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科技

明人明察:從春節開始到現在,究竟在爭什麼?

【編者按】本文為授權在“秦安戰略”獨家原創刊發,轉載自公眾號“明人明察”,有很多精彩內容,歡迎大家關注。

為什麼《滿江紅》引起了這麼大的爭議呢?為什麼反對的聲音這麼大呢?而且大多數還是平時堅持愛國主義的立場的賬號。

反對它的人究竟是在反對什麼?

帶著疑問,我在看了流浪地球2之後,也去看了《滿江紅》。當然,前者是計劃內的,後者是計劃外的,這次完全是為了想搞清楚這個問題去看的《滿江紅》。

因為我對資本痕跡操作過重的影片,基本不感冒,甚至還有一種警惕。我認為商業資本盯上主旋律電影,對弘揚主旋律未必是好事,很多時候,他們用商業的邏輯,資本的動機,去解構而不是表達主旋律的精神,從觀眾的口袋裡拿走了錢,還把觀眾裡本來認可的主旋律價值觀給動搖了。而且,我認為,這種情況的出現,除了技術上的問題之外,還有投資方和主創團隊人員立場和價值觀所導致的必然操作,只是或多或少,手法或明顯或隱蔽的區別而已。

先說對《滿江紅》的看法。這部電影確實沒有直接給秦檜翻案和正名。電影中的秦檜整體還是負面形象,只是變得可能讓人感覺不那麼可恨而已。

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電影的情節設計,就沒有突出秦檜為什麼那麼可恨,能成為賣國賊第一代表人物和形象符號的原因,反而淡化了。

有一個簡單的邏輯擺在我們面前:如果秦檜真的那麼可恨,都跪了千年之久,為什麼劇中那麼多岳飛的支持者在付出巨大犧牲之後,終於有了機會殺他而不殺呢?反而讓他(實際還是替身)背誦出《滿江紅》,就認為行動的目的就達到了呢?

這樣主動放過刺殺的機會,和寬恕秦檜,有什麼不同?站在秦檜的立場上,這正是最大的寬恕。然而,這樣的寬恕又有什麼意義?歷史上的秦檜從未後悔殺過岳飛,也未停止打壓和殘害其他主戰派,為南宋的屈辱求和,一直在努力,在出賣民族利益的道路上,從未回頭和止步。

除非電影再設計一個情節,讓真秦檜從此內心愧疚,幡然悔悟,才能給這種不殺提供足夠的合理性。佛家認為放下屠刀,就可以得到寬恕,也是建立他能夠回頭是岸的基礎上。

所以寬恕秦檜,找了很多理由和藉口,比如有人說“要徹底剿滅秦檜、張檜、李檜、王檜之流,最根本的辦法是獲取岳飛的遺言,用岳飛的精神感召更多人。否則,殺了一個秦檜,就會再冒出一個張檜、李檜、王檜”。這種解釋不但與歷史的邏輯不符,也侮辱了觀眾的智商。歷史上,岳飛的精神沒有減少南宋王朝繼續出奸相的速度,還出現過為秦檜平反的事情。一首詞的精神感召對於抗金事業所產生的正面作用,能趕得上秦檜利用權力對主戰派繼續進行打擊的負面效果?

這就是為了辯解而詭辯。

《滿江紅》的不殺秦檜,跟張藝謀電影《英雄》中無名在很多刺秦者同樣付出犧牲,他終於有機會刺殺秦王嬴政,最終放棄刺殺的情節雖然有相似,但在合理性上還是有很大的差別。畢竟秦始皇有統一六國,奠定中國統一版圖基石的巨大歷史功績在,他推動的統一也結束了戰國時代戰爭頻仍,和平都無法保證的局面,對當時的人民也自然大有好處。無名在與嬴政對話之後,瞭解了秦王的歷史抱負之後,透過利弊權衡,選擇放棄刺殺,小義服從大義,是有正常邏輯可以解釋的,不至於侮辱人的智商,也與中華民族的主流價值觀不衝突。

但《滿江紅》的不殺秦檜,則找不到這樣的合理邏輯。給出的理由,比《滿江紅》的宣傳文案把“靖康恥”,寫成“靖「康恥」”還荒誕不經。

即便文藝作品不能違背歷史的真實讓秦檜被殺死,要處理起來,也不是沒有更合乎邏輯的辦法,比如讓替身的秦檜背誦《滿江紅》又死掉之後,真秦檜出現,想殺而殺不掉,這樣不是至少要合理得多?

