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科技

孩子對姥姥和奶奶的態度,你是怎麼看待的?看完這個你就明白了

文|啞鈴媽媽

現在社會節奏快,生活壓力大。很多年輕夫妻,不僅要養育孩子,還要贍養老人,所以身上肩負著很多壓力。經濟能力有限,很多家庭都需要老人出面來照顧孩子,而其中姥姥和奶奶就是照顧孩子最多的兩位。經常有人逗孩子:“是姥姥好,還是奶奶好?”在相處的過程中,很多卻家長髮現孩子對姥姥和奶奶的態度,確實有很大的差別。

因為工作的原因,小娟經常需要外出出差,所以只能把孩子留在老家讓婆婆帶著。每次回來的時候,小娟都會專門帶著孩子去姥姥家看望姥姥。大多數時間孩子都是奶奶帶在身邊的。所以每次小娟帶他去外婆家長住幾天,他都會表現得非常不適應。孩子總是嚷嚷著要回家,想奶奶了。

小娟對此十分無奈,平時在家的時候奶奶就非常溺愛孩子,小娟不讓孩子亂吃零食,奶奶卻總是偷偷地給他買。小娟不讓孩子放學一直看動畫片,奶奶就要偷偷用手機給他看,為此小娟沒少跟孩子的奶奶吵架。

孩子現在正是習慣養成的時候,她不希望以後孩子成為一個沒有約束、沒有自律性的人。但是奶奶卻全然不顧及這些,只想著如何哄孩子高興,讓孩子跟自己親近。就連孩子也感覺媽媽總是對自己太嚴厲,只有奶奶會哄自己開心,真心對自己好。

相比較之下,姥姥則更贊同媽媽的教育方法在呵護孩子的同時,也會嚴厲要求孩子。但是年幼的孩子並不懂這些,只知道誰讓自己更開心就更親近誰。其實不管是奶奶還是姥姥,相信他們都是真心對孩子好,只是兩個人的教育方式和教育理念有較大差距。

相比奶奶,姥姥更懂得媽媽的心思,知道媽媽想要培養孩子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而奶奶更多的是對孫子孫女的寵溺和照顧,甚至有的時候媽媽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他們還會挺身而出,認為媽媽對孩子太嚴厲了。

小娟的孩子總是說,“奶奶比姥姥好”。有句俗話說,“外甥是狗,有就吃,沒有就走”。意思就是說姥姥和孩子沒有那麼親近。

那麼究竟還有哪些原因導致孩子更親近、更喜歡奶奶呢?

一、孩子跟奶奶在一起的時間更多

中國人的傳統就是,孩子應該奶奶來看。陪伴對孩子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大多數孩子都是有奶奶帶大的。經常跟在奶奶身邊的孩子已經習慣了奶奶的照顧和關愛,自然會更親近奶奶一些。而逢年過節的時候一家人都會在奶奶家團聚,再加上而且孩子從小一起長大的玩伴都是奶奶家這邊的。

姥姥家那邊的小夥伴難免會生疏一些,慢慢地就會產生心理差距。覺得奶奶才是自己的一家人,姥姥只是個對自己比較好的親戚而已。所以媽媽平時可以多帶孩子去姥姥家走動,多給姥姥和孩子親近的機會,可以在春節時輪流去奶奶家和姥姥家過年。

二、受到寶媽的影響。

從一個女性的角度來說,面對婆婆和媽媽的態度肯定是不一樣的。在媽媽身邊會更加放鬆自如一些,身為婆婆的兒媳婦會顧慮更多,在婆婆面前需要做的也更多。到了姥姥面前,寶媽會無形之中恢復到孩子的狀態,情緒也更加鬆弛,尤其是面對的都是自己一起長大的玩伴,表現地也更加隨意,這些細微的差別都會讓孩子敏銳的感受到,所以讓他們潛意識認為姥姥和奶奶是有區別的。

三、關愛孩子的方式不同

老人都是比較憐惜孩子的,看不得孩子受任何委屈,尤其是當父母教育孩子嚴厲批評孩子的時候,很多老人都會選擇出面制止。媽媽本來就是姥姥教育長大的,所以寶媽的很多教育方式都能被姥姥支援並且理解。

而相比較之下,因為所處環境不同,所以奶奶和寶媽之間可能會存在一些教育理念的差距。寶媽嚴格要求孩子批評孩子的時候,奶奶可能會站在相反的角度為孩子開脫,甚至會指責寶媽對孩子太嚴厲了。對於年幼的孩子來說,他們還體會不到寶媽的良苦用心,所以會覺得奶奶願意為他們說話,從心理上便會更親近奶奶。

孩子和誰更親近都是次要的。我們教育孩子的時候一定要保持一致的觀點,否則會影響教育效果。孩子健康成長,家庭才會更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