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二戰時期法國軍隊為什麼會被網友調侃?法國軍隊在二戰表現怎麼樣?

在現在的網路軍迷之中,“乳法”已經成為了一種網路文化。不僅在中國,國外的網友也喜歡拿法國軍隊出來調侃,例如將法棍麵包稱作法軍彈藥,把舉起雙手稱做法式軍禮,把白旗稱做法國軍旗。

法國軍隊之所以成為網友們調侃的物件,原因就是他們在二戰表現太過糟糕。作為歐洲大陸第一強國,當時號稱世界第一陸軍強國的法國,在1940年跟德國開戰後僅僅抵抗了44天就宣佈投降,讓全世界都大吃一驚。

法國人在一戰時還是個“鐵血強國”,跟德國展開慘烈的塹壕戰,傷亡慘重。但是到了二戰,法國從上到下沒有多大的抵抗意志,法軍就想靠東邊的“馬奇諾防線”阻擋德軍。沒想到等德軍繞道比利時劍指巴黎時,法國更是直接宣佈不打了,開始談判。

馬奇諾防線是法國二戰的痛點,這一工事從1928年開始修建,綿延400公里,直到1940年都沒徹底完工。它保護著法國的阿爾薩斯和洛林,是法國陸軍的戰略重心。要是歷史能重來,如果德軍和法軍真在馬奇諾防線大戰,這道防線能抵擋多久呢?

一、保守的陸軍大國

歷史上真正的法國,在二戰之前都可以用“鐵血”來形容。

一戰時法國和德國血戰,法軍還是騎兵時代的思維,崇尚快速進攻,讓士兵面對德軍的馬克沁開始死亡衝鋒。法國在一戰時付出了600多萬士兵的傷亡,整整一代人流乾了血。一戰之後法國沒能如願肢解德意志帝國,自己也在四年鏖戰中元氣大傷。此時法軍的戰術開始180度轉彎,法軍從崇尚榮譽、鼓勵進攻的鐵血陸軍,變成了以防守為主,打陣地戰和堡壘戰的保守軍隊。

因此,法軍內部的防禦派在一戰後的十年佔據了上風,他們總結一戰的經驗,認為大規模的、以野炮和步兵為主的陣地戰將是未來人類戰爭的主要形式。法國的一戰英雄貝當元帥曾高呼:“坦克和飛機改變不了戰爭,它們無法動搖要塞的地位”。於是在1929年底,法國開始在法德交界的法國東部修建馬奇諾防線。馬奇諾之名,便是當時主持修建的法國陸軍部長“安德烈

·

馬奇諾”的名字。

馬奇諾防線的第一階段防線,在阿爾薩斯、洛林堡壘群的基礎上擴建,在1936年完工,全長390公里。

這條防線從貝爾福延伸至隆吉永,正面的地面工事達到5000多個,每公里有十幾個地堡要塞。這些工事不是一條線排列的,而是分佈在縱深5-10公里的範圍內,彼此互為呼應。第二階段的馬奇諾防線打算一直延伸到比利時邊界,但是直到1940年戰爭爆發還未完工。

馬奇諾要塞的地堡有大有小,小型地堡容納班排作戰,是地面混凝土澆築的機槍暗堡或者平射炮堡壘。而較大的要塞則簡直是一個地下城市,哈肯貝格要塞就是其代表。這些巨型要塞挖空了地面或者山體,

要塞內除了佈置重炮和機槍外,還有倉庫、發電站、武器工廠、醫院、地下車站,以及可以一次供給幾千人食物的廚房。

法國人考慮非常周全,這些要塞可以輻射周圍的所有地堡,供給彈藥和其他物資,而且本身完全自給自足,即便被德軍包圍也能堅持作戰。巨型要塞內的武器主要是重炮,能覆蓋十公里範圍內的所有目標。

在馬奇諾防線沿線是百萬法軍,法國陸軍當時號稱“歐洲第一陸軍”,有250萬人,火炮和坦克的數量比德國還多。

法軍裝備坦克3200多輛,主要有B1重型坦克、H39坦克、S35坦克,還有世界先進的AMC34坦克和AMC35坦克。B1重型坦克比德軍的3號和4號坦克更優秀,在戰場上曾創下以1敵10的奇蹟。此外法軍還有重炮10000多門,德國才7000多門,這些重武器本來可以組織一支強大的裝甲突擊部隊,但是卻在法軍落後的戰術下毫無用武之地。

