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秦始皇陵裡到底有什麼?為什麼秦始皇陵裡面的水銀會有那麼多的玄機

秦始皇陵位於今陝西西安臨潼區,整個陵園佔地面積達到了56。25平方千米,相當於1。7個澳門,78個北京故宮,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座規模龐大、設計完善的帝王陵寢,也是中國古代最大的帝王陵園之一。

據《史記·秦始皇》記載,“穿三泉,下銅而致槨,宮觀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滿之。令匠作機弩矢,有所穿近者輒射之。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魚膏為燭,度不滅者久之。”

意思是說,秦始皇陵的地宮挖得很深,用銅封錮,然後把棺材安放在裡面,仿製的宮殿、百宮和各種珍奇寶物都徙置其中,藏得滿滿的。讓工匠製造帶機關的弩箭,有人掘墓接近墓室時就會自動射向目標。拿水銀作成千川百溪和江河大海,使用機械互相灌注流通,墓中上面各種天象齊備,下面有地上景象萬千,利用人魚的脂肪作蠟燭,估計很長時期不會熄滅。

如此精妙的地宮構造,簡直讓人不可思議,更像是小說描寫,那麼,司馬遷的記載是否屬實呢?

中國地質調查研究院透過物探證明,秦始皇陵地宮內的確存在著明顯的汞異常,而且汞分佈為東南、西南強,東北、西北弱。如果以水銀的分佈代表江海的話,這正好與中國渤海、黃海的分佈位置相符。

由此可見,至少以水銀作成千川百溪和江河大海的記載是符合事實的。因此,我們有理由相信,司馬遷的其它記載,即使不完全與事實相符,但也不會差太多。秦始皇陵就是如此氣派。

然而,據《史記》記載,“葬禮結束,秦二世封藏了墓室的隨葬品,又關閉了當中的墓道,放下了最外面一段墓道的大門,把工匠和奴隸全部關死在裡面”,既然如此,司馬遷是如何得知秦始皇陵的結構的?

看到有很多朋友認為,秦二世雖然下令封鎖了墓道大門,將所有的工匠和奴隸全部關在了地宮裡,但事實上,還是有不少工匠逃了出來。所以,司馬遷根據這些工匠的口述,得到了秦始皇陵的情況。

這種說法我不敢苟同,因為《秦始皇本紀》明確記載,秦二世封鎖墓道後,“無復出者”,也就是沒人逃出去。況且,秦始皇陵修築時期,距司馬遷生活的時代已有百年,當年即使有工匠僥倖逃過一劫,也早已去世,怎麼可能向司馬遷口述歷史?

那麼,司馬遷究竟是如何得知秦始皇陵的情況的?

首先,秦始皇陵的修建時間非常漫長,當秦始皇13歲剛剛登上王位時的秦王政元年(前247年),陵園營建工程就隨之開始了。這是秦始皇陵的第一期工程,共歷時26年。這一階段先後展開了陵園工程的設計和主體工程的施工,初步奠定了陵園工程的規模和基本格局。

秦始皇陵的第二期工程從同一全國開始,歷時九年,為陵園工程的大規模修建時期,最多72萬囚徒來大規模修建,基本完成了陵園的主體工程。

秦始皇陵的第三期工程則是秦始皇去世後,在胡亥的主持下修建,歷時三年,主要完成陵園的收尾工程與覆土任務。

三期工程的參與者,不可能是同一批工匠和奴隸。被胡亥滅口的,主要是參與第三期工程的工匠和奴隸,以及部分從第二期幹到第三期的工匠和奴隸。但參與第一期工程的工匠和奴隸們並沒有被滅口,他們回到家鄉後,很可能向親人透露秦始皇陵的情況,因此,司馬遷完全可以透過對其後人的採訪,瞭解秦始皇陵的基本情況。

其次,參與修建秦始皇陵的,不僅有工匠和奴隸,還有大量平民參與,包括秦朝的官員(在一線主持修建工作,或者監工)。這些人也沒有被滅口。據《史記》記載,陳勝吳廣起義後,章邯曾向胡亥建議:盜已至,眾疆,今發近縣不及矣,驪山徒多,請赦之,授兵以擊之。胡亥從之。這些參與皇陵建設的平民,不可能全部戰死戰場,必然還有部分活到了漢朝,將秦始皇陵的秘密公之於眾。

最後,西漢開國丞相蕭何幫了司馬遷一個大忙。劉邦進入關中後,諸將皆沉浸在勝利的喜悅中,大肆掠奪享受,唯獨蕭何跑到秦丞相御史府,收集了所有秦王朝的珍貴圖書典籍。毫無疑問,這些典籍中肯定有關於秦始皇陵地宮設計構造的記載,司馬遷正是透過閱讀這些典籍,瞭解秦始皇陵地宮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