但編劇就是想那些寫,導演就是願意那麼拍。

《滿江紅》雖然拍攝時間很短,但據說劇本打磨了好幾年。那這樣的橋段設計,就肯定是經歷過一次次的思考和論證,絕不是一時起意的結果。

這就自然會引發圍繞《滿江紅》的最大爭議。這種爭議,我認為還是體現了價值觀的衝突。

有的人覺得秦檜該殺,有機會就必須殺,有的人就覺得他可以不殺,或者可殺可不殺,反正也總能找出一套理由出來。但顯然前者是真恨秦檜,更恨秦檜;對於後者,最合理的潛臺詞是秦檜固然可恨,但也沒到非殺不可的程度。

所以我看完電影后,回想起網上有觀眾發表觀後感說,覺得秦檜也沒那麼可恨了,我就不覺得奇怪了。

雖然這種處理遠遠構不成給秦檜的直接翻案,但如果(我是說如果)引發了一部分觀眾產生這樣的印象或聯想。最終的社會效果,會不會再被人利用,實際產生一種給秦檜曲線正名的可能性?

如果有人再繼續發揮,給秦檜為什麼並沒有那麼可恨,巴拉巴拉尋找理由,利用話語權,廣而告之,秦檜的形象就可能鬆動了。

再如果,如果《滿江紅》這種處理的邏輯被公眾廣泛認可,那最高興的是誰?還是那些要給秦檜翻案,繼承他精神衣缽的投降派們,因為沒有死亡的恐懼,那還有什麼可擔心的?不就是背詩嗎?你要他們在活命和背一萬首詩之間,他也會果斷的選擇後者。如果這個處理方式成為社會規則,簡直就是對投降派的莫大鼓舞。秦檜會不會得到正名,他們都會覺得無所謂了。

評價一部電影,不能光看電影本身,還要考慮它可能引起的連鎖反應。

《滿江紅》的主創人員,真有必要給出一個真正合理並有說服力的解釋,說清楚,為什麼明知這種情節不符合歷史邏輯,也不符合常人思維,非要這樣設計這樣的情節?

批評者,並不是非要雞蛋裡挑骨頭,故意要跟張藝謀的主創團隊對著幹。張藝謀執導的2008年奧運會開幕式和2022年冬奧會開幕式,都是得到今天這些批評者廣泛認可和好評的。他們是對事不對人。明顯不符合歷史和事實,也不符合日常邏輯的情節設計出現在以弘揚主旋律為名的電影裡,大家自然要問個為什麼?

這就跟電影《金剛川》打著展現抗美援朝主旋律的標籤,卻要電影中植入一個由於被志願軍不畏犧牲的精神所震撼,美軍飛行員放棄了對橋樑進行轟炸的情節。

這樣的細節在現實中找不到依據,即使有,也不具有代表意義。我引用一篇《豆瓣6。9分,為何電影《金剛川》贏了票房卻輸了口碑?》其中的一段文字:

在美軍的回憶中,他並不害怕志願軍的犧牲和悲壯,他們並不會因為志願軍奮不顧身而手軟。他們害怕的是志願軍的強大,他們害怕在黑夜裡,志願軍悄無聲息地潛伏前進到他們陣地附近,所發起的一次又一次夜襲;他們所害怕的是,在夜色的掩護之下,志願軍悄無聲息迂迴到他們的必經之路上,為其設下天羅地網;他們害怕志願軍膽大心細,強行軍迂迴穿插,忽然出現在他們身後,斷掉他們後路。

那麼影片為什麼非要插入這樣的橋段呢?最合理的解釋,只能是主創人員的價值觀在搞怪。這樣設計的情節,要表達的重點是志願軍的精神能夠感動敵人放棄行動?還是要強調敵人在戰場上也有文明的一面,閃爍著普世價值的光輝,充滿著“人性”之美?

類似的情節,也出現在陸川的《南京,南京》中。有人就吐槽,這部影片給製造南京大屠殺的鬼子披上了更多“人性”的光輝。

這難道不是主創人員的價值觀與社會公眾價值觀產生的必然衝突?

