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朱棣為什麼能在一場戰役中擊敗朱允?朱允的逆天好運氣是什麼?

明太祖朱元璋死後,他的第四個兒子燕王朱棣發動‘’靖難之役‘’推翻了侄子建文帝朱允炆的皇位,戰爭打了四年,中間的過程對於最後的獲勝者朱棣來說是險之又險,朱棣以一城之地擊敗擁有整個天下的朱允炆,最早時的班底還只有八百人,不可思議的以弱擊強。朱允炆在優勢巨大的情況下被擊敗,除了戰場內、外策略上的失誤外,對手朱棣的逆天好運氣也是其中一個主要原因。

靖難第二年,朱棣率領的大軍和李景隆所率朝廷的大軍會戰於白溝河,起初朝廷軍隊佔據絕對上風,明軍不僅數量遠遠多於朱棣的私軍,在多次交戰中戰力和戰績也並不落下風,因此氣勢如虹,朱棣的部下都已經產生畏懼心理了,大戰中朱棣本人都幾乎被擒,關鍵時刻老天爺站出來幫忙,一陣大風吹斷了李景隆的帥旗:

時南軍益集,燕將士皆失色。王奮然曰:‘’吾不進,敵不退,有戰耳。‘’乃復以勁卒突出其背,夾攻之。會旋風起,折景隆旗,王乘風縱火奮擊,斬首數萬溺死者十餘萬人。

古代軍隊作戰,資訊傳遞不便,目測帥旗安全就代表著中樞指揮系統的安全,結果一陣風讓明軍以為指揮系統出事,被朱棣趁機擊敗,後世都說李景隆是紈絝子弟、是大草包,其實他不是敗於朱棣之手,是被老天爺給打敗了。

朱棣擊敗李景隆後順勢進攻,一路打到濟南城下,明軍剛剛大敗而逃,濟南附近暫時沒有了可靠的軍事力量,成為孤城一座,朱棣率軍日夜攻打,濟南城守將鐵鉉眼看著要守不住,想出了一出詐降之計,試圖引誘朱棣入城,然後把他幹掉,結果朱棣再次被老天爺青睞:

鉉以計焚其攻具,間出兵奮擊。又遣千人出城詐降。燕王大喜,軍中皆歡呼。鉉伏壯士城上,侯王入,下鐵板擊之。別設伏、斷橋。既而失約,王未入城板驟下。王驚走,伏發,橋倉卒不可斷,王鞭馬馳去。

朱棣差一點就上當中伏了,也不知是放城門的兵士緊張,還是別的什麼原因,總之在他快要進到城門裡面的時候,城門自己掉下來了,鐵鉉的計策在千鈞一髮時失敗,朱棣又一次逃過一劫。

靖難第三年,朱棣在和明軍對壘時僅率十餘騎就跑到最前方去刺探情報,被發現後沒來得及跑掉,明軍本來已經將朱棣的這十幾人包圍住了,眼看著朱棣落網,朝廷平叛大業即將成功,但明軍卻被一道命令困住了手腳:

王以十餘騎逼庸營野宿,及明起視,已在圍中。乃從容引馬,鳴角穿營而去。諸將以天子有詔,毋使負殺叔父名,倉卒相顧愕貽,不敢發一矢。

雙方敵對,建文帝卻下令不準對敵方首腦下死手,對於明軍的前線將士來說,建文帝實實在在是個豬隊友。在這種情況下,老天爺再次出來幫助朱棣戰勝明軍也就是理所當然了:

是日復戰,自辰至未,兩軍相勝負,東北風忽起,塵埃蔽天,燕兵大呼,乘風縱擊,庸大敗。走德州。吳傑、平安自真定引軍與庸會,未至八十里,聞敗引還。王以計誘之,傑、安出兵襲王。閏月戊戌,遇於藁城。己亥,與戰,大風拔木,傑、安敗走,追至真定城下。

‘’東北風忽起‘’、‘’大風拔木‘’,呵呵,老天爺再一次颳起兩陣大風,幫助朱棣連續擊敗盛庸、吳傑、平安所部。這些明軍將領估計心都是涼涼的,只要一和朱棣決戰就起大風,還都是往明軍方向猛吹,這仗簡直沒法打。‘’靖難之役‘’頭三年的幾次大決戰,明軍因為氣候的突變不斷轉勝為敗。

‘’靖難之役‘’一共打了四年,前面三年打完,朱棣雖然只佔據了北平、保定、永平三座城,可建文帝也沒落到好,能隨時動用的有生力量逐步消耗殆盡。結果在第四年讓朱棣孤注一擲,輕騎直下,幾乎毫無阻攔的就拿下了首都南京,據一城起兵,佔三城決戰,朱棣就這麼擊敗了實力遠遠超過他的建文帝奪得了江山,雖然建文帝的應對策略多有錯誤,可朱棣在戰場上多次借風向敗敵,運氣也絕對算得上是逆天了,或許他才應該豪唱‘’大風起兮雲飛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