙方都有腔鏡手術機器人產品。就二級市場表現來看,微創機器人上市以來的股價表現並不出色,當前股價30港元左右,不及上市之初高點的一半。

已經去二級市場探路的兩位先行者並未完全獲得資本市場的信任,可以預見,

精鋒醫療上市後同樣會面臨這一困境,而直接造成這一困境的是國產手術機器人的商業化模式還處於早期“靠售出裝置創收”階段。

以腔鏡手術機器人來說,主要買方是大城市的三甲醫院,首先,

對比醫生已經熟練操作並市場份額較大的達芬奇手術機器人,除非國產腔鏡手術機器人在臨床資料、裝置效能方面明顯優於達芬奇,才能拿到大三甲的敲門磚;

其次,

單純依靠裝置創收不是長久之計

,參考直覺外科,2013年後,其營收支柱從裝置銷售轉換為耗材收入,本土廠商也要推出裝置、耗材和服務的整體解決方案。

在二級市場,手術機器人被商業化裹足,舉步維艱,但在一級市場卻是另一番熱鬧景象

。2021年國內手術機器人融資事件數量共33起,其中20起單筆融資金額在1億元以上,2022年上半年,NMPA批准上市手術機器人產品就有九款,相比2021年全年六款的數量,增長較大。

資本簇擁之下,手術機器人IPO走熱。精鋒醫療衝刺港股之外,在2022年10月,哈工大教授的手術機器人公司思哲睿擬遞交科創板上市申請,同年11月,鍵嘉機器人與中信證券簽署輔導協議,啟動A股上市程序。此前,腹腔微創手術機器人派爾特、經皮手術機器人醫達健康等先後在港交所遞交招股書,但未能成功。

(本文首發於鈦媒體App 作者丨楊亞茹 編輯丨孫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