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古代九卿的職權到底有多大?九卿的職權分別是由誰擔任的?

“九卿”,是對古代中央朝廷部分行政長官的總稱,而提到九卿,我們首先想到的就是“三公九卿”制度,其實不然,“九卿”制度其實貫穿了我們整個古代史。從夏朝設立“三公九卿”制度,到清朝的“六部九卿”制度,歷朝歷代由於官制改革,關於“九卿”的稱呼各不相同,而隨著官僚制度的改革,歷朝歷代“九卿”的職權也各有不同。

其實早在夏朝時期,便已經設有“九卿”,《禮記》有載“夏后氏官百,天子有三公、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此後,商、周兩代對這種制度進行了沿用,如商朝政治家伊尹便說,“三公調陰陽,九卿通寒暑”,又如《周禮·冬官·考工記》有載“九,分其國以為九分,九卿治之”。

周的“九卿”是指:冢宰、司徒、宗伯、司馬、司寇、司空、少師、少傅、少保。夏、商兩代與周朝的“九卿”名稱各有不同,但具體職務基本一脈相承。

1、冢宰:《周禮·天官冢宰》有載“使帥其屬而掌邦治,以佐王均邦國”,這個職位乃是“九卿”(六卿)之首,負責輔佐君王,掌管朝中官員以及天下大事。

2、司徒:《周禮·地官司徒》有載“乃立地官司徒,使帥其蜀而掌邦教,以佐王安擾邦國”,即掌管天下各國土地的地圖、人口、經濟,同時主管天下的教育工作,以輔佐君王安定天下各國。

3、宗伯:又稱禋宗、秩宗,《周禮·春官宗伯》有載“乃立春官宗伯,使帥其屬而掌邦禮,以佐王和邦國”。這是負責輔佐天子掌管宗室禮儀的官職,主要負責對天神祖先的祭禮,並掌管宗廟中和宗族內的各種禮儀。

4、司馬:《周禮·夏官司馬》有載,“乃立夏官司馬,使師其屬而掌邦政,以佐王平邦國”。這是主管軍事的職位,主要負責建立有關諸侯國的九項法則,從而使得各諸侯國各司其地,同時負責徵召、訓練軍隊,同時負責出兵打仗。

5、司寇:《周禮·秋官司寇》有載,“乃立秋官司寇,使帥其屬而掌邦禁,以佐王刑邦國”。這是主要掌管天下刑罰的官職,主要負責建立和頒佈治理天下的法律,輔佐君王管理天下諸侯國,懲罰違法的各諸侯國,

6、司空:現存《周禮》已失去“冬官司空”部分,《後漢書·百官志》則記載,“(司空)掌水土事。凡營城起邑、浚溝洫、修墳防之事,則議其利,建其功”。可見這乃是主管工程建設的官職,主要負責城市、水利、墓葬等工程的建設。

7、少師、少傅、少保:“師”“傅”“保”三者均含有幫手和教誨的兩重意義,少師、少傅、少保合稱三少或三孤,乃是三公的副職,通常負責與君王坐而論道,也就是提供建議,主要為幕僚性質的官員,並不承擔具體事項。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為了推行中央集權制,建立起了一套適應封建統一國家需要的中央政府機構,這便是秦朝的“三公九卿”制度。漢朝時期對這一制度進行了沿用,但官職名稱卻多有改變。

秦朝的九卿是指:奉常、郎中令、衛尉、宗正、太僕、廷尉、典客、治粟內史、少府。根據《後漢書·百官志》的記載,其主要職責分別如下。

1、奉常:漢景帝時改稱太常。主要負責宗廟禮儀,主管祭祀社稷、宗廟和朝會、喪葬等禮儀,中祀以下的祭祀太常卿甚至可以代表天子獻祭,同時負責掌管皇帝的寢廟園陵和其所在的縣。

