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旅遊

【湖州城事】湖州城市書房,三年後的書房,將會變成什麼樣子. . .

城市書房,是湖州市從2018年開啟的一項普及閱讀的便民惠民措施,書房一般設立在社群及重要旅遊景點內,由於是和湖州市圖書館聯網,市民便可以透過城市書房借閱數千冊優質圖書,並可以進行海量數字資源的查詢,借閱歸還書籍也比以前方便了許多。印象中的第一家城市書房是2018年4月開設在小西街上的,是由老宅改建而成,主打24小時不打烊。當時一開放每天都是坐滿了前來閱讀的市民,閱讀氛圍濃重。不知不覺已經三年過去了,如今的城市書房已經達到了40餘家,基本覆蓋了湖州大部分地區,而最近新開放的一家坐落於月河街的城市書房,在我看來確實與眾不同,更是有重要的意義。

月河街道位於湖州城的中南片區,在老一輩湖州人眼中這裡便是市中心了。月河街道因為苕溪水流至此處形成一道彎月而得名。湖州的著名歷史建築如蓮花莊、趙孟故居、歸安縣衙遺蹟、武功坊等都坐落在街區內,應該說這一片街區是承載了眾多湖州的歷史記憶。而街道里的月河街,依託著與繁華的東街相連,同時有著許多不錯的食肆以致成為了我最常去的地方。然而就在月河街東入口處,如今的社群服務中心旁卻有一堵古樸的黑瓦白牆,乍眼看去與周圍新建的樓房顯得格格不入,牆上佈滿了爬山虎,春夏時綠葉蔭蔭,到了秋冬則是葉枯枝殘,有一扇略顯破舊的老式木門位於牆中,但是門上的鎖卻經年不開。牆面上刻著兩塊石碑,一塊寫著“浙江省文物保護單位千甓亭(含皕宋樓)”,另一塊則是對於千甓亭及皕宋樓的簡介。想不到,在如此容易被人忽略的一個角落卻講述了一段湖州藏書的動人往事。

要講述千甓亭及皕宋樓的故事,離不開一個人,那便是有清代“苕上七才子”之稱的“潛園老人”陸心源。陸心源生於清道光十四年,歸安縣人(今湖州城區),自幼聰穎,後中舉人而入仕途,同治十三年,因被上司彈劾而辭官歸故里。歸家後的陸心源在蓮花莊東南角開闢一園名“潛園”,並巧心構思了“四梅精舍”、“五石草堂”等16景,清雅別緻。附庸風雅的同時,陸心源並沒有忘記造福鄉里,他出資建升山橋、修葺安定、愛山兩處書院、創辦仁濟善堂、興辦義學,他所作的一切被同鄉百姓交口稱讚。光緒十四年,已經官復原職的陸心源由於向國子監捐家藏古籍一百五十種計兩千四百餘卷,而被光緒帝親自下旨褒獎,往後又因陸心源學問頗高,從善如流而多次被褒獎,而那塊見證陸心源輝煌的聖旨石碑如今就在潛園之內矗立著。

陸心源出生於書香世家,生性喜愛古籍善本,每每遇到便傾囊而購,時值國家動盪,陸心源便專心於全國各地收集書籍,當時有名的藏書樓中如嚴元照芳寂堂、劉桐眠琴山館、福州陳氏帶經堂以及歸安韓子遽、江都範石湖、蘇州黃丕烈、仁和勞平甫、歸安楊秋室、丁兆慶等人的藏書都匯流至陸心源家中。由於藏書量與日俱增,陸心源便將位於月河街的陸氏老宅進行改建,背靠文昌街將原有四條軸線組成的老宅左邊的花園改為“千甓亭”,增設四面花廳(幹閒草堂)、小洋樓(知足廬)用來收藏陸心源收藏的漢、晉古磚一千餘方。同時從左至右的三條軸線上分別增設“穰梨館”用來收藏金石文物、名家法帖、“十萬卷樓”用來收藏明清時期的珍貴刻本、名人鈔校本及名人著述手稿、“皕宋樓”用來收藏宋元書籍舊刻及各類書籍原鈔,此外,陸心源還在潛園中修建“守先閣”將一般常見鈔本、刻本收藏於此並且對外開放允許外人閱覽。透過藏書陸心源將自己的900餘卷撰著匯刻成《潛園總集》;又將藏書中的部分珍貴湖州地方文獻,刊刻為《湖州叢書》,其門人李宗運也於光緒八年編成輯錄體目錄《皕宋樓藏書志》120卷,續志4卷。陸氏藏書樓的建立,一下子為古籍善本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這裡也因藏書總數達十五萬件,而與山東聊城楊氏“海源閣”、常熟瞿氏鐵琴銅劍樓、浙江錢塘丁氏“八千卷樓”合稱為清代全國四大藏書樓。

