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劉邦和項羽的楚漢之爭,是諸侯分立制,和天下一統制的路線之爭

劉邦和項羽的楚漢之爭,是諸侯分立制,和天下一統制的路線之爭

首先劉邦和項羽的楚漢之爭,是諸侯分立制和天下一統制的路線之爭。項羽出身楚國貴族,楚國不僅是諸侯國之一,其內部也是幾個大家族並立,楚王只是名義上的共主,對各大家族內部沒有管轄權。秦始皇一統天下後,天下很快分崩離析,大家因此認為統一這麼大的疆土是不可能的。那時候各諸侯國的人國家歸屬感很強。趙國人被秦國人俘虜之後,並不會變成秦人,被釋放後還會跑回趙國,被徵兵上戰場,與秦人打架。

項羽也是這麼認為的,他率領諸侯反秦成功後,扶持起各諸侯國舊貴族復國,他自稱楚霸王,而不是皇帝,定位類似齊桓公之類的諸侯霸主。但戰國時代各諸侯國之間就征伐不斷,矛盾重重。項羽扶持復國後各諸侯國仍舊矛盾不斷,項羽到處仲裁別人,得罪了一大波諸侯。劉邦利用諸侯之間的矛盾,聯合起來反項羽最終成功。這時候諸侯們還是認為各自能做自己的諸侯王,劉邦最多做個霸主,因為大家都認為一統天下是不可能的。

然而劉邦滅了項羽之後火速奪了韓信兵權,之後不斷剿滅幫助過他的諸侯,最後因為早死,也沒來得及恢復秦朝的郡縣制,而是約定異姓不得稱王。這種制度類似周天子,當時周文王也是把姬姓派到各地當諸侯。劉幫自己的班底如樊噲,蕭何,曹參,周勃都活得好好的,被殺的是那些諸侯們,所以從來沒有劉邦殺功臣的說法。韓信是齊王,也算諸侯。張良是貴族,所以他感覺到危險後隱退。

劉邦之後的文帝一直無為而治,天下諸侯也各自相安。賈誼提出干涉地方諸侯,因為不符合文帝的治國方針而沒有被採納。後來的景帝平定七國之亂後,趁機在各諸侯國設定中央派遣的官職,實權掌握在這些央派官員手中,各諸侯王喪失徵兵和鹽鐵銅礦開採的權力,淪為只能收租的地主。這時候的制度已經是實質的郡縣制了。到漢武帝獨尊儒術後,基本上天下一統已成為共識,比如漢末三國時期除了二愣子孫權,另外兩國的君主都是以一統天下為己任。

再者劉邦殺的是異姓王,這些人並不在劉邦的朝廷裡任職,而是有自己的獨立領地,有自己的軍隊,行政體系,有獨佔的收稅權、財權,在領地內有比劉邦還大的一切權力,要命的是他們的領地還很多。歷朝歷代,沒有一個“功臣”像這幫異姓王這樣的,嚴格來說他們不是劉邦的臣,而是和劉邦平起平坐的割據勢力。所以異姓王充其量最多是劉邦的合夥人,不是功臣。劉邦的功臣是漢初封的列侯,普遍活得很好,劉邦並沒有殺功臣。

從那些功臣接受王爵開始,他們的命運就已經決定了。劉邦是討厭異姓王的,但是不排斥封侯,從白馬之盟就可以看出。異姓王是楚漢爭霸時期劉邦和諸侯王妥協的產物,在秦末漢初,皇帝制度並不完善和深入人心,大家更接受的是分封制和諸侯王,皇帝在他們心裡只是諸侯王的首領,猶如春秋伯侯,戰國縱約長。劉邦打項羽需要藉助他們的力量,打完項羽就不需要了。

最後如果封個沒有軍隊的侯爵,自然是沒什麼問題,但是現在面臨的是十幾個權力僅次於自己的諸侯王,那劉邦肯定是不會放心的,清洗勢在必行!順便說下兩個人。一個是張良,只接受一個留侯,劉邦呂后都喜歡,得以善終。另一個韓信,本來降為淮陰侯,對漢室就沒什麼威脅了,也就軟禁了事,後來非要叛亂,自然身死。劉邦雖然稱帝,也是在殺完異姓王之後才把帝位坐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