2、郎中令:漢武帝時改稱光祿勳。主要負責掌管宮廷郎衛,負責宮殿門戶以及殿內警衛,同時又兼管征討屯戍、以使者身份策免或策封官吏、參與皇帝的喪葬活動、典校圖書、薦舉賢良方正等。(注:西漢時護衛宮殿的分為郎衛和兵衛)

3、衛尉。主要負責掌管宮廷兵衛,負責晝夜巡警,檢察門籍。衛尉和郎中令可以說是皇帝身邊最為重要的防衛力量,其中衛尉主要負責宮門和宮內防務,而郎中令則更進一步,負責宮殿內部。再加上負責宮外的中尉(執金吾),從而全面確保了皇帝的安全。

4、太僕:掌皇帝的輿馬和馬政,即主要負責皇帝的車駕和馬匹,同時還兼管著朝廷的畜牧業

5、廷尉:漢景帝時改稱大理,漢武帝時又改回。這是彼時國家最高司法審判機構主官,負責遵照皇帝旨意修訂法律,彙總全國斷獄數和詔獄,同時對各州郡的刑獄進行稽核,甚至派員至州郡協助審理要案。

6、典客:漢景帝時改稱大行令,漢武帝時改稱大鴻臚。主要負責朝廷和屬國的來往,以及邊陲部族事務,同時在西漢初期兼管各諸侯國的納貢事務。

7、宗正:漢平帝時改稱宗伯,東漢時改回宗正。負責掌管皇室親屬,主要負責管理皇族的宗籍名冊,分理宗室的嫡庶身份或與皇帝在血緣上的親疏關係,每年排出同姓諸侯王世譜,而如果宗室人員犯法,宗正也可以參與審理。由於該職位的特殊性,歷朝歷代通常以宗族擔任。

8、治粟內史:漢景帝時改稱大農令,漢武帝時改稱大司農。負責掌管國家財政,主要負責管理糧食庫藏,物資供應,物價調節,國庫出納,皇帝親耕田等事務,同時負責鹽鐵專賣業務。

9、少府:負責掌管皇室財務和生活事務,主要負責兩方面事務,一是負責徵收課山海池澤之稅和收藏地方貢獻,以備宮廷之用;二是負責宮廷所有衣食起居、遊獵玩好等需要的供給和服務。

到了魏晉以後,“九卿”制度雖然延續了秦漢時期,但因設尚書分主各部行政,因而“九卿”開始逐步演變為專掌部分事務的官職,職位開始有所減輕,不過其主管的事務則與秦漢時期基本相同。

南北朝、隋唐

到了南北朝時期,官職開始出現大規模的改革,例如梁武帝時期便改“九卿”為“十二卿”。而北齊則將廷尉改為大理,少府改為太府,從而與太常、光祿、衛尉、宗正、太僕、鴻臚、司農,稱之為九寺,主官稱“卿”,因而“九寺”其實就是類似於秦漢時期的“九卿”。隋唐時期沿用了北齊設立的“九寺”,其職能與秦漢以來差別不大。

到了宋朝,由於特殊的職權分離制度,“九寺”僅為官員品秩而無具體職權,直到元豐改制,才開始擔負職責。到了南宋時期,衛尉、太僕被劃歸兵部,光祿、鴻臚被劃歸禮部,“九卿”被減為五卿。此外,遼、金、元的“九卿”也未設滿。

需要注意的是,隋唐以前“九卿”主要指衙門,例如司徒並非官職,而是衙門的名稱,其主官乃是大司徒;而隋唐以後“九卿”則主要指具體的衙門主官,例如明朝的六部尚書。

明朝時期官制已經相對較為穩定,職能劃分更為詳細,而“九卿”則又分為“大九卿”和“小九卿”。

紅色為“大九卿”,藍色為“小九卿”

