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司馬光為什麼認為劉備不能和漢光武帝以及晉元帝相比?他是什麼用意

在《資治通鑑》中有個很有意思的地方,那就是在劉備登基稱帝后,司馬光作了一個很長的點評,在這個點評中,司馬光提及了各種正朔標準的不合適,在此之後,司馬光稱漢昭烈帝劉備雖然號稱是中山靖王之後,但由於血脈疏遠,無法確認,就好比宋高宗稱是楚元王之後,南唐烈祖稱是吳王恪之後一樣,是非難辨。正因如此,司馬光認為劉備不能和漢光武帝以及晉元帝相比。看上去,司馬光似乎一直在為以曹魏為正統,而非以蜀漢為正統做辯解。那麼在《資治通鑑》中,對於蜀漢和曹魏,司馬光認為哪一個才是正統嗎?

事實上,司馬光之所以要如此長篇大論的論證到底誰為正統,並不是他力挺蜀漢,而是因為司馬光在寫《資治通鑑》時遇到了一個十分棘手的難題,那就是寫書的時候,他應該將公元221年稱之為什麼,到底是章武元年還是黃初二年,畢竟當時天下有兩個帝王,在頭一年,曹丕登基稱帝,而在這一年,劉備登基稱帝。由於在那個年代,這個問題是關係到國之正統的大問題,不能出一點錯誤,因此司馬光才會如此慎重。由於站在不同的立場上會得出不同的結論,而司馬光作為一個距離三國時期有差不多八百年的後人,他很難直接決定出在書寫這段歷史的時候,到底應該用哪種記錄的方式。

不過在最後,司馬光還是採用了魏國的紀年法,也就是將公元221年記為黃初二年,併為此做了一番解釋,在這番解釋中,司馬光想要表達的意思很明確,他認為若不能讓中國統一,那麼就只有天子之名,而沒有天子之實,因此無論是曹丕還是劉備,在當時都只是假皇帝。雖然曹丕和劉備都是假皇帝,但由於《資治通鑑》成書必須要編排年月,因此司馬光不得不選擇一個紀元的方式,而司馬光選擇的標準就是連貫性。司馬光認為漢獻帝禪讓帝位給曹丕,曹丕就此建立魏國,隨後魏禪讓帝位於晉,隨後宋齊梁陳,陳被隋滅,唐又滅隋,後經由五代傳於大宋。

在這段論述之中,司馬光一直在強調這本書所記錄的只是歷史上那些有價值的事情,而不是為了學習寫出《春秋》的聖人那般撥亂反正,也就是說,司馬光采取曹魏的年號,只不過是為了敘事的方便性,而不是他認為曹魏就是正統。只不過,儘管司馬光就這件事做出了一番詳細的解釋,但後來他的這段說法依舊受到了嚴厲的批判。在一百年後,南宋的朱熹就對司馬光的這一種說法做出了批評。

朱熹認為司馬光的價值觀有問題,特別是魏和蜀的正統問題,由於當時司馬光已經去世,朱熹沒辦法找司馬光理論,於是他仿照《春秋》的寫法,他自己將《資治通鑑》進行了刪減與改動,就此讓這本書的內容較為精簡,只敘述大事,並且將三國時期的紀元變成了蜀漢的紀元。不過在這件事上並沒有誰對誰錯,他們這麼做,只不過是因為兩個人的出發點是不一樣的罷了。而司馬光在活著的時候,他就知道自己採用曹魏的紀元會受到後世的斥責,在這樣的情況下,他才會實現寫下了一段話作為迴應,只不過朱熹對於司馬光的話並不贊同,他才會自己動手對《資治通鑑》做了改編。

筆者認為,對司馬光來說,無論是蜀漢還是曹魏都不是正統,不過為了成書方便,他才選擇了其中一個的紀元方式,同時為了防止後世詬病,司馬光才會寫下這麼一段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