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去鄭州,看華夏古國 採訪團探秘裴李崗遺址考古發掘

大約8000年前,中華先民們是如何生活的?4月9日下午,“去鄭州,看華夏古國”活動採訪團走進位於新鄭市新村鎮的裴李崗遺址,穿越時光隧道,透過一片片歷史的殘存遺蹟試圖還原當時的生活場景。

在該遺址考古發掘現場,工作人員正在細心清理著一片百餘平方米規模的墓葬。

據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助理研究員李永強介紹,這片墓葬是今年開始發掘的,從目前這個墓葬考古發現來看,早在裴李崗時期,先民們已經開始集中埋葬去世的家人,開始體現出明顯的家族和地域意識。

李永強說,早在8000年前,先民們已開始在中原地區定居,從事以原始農業、手工業和家畜飼養業為主的氏族經濟生產活動。裴李崗遺址的發現填補了我國仰韶文化以前新石器時代早期的一段歷史空白。

據瞭解,裴李崗遺址是裴李崗文化的典型代表。裴李崗遺址在20世紀70年代末曾進行過3次發掘,共發掘面積約2957平方米,發現了文化層、公共墓地以及少量灰坑及陶窯,出土了一批具有典型特徵的遺物。出土的陶壺、缽、三足缽、鼎以及四足石磨盤、石磨棒、鋸齒石鐮等非常具有自身特點,集中的公共墓地墓葬數量眾多,已發掘114座。裴李崗文化被認為是仰韶文化的源頭之一,證明了中國仰韶文化並非西來,而是本土產生的。2018年,文物考古工作者對該遺址啟動新的發掘工作,陸續在遺址西部發現了堆積豐富的舊石器晚期遺存。

新的發掘和研究顯示,裴李崗遺址是區域內一處使用時間較長、定居程度較高的中心性村落。最新精確測年顯示,裴李崗時期遺址使用年代約距今8000年前後,使用時間約500年左右。最新發掘發現了大量碳化果殼,以及浮選出少量植物種子,有黍、稻、粟、橡子、酸棗、棗、山核桃等,初步判斷裴李崗文化時期,農業已經有了初步發展,可能種植有黍、稻等農作物,但仍然以採集經濟為主;動物遺存發現有豬、狗、牛、鹿、獐、獾、龜以及大量的魚骨,初步判斷已經有了豬、狗養殖,但仍然以漁獵活動獲取動物資源為主。發現的木骨泥牆表明,可能該時期還有較高等級的建築。新發現的墓葬,出土遺物經初步微痕觀察及殘留物分析,發現可能有麻纖維,與編繩、製衣等紡織技術發展有關。

中華之源與嵩山文明研究會副會長閆鐵成說,中華文明從1。5萬年前開始孕育,5000年前開始形成。在這漫長的歷史程序中,留下了鄭州人的斑斑印記。從1萬多年前開始,生活在李家溝的人們已經開始磨製石器、燒造陶器,這是中原地區最早的文明曙光。從約9000年前開始,裴李崗、唐戶的人們已經建起挖有壕溝的龐大村落,住著平地築起的帶有開間的房子,穿著紡織出來的衣服,使用著一應俱全的陶製炊具餐具,品著種植的小米、飼養的豬肉羊肉、收穫的水果,開啟了人類生活的嶄新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