“大九卿”是指六部尚書及都察院都御史、大理寺卿、通政使,其職司如下。

禮部尚書:負責朝廷中的禮儀、祭祀、宴餐、學校、科舉和外事活動。

吏部尚書:負責天下文官的任免、考課、升降、勳封、調動等。

兵部尚書:負責武衛官、土官選授考課及軍制、訓練、徵調、鎮戍、邊防、儀仗、禁衛、驛傳、廄牧、軍械、符勘、兵籍、武學等軍事行政,同時往往督軍出征。

戶部尚書:負責全國土地、賦稅、戶籍、軍需、俸祿、糧餉、財政收支等。

刑部尚書:負責天下刑政,審定和執行律例,判案定罪,管理囚犯。

工部尚書:負責全國屯田、水利、土木、工程、交通運輸、官辦工業等。

都察院都御史:負責糾劾百司,辯明冤枉,提督各道,乃是明朝極為重要的監察機構。

大理寺卿:負責全國刑獄案件的複核。

通政使:負責呈轉、封駁內外奏章和引見臣民之言事者等,並參預大政、大獄之會議及會推文武官員。

“小九卿”是指太常寺卿、太僕寺卿、光祿寺卿、詹事、翰林學士、鴻臚寺卿、國子監祭酒、苑馬寺卿、尚寶司卿,其職司如下。

太常寺卿:主要負責禮樂、郊廟、社稷、壇壝、陵寢之事。

太僕寺卿:主要負責掌管全國馬政。

光祿寺卿:主要負責祭祀、朝會等宴會的採辦準備事項。

詹事:主要負責皇后、太子家中之事。

翰林學士:主要負責各種詔書、史料、書冊等文字工作。

鴻臚寺卿:主要負責接待外賓,同時負責外賓上朝禮儀的教授。

國子監祭酒:主要負責教導國子監的學生,同時也負責掌管全國教育工作。

苑馬寺卿:其職司與太僕寺卿較為類似,也是負責管理馬政,不過職權相對較小,只負責本苑馬寺的馬政。

尚寶司卿:負責管理寶璽、符牌、印章等。

清朝的制度基本延續了明朝,雖然同樣分為“大九卿”和“小九卿”,但卻出現了“六部九卿”之說,可見六部尚書並不在大九卿之內。

清朝的大九卿到底是指哪些官員目前尚無定論,通常指都察院、大理寺、太常寺、光祿寺、鴻臚寺、太僕寺、通政使司、宗人府、鑾儀衛的長官,但這種說法卻與“小九卿”部分官員相互重合。除了與明朝重合的部分外,宗人府宗令負責掌管皇室宗族,鑾儀衛掌衛大臣則主要負責皇帝皇后車駕儀仗。

清朝的“小九卿”指宗人府丞、詹事、太常寺卿、太僕寺卿、光祿寺卿、鴻臚寺卿、國子監祭酒、順天府尹、左右春坊庶子,其職司如下。

宗人府丞:負責宗人府漢文冊籍,是宗人府宗令的下屬官員。

詹事:負責皇后、太子家中之事。

太常寺卿:負責禮樂、郊廟、社稷、壇壝、陵寢之事。

太僕寺卿:負責掌管全國馬政。

光祿寺卿:負責祭祀、朝會等宴會的採辦準備事項。

鴻臚寺卿:負責接待外賓,同時負責外賓上朝禮儀的教授。

國子監祭酒:負責教導國子監的學生,同時也負責掌管全國教育工作。

順天府尹:北京的治安與政務的最高行政長官,管轄著大興縣、宛平縣、通州、涿州等24個州縣。同時有著跟御史臺、九門提督府等衙門有幾乎相等的許可權。而且,順天府還有承接全國各地訴狀的資格,相當於一個小刑部。

左右春坊庶子:左右春坊是主要負責教導太子學識和規勸太子行為的部門,而左右春坊的庶子則是隸屬於左右春坊大學士的下屬官員。不過,明清時期的左右春坊庶子,實際已經成為翰林院編修、檢討開坊升遷轉任的場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