馬奇諾的防禦手段在紙面上看確實是無懈可擊,若這個要塞出現在第一次世界大戰,那可能會完全改變戰爭情況。但是此時已經是二戰,德國人早就進行了裝備革新,這種巨型的要塞在二戰時就顯得非常雞肋。

德國在二戰時期執行的戰術是閃電戰,以裝甲部隊和飛機作為前驅,用大縱深的突進打穿敵人的防禦線,讓敵人來不及進行總動員就舉手投降。法國戰役中,曼施坦因繞過了馬奇諾防線,從比利時進攻法國,法國直接投降。但其實針對馬奇諾防線,德國早有自己的戰術。

馬奇諾防線的幾千個堡壘和要塞確實很難對付,要是用一戰的戰術,用拔據點的方式逐個進攻不僅很費時間,而且傷亡很大。

在德軍的陸軍參謀部,對於馬奇諾防線的工事早就制定了戰術,那就是重武器“攻頂”。德軍在二戰時專門針對要塞製造了空投的重型炸彈,以及不同口徑的列車炮,這些大炮口徑從200mm到800mm不等,最巨大的就是800mm口徑的“古斯塔夫大炮”。“斯圖卡重型炸彈”和“軌道炮”最早計劃在法國的馬奇諾防線身上實驗,但是最後都在蘇德戰爭中派上用場。

德軍重型炸彈是針對普通碉堡要塞準備的,由“斯圖卡”俯衝轟炸機精準投擲,一發就能打垮普通碉堡。而面對水泥澆築或者挖空山體的大型要塞,德國軌道炮就是它們的末日。800mm的古斯塔夫大炮曾在“薩瓦斯托波爾”之戰中出現,一顆普通炮彈重達7噸,燃燒彈重達4噸,一發就能擊穿埋在地上的永備水泥工事。

面對這種重武器攻頂,最好的辦法似乎只有主動出擊,把敵人的戰線推到重武器進攻範圍之外,但是法軍的戰術卻無法達到這樣的目的。

法國部隊的戰術非常落後,他們將先進的坦克作為步兵的輔助火力,分散在步兵師裡協同作戰,而不是作為裝甲洪流快速突進。這導致法軍坦克雖然總數多,但是在面對德國的裝甲部隊是總是無法集中優勢,被德國的坦克部隊各個擊破。

而且法國陸軍不訓練大兵團突進配合,只圍繞著馬奇諾附近防禦訓練,打防守反擊。整個法國都幻想著法軍“以逸待勞”,德國“勞師遠征”,最後法軍悠閒地喝著紅酒將德國人擊敗。但法國陸軍的這種保守戰術,在德國陸軍和空軍的協同作戰下只能疲於應付,德國空降兵可以隨意降落到法軍防線後方進行斬首戰,破襲戰;曼斯坦因的裝甲部隊快速靈活,能在任何地點快速集結優勢兵力殲滅敵人。

如果二戰德軍真的想不開,在馬奇諾防線和法國決戰,那麼這場戰爭的時間很可能會長達一年左右。德軍要先用重武器破壞法國的要塞,

以蘇德戰爭時著名的塞瓦斯托波爾要塞為例子,這座要塞佔據地形優勢,曾跟德軍大戰250天。

馬奇諾防線的大型要塞的攻堅以此為參照,德軍可能會用一年時間啃下這些骨頭。但是德軍不會被這道防線擋住,在用炸彈和重炮打垮了防線守軍之後,德軍主力依然能長驅直入找法軍主力決戰。

顯然,二戰法國陸軍的失敗是訓練、戰術、以及士氣多方面共同作用的產物,它就像一個虛胖的巨人,雖然穿著名為“馬奇諾”的厚重護具,但是當碰上高超的拳擊手且被瞄準了軟肋,那麼對方一招重擊就能將其KO。

文/商學野

參考資料:

1、《馬奇諾防線的悲劇》,匡己

2、《火炮中的巨無霸——列車巨炮古斯塔夫》,馬曉榮

3、《試論二戰期間法國投降的原因》,李連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