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秦國第四次合縱攻秦之戰,魏、趙、齊、韓、燕五國聯合打敗秦軍嗎?

在戰國時期,秦國在商鞅變法後走向強大。在崛起之後,秦國不斷蠶食山東六國的疆域,取得了多場戰役的勝利,比如伊闕之戰、鄢郢之戰、華陽之戰、長平之戰等。當然,秦國的步步緊逼,也引起了山東六國的緊張,從而促使山東六國組成聯軍來遏制秦國。其中,就第四次合縱攻秦之戰來說,也被稱之為河外之戰。此戰,是魏安釐王三十年(公元前247年),在合縱攻秦之戰中,魏信陵君無忌率魏、趙、韓、楚、燕五國聯軍於河外(今河南西部黃河以南)擊敗秦軍的一次作戰。

在這場戰役中,魏、趙、韓、楚、燕五國組成聯軍,由魏信陵君魏無忌指揮攻秦,在河外(今河南西部黃河以南地區)大敗秦軍,並尾追至函谷關後撤軍。第四次合縱攻秦之戰獲得了勝利。不過,比較可惜的是,在取得勝利之後,信陵君魏無忌率領的五國聯軍,卻各自散去,也即沒有繼續攻打秦國,甚至沒有藉著這一次機會來消滅秦國。那麼,問題來了,信陵君率領五國大軍擊敗秦軍後,為何不一鼓作氣,消滅秦國呢?換而言之,這不是浪費機會嗎?

首先,邯鄲之戰後,趙國轉危為安。信陵君魏無忌救趙有功,但他竊取魏王虎符,擊殺大將晉鄙,害怕魏安釐王降罪,不敢再回魏國,命令副將率軍回魏,自己率領賓客停留在趙國。 在得知這一訊息後,秦莊襄王聽說信陵君留趙,認為這是攻魏的大好機會,令蒙驁率軍東向攻魏。魏兵屢敗,不能抵擋秦軍進攻。因此,魏安釐王派遣使者到趙國,請魏無忌回國拒秦。信陵君回國後,魏王免其竊符殺將之罪,授上將軍印。

到了公元前247年,信陵君致書各國,請求派兵援魏。趙、韓、燕、楚等國國君素來敬重信陵君,紛紛遣軍到魏,聽其節制,只有齊國不肯發兵。同年,信陵君魏無忌率領魏、趙、韓、楚、燕五國聯軍西向攻秦,秦軍敗退。聯軍追至河外,包圍了秦軍。在這場戰役中,信陵君魏無忌親冒矢石,率先衝鋒,促使五國聯軍士氣大振,緊隨衝鋒。秦陣營混亂,蒙驁因腹背受敵,被迫西退。聯軍乘勝攻至函谷關(今河南靈寶北)。秦軍緊閉關門,堅守不出。

對此,五國聯軍和秦軍相持逾月,聯軍撤回。魏安釐王為表彰信陵君擊敗秦國,收復關東失地的功勞,將其拜為上相,封邑五城。對此,在筆者看來,五國聯軍之所以沒能一舉消滅秦國,原因主要分為以下幾點。一方面,這是因為秦國大軍退守函谷關,選擇藉助於山川之險來堅守,這讓信陵君魏無忌率領的五國大軍幾乎無計可施。函谷關位於河南省靈寶市北15公里處的王垛村(依《後漢書·郡國志》所載:“谷城”瀍水出,有函谷關。谷城隸屬河南尹轄治,遺址應在今洛陽市西北磁澗鎮柴灣村附近,而東漢時的函谷關應在今新安東3。5公里處。),距三門峽市約75公里,地處“長安古道”,緊靠黃河岸邊。因關在峽谷中,深險如函而得名。

在戰國時期,秦國之所以有恃無恐,頻繁進攻山東六國,無疑是仗著自己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函谷關。換而言之,秦國不怕在山東六國的戰場上吃到敗仗,因為即便被擊敗的話,自己也可以退守函谷關,透過函谷關來抵擋山東六國的聯軍。在第四次合縱攻秦之戰中,秦軍雖然被初期受挫,不過在退守函谷關之後,信陵君魏無忌同樣無計可施。

一定程度上,秦國的函谷關,可以和三國時期蜀漢的劍門關相提並論了。在魏滅蜀之戰中,鍾會率領10多萬大軍進攻蜀漢,卻被姜維擋在劍閣一帶。雖然姜維只有數萬大軍,不過,因為劍門關易守難攻,鍾會也是無計可施。另一方面,在河外之戰中,信陵君魏無忌之所以退兵,也是因為當時的五國聯軍,不具備消滅秦國的實力。彼時,趙國經歷長平之戰、邯鄲之戰的重創,已經沒有多少精銳之師了。如果是巔峰時期的趙國,不用其他諸侯國的幫忙,自己就可以和秦國較量了。

同樣的道理,魏國和韓國在商鞅變法後,可謂屢次遭到秦國的進攻,不僅損兵折將,更丟失了大片的疆域。值得注意的是,在第四次合縱攻秦之戰中,燕國和楚國雖然派出了兵馬,但是,這兩個諸侯國因為距離秦國相對較遠,受到的威脅相對較小,所以在合縱攻秦之戰中更偏向於出工不出力。因此,在筆者看來,不是信陵君魏無忌不想消滅秦國,而是當時的山東五國沒有這個實力。

最後,在戰國末期,秦國的整體實力已經碾壓山東六國中的任何一個諸侯國了。當然,對於山東六國來說,如果能夠團結一致的話,還是可以和秦國一較高下的。不過,因為山東六國之間的利益不同,即便組成了聯軍,也很難一舉消滅秦國。因為在戰國末期,想要真的消滅秦國,意味著山東六國都必須拼盡全力,拿出所有的兵馬。對此,在筆者看來,讓魏國、韓國、趙國這三國出兵的話,還是比較容易的,因為這三國和秦國非常鄰近,深受秦國的威脅。

更為關鍵的是,一旦擊敗了秦國,這三個諸侯國也容易從秦國手中奪取疆域。不過,對於燕國、楚國、齊國這三國,他們所面臨的情況則明顯不同了。其中,就齊國來說,和秦國之間隔著魏趙韓三國,也即沒有受到秦國的直接威脅,自然不願意參加山東六國的合縱攻秦之戰。至於燕國和楚國,雖然派出了大軍,但是,他們也不是真心出力,畢竟秦國當時的主要進攻目標,不是燕國和楚國,而是魏趙韓三國。綜上,在第四次攻秦之戰中,當秦軍退守函谷關後,信陵君魏無忌率領的聯軍和秦軍相持數個月後,只能選擇退軍,對於這些諸侯國來說,既沒有實力,也不敢奢望一下子消滅秦國。而這,自然給了秦國喘息之機,促使其繼續執行一統六國的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