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三國荀彧:三國中最為成功的謀士,一生輔佐曹操,最後卻被曹操所殺

荀彧,字文若。曹操霸業的奠基人之一,居功至偉,可惜最終因為與曹操分道揚鑣,只落得個自殺的悲慘下場,每每讀來讓人不勝唏噓。但無論結局怎樣,荀彧的一生都是精彩的一生,他的學識、道德品質不只是在那個時代為人敬仰,即便穿越千年歷史也不負盛名。

荀(xún)姓是一個多源流的姓氏,最早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黃帝之子。黃帝有25個兒子,賜予他們12個氏(在那個時代,姓與氏並非一回事),荀氏就是其中之一。

荀氏最有名的當屬荀況,也就是儒家著名的思想家荀子。荀子名況,字卿,當時人們將他尊稱為“荀卿”。在漢宣帝時期,為避宣帝劉詢的諱,所以被改稱為“孫卿”。因為在那個時候,“荀”與“孫”的讀音是相通的。這是古代典型的“為尊者諱”。

為尊者諱還有一個典型的例子,便是蔡文姬。蔡琰,字文姬,本字昭姬。西晉建國以後,因為避文帝司馬昭的諱,於是被改為文姬。

從這2個例子可以看出來,在古代,避諱是不看逝者年齡的,只要是與帝王發生了名字衝突,便會被改字。避諱的依據是同音便要避諱,而不考慮是否同字。甚至有一些是音近都要避諱的。但這樣的避諱方式,一般也只用於帝王避諱,如果是“為親者諱”,則不必遵循這一原則。這一點從荀彧後人的取名上可見一斑。

荀彧的彧,讀作yù,本義是有文采。後來又引申出談吐文雅、有修養、趣味高雅等義,還有繁茂的意思。而荀彧本人,在同時代也獲得了極高的評價,除了在曹操集團超然的地位,他的品性也獲得了很多人的讚譽。

荀文若之進善,不進不止。——曹操

書傳遠事,吾自耳目所從聞見,逮百數十年間,賢才未有及荀令君者也。——司馬懿

顏既沒,能備九德,不貳其過,惟荀彧為然。——鍾繇

如冰之清,如玉之絜,法而不威,和而不褻。——曹植

荀彧的第三子名叫荀俁。俁,讀作yǔ,本義是高大的樣子。俁俁,則用來形容人魁梧偉岸。荀俁,字叔倩,官至御史中丞,早卒。

荀俁在歷史上留下的記載很有限,根據何劭的《荀粲傳》記載,當時社會上流行兩套截然相反的理論,即言語是否能夠完全表達人的思想。荀俁就這個話題曾和弟弟荀粲有過一次辯論,荀俁認為可以,而弟弟則持反對的態度。但到底誰贏了,書中並沒有留下明確的說明。

荀俁的兒子名叫荀寓,字景伯。深受家學影響的他,年少的時候,就以才氣過人聞名京師。憑藉自身的才幹加上家族的影響力,他在晉朝官至尚書,並曾擔任過九卿之首的太常一職。但公元294年,皇室宗廟的瓦片被一場大風颳落,為了告慰天地,他的職務被罷免。

荀寓的兒子名叫荀羽,官至尚書。

荀彧祖孫四代的名,全都是取了yu這個音,也不知道是不是為了取“鬱鬱蔥蔥”這個含義。而以現代的讀法來看,四個字還是很和諧的yù、yǔ、yù、yǔ。如果僅按照現代讀音去看的話,或許可以證明,在那個時代,後代取名是可以同先人同音的,只不過要在聲調上有所區分。

而如果是非直系的,或者是出了5福的,或許就可以不按這個標準來了。比如諸葛亮和諸葛靚。

諸葛亮和諸葛誕二人是沒出5福的堂兄弟,不過,到了他們兒子那一輩就出了。所以諸葛誕給兒子取名的時候,就用了靚這個字,與亮同音不同字。

這樣的說法到底是不是合乎當時的規矩,因為沒有找到相應的文獻資料來佐證,所以只能是靠現有的資料進行推測。但僅憑上述幾個人物的名,起碼可以證明一點,那就是在東漢末年直到魏晉的百年間,避諱是可以只避同字不避同音的。

畢竟,無論是潁川荀氏還是琅琊諸葛氏,都是大名鼎鼎的大家族,他們的取名方式一定是會嚴格按照時代的標準來進行的。

其實避諱這個事情,現代社會也仍有保留,不過更多是出於稱呼方便。畢竟,儘管荀彧後代都用了yu這個音,但那個時代,除了尊者、長輩,對一個人的稱呼多用表字,所以名是否同音並不影響稱呼。而我們現代有名無字,自然要透過字、音來進行區分了。

文章圖片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絡作者,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