這次圍繞《滿江紅》的爭論也不例外,透過各種現象層面的因素,更本質的就是價值觀的衝突,它的背後,就是立場的不同。

要承認,這個社會上,人的立場是有區別的,很多時候是立場決定了觀點和看法。

承認立場的不同客觀存在,並不低階,這才是實事求是的表現。那些標榜自己理中客的人,才特別需要警惕。他們的立場明明存在,很多時候可能更因為自己的立場而固執己見,卻說一套做一套,而具有了更多的欺騙性。

如果說,對《滿江紅》的質疑,還是站在愛國主義,反對投降主義的立場之上的。那麼對於《流浪地球2》的否定,更多就是來自那些接受西方自由主義,乃至逆向民族主義的理念,對這個國家這也看不習慣,那也看不習慣的人。他們認為中國永遠不如西方,期待西方拯救中國。說他們都是恨國黨,大機率是過了,但恨國黨是否定《流浪地球2》最積極那一部分,這個結論應該大致是沒問題的。

這其中的主要原因就是《流浪地球2》,挑戰了這些人對西方永遠保持先進性的精神信仰。他們想象的西方是中國人無論如何都不可能趕上的西方,西方的體制不但是人類歷史的最優解,而且未來也具有永恆的正當性。“歷史的終結”就是表達的這個意思。歷史終結論,已經被現實擊打得千瘡百孔,不值一駁,但很多人的內心深處繼續存在著這樣的思想鋼印。

誰挑戰這個鋼印,就跟誰急。誰要打破西方永遠保持先進性的秩序,就跟誰急。

他們無論如何也要證明,西方的做法才是對的,錯的只能是我們。比如在中俄關系這個問題上,美國不希望中俄互信升級,合作關係升級,一個互相提防的破裂的中俄關系,才有利於美國各個擊破。在這些人心裡,他們就開始挑撥中俄關系。因為親美,所以反俄。在他們心裡,支援美國才是唯一的標準。他們的思想鋼印,已經是一種宗教層面的信仰。這就跟一些宗教徒,至今不肯承認地球是圓的一樣,當事實對他們無效,立場才是唯一重要的因素,他們為此連雙標都不在乎。

這些人對《流浪地球2》,不可能有什麼太多的好感。流浪地球2不但在價值觀方面挑戰了美國和西方,而且,在電影藝術和電影工業水平上也開始具有對美國好萊塢的競爭力,甚至還有反超的可能性。好萊塢是這些人的信仰精神堡壘之一,好萊塢電影是這些人信仰觀念的重要藝術載體。好萊塢開始有了對手,而且還來自他們認為需要美國拯救的中國。好萊塢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殿堂,好萊塢電影,不再是遙不可及的神話。這如何能接受?

這就足以讓這些人破防了。這些人心裡其實更清楚,硬核科幻的題材的電影在意識形態攻防中的作用有多大?

列寧有一句話,大意是:一切藝術中,電影是最重要的和最大眾化的藝術。因為電影是一門綜合的藝術,集多種藝術於一身,而且,電影本身也是近代科學技術的產物。現代電影的皇冠,就是硬核科幻片,它是對於藝術和現代科技融合度要求最高的電影題材,不但代表國家的宣傳實力,而且也是一個國家科技和工業能力的具體體現。

為什麼在其他更有藝術底蘊的歐洲國家,拍不出和好萊塢巔峰之作媲美的硬核科幻片呢?不是歐洲藝術家的藝術表現力不夠,而是科技和工業實力達不到美國這樣的水平,滿足不了拍攝科幻經典的物質技術條件。

一部科幻電影經典制作的高度有多高,是取決於這個國家的綜合實力已經發展到了什麼高度。

看完美國硬核科幻大片的人,都很容易對美國產生一種崇拜情緒,因為這樣的作品能夠拍出來,就足以說明這個國家的實力有多麼強。觀影的過程,也是建立美國崇拜的過程。這樣的片子看多了,很多人心中美國強大偉岸的形象就根深蒂固了。

所以從《流浪地球》到《流浪地球2》的橫空出世,給了中國人的震撼為什麼特別大?因為這確確實實是中國人重建精神自信的象徵,也是中國國力強大的體現。

綜合國力強大,就包括科技發展水平、工業製造能力和資金實力,還有市場消費能力。這幾個因素對於中國硬核科幻片的出現,缺一不可。

所以,有人也分析過,從航天科技水平和成就看,只有中美俄,有這個資格拍這類題材,也只有中美俄能夠在拍攝的科幻電影中擔當主角,而不是配角,否則就會給觀眾以強烈的違和感。但從資金實力和消費市場規模的角度,這三個國家中,只有中美能夠拍。

站在中國的立場上,為這部電影驕傲,是必然的。電影當然不會完美,但它的趕超意義,誰能否定呢?站在美國的立場上,這部電影就是壞的,就應該只給30分。

有人說好得很,就有人說糟得很,主要原因只是立場和價值觀的不同。立場和價值觀的不同背後又是什麼呢?篇幅已經太長,放到下一篇繼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