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科技

小洋、銅元、銅元、銅元、銅板的區別是什麼?

我是棠棣,一枚歷史愛好者。歡迎大家【關注】我,一起談古論今,縱論天下大勢。君子一世,為學、交友而已!

一、銀元的概況

鷹洋在清朝時已普遍流行,大清帝國在光緒年間大量鑄造了多種銀元,上面有一條龍,稱為“龍洋”。

銀元之下,還有兩種輔幣,第一級是“銀角子”,南方稱為“毫子”;第二級是“銅元”,俗稱“銅板”。這兩種輔幣,並不是十進位制,是要跟著銀價銅價的上落而定,所以又稱“小洋“,兌換店天天有市價牌子掛出,一元能換銅板多少?

可是銀行與錢莊的庫存,仍以白銀為本位。一切用銀元作為流動品,往來結算只是使用銀元,所以每天一清早在銀行錢莊薈集之區,可以見到行莊的老司務(即工役)背上負著一個黃藤笆斗,漆上了錢莊名稱的黑字,裡面盛著銀元,互相遞解。數目大的要用特製的鐵框厚木箱解款,鈔票就沒有這種麻煩。

好在解銀元的木箱既笨又重,必須兩人才抬得動,搶劫是不可能的,況且那時治安良好,在銀行和錢莊區的警衛也極嚴密,盜劫絕少發生,搶笆斗的事十數年中偶或有之,劫銀箱的事簡直不曾聽見過。

鈔票輕而易於攜帶,不會惹人注目,於是鈔票的通行越來越旺,使用大量銀元的機會日漸減少,大抵十元以下的往來,都用銀元,十元以上的則用鈔票。鈔票分一元、五元、十元、五十元四種。

還有一種含銅質極少的假銀元,只要以兩手指夾在銀元中心,用口唇向銀元邊際一吹,真的銀元會發出很輕微而悠長的“殷”一般的銀笛聲,假的就沒有。銀錢業的從業員,在年少學業時,就要練習辨認銀色和各種版樣,以及辨別響聲。

銀元越出越多,版樣名稱約有二十多種,辨別大批銀元的真假,要敏捷。要是不懂得這些技術,就會吃進“夾銅洋鈿”,令人懊喪不已。

點數銀元又有一種方法,是憑兩隻手,右手只拿一塊銀元,左手拿成疊銀元。左手指陸陸續續把銀元推出,右手就循次一塊一塊地敲響銀元的邊,一面敲一面聽,聽到聲音不好的,即刻把那一塊錢剔出,於是再敲再數,一五、一十、十五、二十地唱著數下去,一百塊錢,不到一分鐘,就把鑑別的工作做好了。

二、民國初期的銀元

按照當時全國的金融中心上海銀錢業所開的價目,標準以成色最好的鷹洋為主,為1;南方各省龍洋減少0。15‰至0。25‰,北洋造幣總廠的龍洋減少0。5‰。至於東北奉天、吉林、東三省、四川等地的銀元,因為成色差,錢莊素不通用,即便使用也必須加以重大貼水,減少百分之一至二。

這樣,錢莊、兌換業就利用這種混亂情況,操縱銀元的市價,買進賣出,從中抬高或壓低價格,獲取暴利,給人民帶來了危害。同時,對中外貿易的開展、國家財務賦稅的收入也造成了麻煩。

同時還宣佈一切稅收和財政收支都要用國幣,不用外國鈔票和生銀兩。在少數民族地區准許使用舊銀幣、銅元和制錢等等,但都要照市價摺合成新銀幣。

民國四年(1915年)以後,各省又先後仿鑄袁頭幣。這種新銀元形式劃一,花樣新穎,容易識別,成色和重量又能夠嚴守規定,所以發行以後,很快就在全國各地流行開來。

只是由於外國銀行的干涉,鷹洋還在我國市場上和“大頭”並行使用。到了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以後,上海學生罷課,工人罷工,商界也實行罷市。6月11日,錢業公會透過決議,取消鷹洋等外國銀元的行市,只使用國幣,至此銀元的流通完全統一。這種統一,是中國近代貨幣史上的一個進步。

三、民國初年的物價

民國初年,政權雖然落入北洋軍閥手中,但是,資產階級民主派仍利用了當時的革命形勢,宣揚“興商”、“利民”、“富國”、“實業救國”、“實業計劃”的主張,迫使北洋軍閥政府頒佈了一系列保障資本主義企業的法令;而主要帝國主義國家陷入戰局,暫時放鬆了對中國的侵略,因而中國的民族工商業有所發展,農業生產也比較穩定,以致這一時期的物價總水平雖然有所上漲,

指數表明,當時我國從南到北,由沿海到內地,物價普遍上漲了,儘管漲速比較緩慢,但給人民生活增加的負擔仍然很重。

北洋軍閥除向人民徵收苛捐雜稅以外,還濫發貨幣,其中有一種輔幣銅元。隨著銅價的下跌,銀元兌換銅元的比例,不斷增加。北京當時每一銀元兌換銅元的平均數如下:

至於具體物價,我們不妨看看時人的記載:

如果有其他關於歷史領域的話題或觀點可以【關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評論區留言,第一時間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