“古芬未墜,異域長歸,反不如臺城之炬、絳雲之燼,魂魄猶長守故都”這是著有《書舶庸譚》的董康對於陸氏藏書結局的感嘆。陸心源光緒二十年因病去世,十三年後的1907年,其長子陸樹藩將皕宋樓、十萬卷樓、守先閣等藏書售於日本人,在歷史上稱為“皕宋樓事件”,根據日本《靜嘉堂文庫圖書分類目錄》的記載,原屬皕宋樓藏書的有:宋版書一百二十四部,二千七百七十九冊;元版書一百一十六部,二千零七十冊;金版書一部,十冊。看著這些數字,這一次的藏書東渡無疑對中華文化的傳承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損失。陸樹藩後來可能是出於對自己出賣藏書一事的愧疚與無奈,他在去世前將守先閣剩餘藏書共計一千餘部一萬四千多冊全數捐給湖州剛剛建成的“海島圖書館”,並在蘇州開辦孤兒院擔任院長,直至去世。

瞭解了陸心源和他的陸氏藏書之後,心裡對這位先賢的所作所為由衷的讚歎,同時也為藏書的結局扼腕嘆息,如今在看這一處藏書樓舊址也是五味雜陳,多了一絲沉重,不過我心裡也多想去看看如今高牆之內是什麼樣子了。

我覺得我是幸運的,心之所想即使所行。偶然在朋友圈看到了關於“千甓亭”成為了“城市書房”並且對外重新開放的資訊,這讓我有了興趣,一大早便帶上身份證去一探究竟。原本的“千甓亭”大門依舊緊閉,入口處設在了右手邊的小巷子裡,小巷子雖然是新開闢的卻也用了“梅蘭竹菊”來裝飾,極具文人氣息。入口是原本的一個月洞門,如今在外面安裝了智慧門禁,要刷身份證、市民卡或手機掃碼才可以進入,門口也設定了舉報裝置,透過玻璃門可以清楚地看到“千甓亭”花園內景。

走進園中,園子不大但卻應有盡有,一池清水位於園子中間,小橋淩水之上,旁邊則是一處太湖石景觀,“皺、漏、瘦、透”之美溢於言表,最奪眼球便是一叢茂密的紫藤,這幾朵紫色在蒼勁的枝條上顯得格外醒目,紫藤深處一角便是“千甓亭”,亭身兩面靠牆,亭簷翹起,亭角懸掛近代詞家、書法家楊峴手書“千甓亭”匾額,亭內則有沙孟海先生題寫的“千甓留珍”四個字。而在園子另一側便是“幹閒草堂”了,這裡原來也叫“四面花廳”,在三十年代都被陸心源其孫陸熙威改造成西式,屋頂為歇山中式層頂、嵌西洋花波璃的門窗、花地磚鋪地,這裡如今便保留著這樣,現在這裡是作為陸氏刻書及湖州販書文化的展示廳對外開放。再往裡走便是“小洋樓”了,其另有一個具有哲理的名字“知足廬”,現在的“小洋樓”開放了一層三間,中庭是樓主陸心源的朝服像以及生平介紹,左右兩間則是講述陸心源藏書故事及收藏的古磚陳列,同時也是兩個小閱讀室,陳列了一些書本以供借閱。

我原以為這個城市書房便是如此了,正當我想離開時,在“小洋樓”旁發現了一條小弄,曲徑通幽之後便來到了一處廳堂,這裡就是過去陸心源用來收藏金石的“穰梨館”,而現在這裡才是城市書房的最大閱讀空間。整個廳堂布局很規整,雖然是老宅卻燈火通亮沒有暗角,左右兩旁都立著書架,放眼望去,滿目琳琅,這裡左邊是相對放鬆的階梯式閱讀,右邊則是傳統的桌椅閱讀,滿足了閱讀者的不同需求,同時也不顯沉悶。不同於傳統的閱覽室,城市書房沒有工作人員,只有一臺多功能一體化機器,借書、還書、查書一步到位,果然是科技方便生活。

“穰梨館”的右手邊就是“十萬卷樓”,現在沒有對外開放,樓下的“儀顧堂”是陸心源因景仰明代大學者顧炎武而取此堂名,也是陸心源與“苕上七才子”們(姚宗堪、戴望、施補華、俞勁叔、王竹侶、凌霞)切磋學問的書齋,據說這裡後期將會定期舉辦書畫展,翰墨飄香,以書畫會友。令人可惜的是一旁的“皕宋樓”已經在上世紀八十年代被拆除了,舊時輝煌不復再見。

離開“千甓亭”時恰逢一位老者帶著孫兒來看書,這裡變成了城市書房後,的確讓周圍的居民有了一個安逸休閒又可以學到文化的好地方了。瞭解了這裡的過去,仔細想想真的是緣分,舊日的萬卷藏書樓,如今的城市書房,以前的古籍善本束之高閣,現在卻是多元化滿足了尋常百姓的閱讀需求。陸心源這位百年前的湖州人,應該也想不到,因為自己的愛書藏書之趣而建的書樓,百年之後,還是被當代的人們所記起,用一種新的方式來延續著她的使命。最後希望我們的湖州滿城書香,卓然芳華。

(內容來源南太湖號啊哦粽子糖,作者仲正強,如有侵權,請聯絡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