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秦始皇死後,扶蘇蒙恬有30萬大軍,為何一個自盡,一個束手就擒!

公元前210年夏天,我國曆史上第一位皇帝秦始皇病逝於東巡途中。因為事發突然,只有李斯、趙高和公子胡亥等少數幾個人知道。經過一番密謀,趙高、李斯決定篡改秦始皇遺詔,立胡亥為帝,並草擬了一份新的詔書,命令遠在邊疆的公子扶蘇和大將蒙恬自殺。扶蘇看到詔書以後,先是大哭一場,隨後毅然選擇自殺,即便是旁邊的蒙恬苦勸他複核一下,再死也不遲,但也無濟於事。

那麼,扶蘇為何在手握重兵的條件下,選擇自殺,而不是殺向咸陽,奪取帝位呢?筆者認為,這其中既有客觀原因,也有主觀原因。

一、客觀原因:扶蘇手中的力量不足以消滅胡亥

趙高、李斯等人發給扶蘇的假詔書中,以秦始皇的口吻,說“扶蘇身為人子不孝,賜劍自裁”,而蒙恬“為人臣不忠,賜死”,扶蘇為何堅信這是真的?而蒙恬為何就不信呢?

首先,扶蘇作為秦始皇的長子,雖然被其悉心培養,但長大成人的扶蘇,不僅對治理天下有了自己獨到的見解(他的見解與秦始皇大不相同),並且,在朝中和民間有了一定的聲望。

這樣的扶蘇,對秦始皇來說,卻成為了一個威脅。因為只要秦始皇一息尚存,就不希望自己丟掉皇位,而有了自己主見的扶蘇,在與父皇意見相左的情況下,也肯定想盡快的實現自己的報復。

在戰國曆史上,太子害死君王的事情,並不少見。如雄才大略的趙武靈王,就是被自己的兒子困在宮裡,活活餓死的。因此,秦始皇對這個羽翼豐滿的兒子,不會沒有防備。因此,讓他到邊疆鍛鍊一下,同時離開首都,避免父子二人起衝突,也是一種很好的選擇。

而且,既然秦始皇敢讓扶蘇和蒙恬帶著30萬大軍守邊,那麼他自己肯定也具備壓制這30萬大軍的武裝力量,保證扶蘇哪天不高興,殺向咸陽而來時,自己能夠應付。

而扶蘇對這一點也肯定是心知肚明。在接到這份詔令後,他如果選擇反擊,這30萬人立馬成為“叛軍”,按照秦國的法律,這些人在老家的家人都會不保,還會有多少人願意為其賣命呢?

如果這支部隊因此中途潰散,就更沒有勝算了。況且扶蘇還會背上一個“亂臣賊子”的罵名,於是不得不選擇自殺。

二、客觀原因:扶蘇的個性使然

《史記》記載,公子扶蘇雖然有一顆仁義之心,但也不是剛毅決斷。因為秦始皇的殘暴,他的“仁義”就顯得更加難能可貴,以至於後來陳勝吳廣起兵,都要借用他的名義。

但扶蘇仁義和剛毅,也讓他數次在秦始皇面前碰壁。秦始皇恨鐵不成鋼,將扶蘇的“仁義”視為是一種柔弱的表現,於是便把他派到邊疆歷練,不奉詔不得還國。

而在秦始皇、扶蘇身邊的趙高,對扶蘇身上對父親的忠誠,以及他坦蕩正直的性格,洞若觀火。於是,在他用秦始皇的口吻發下這條“賜死”的詔書時,非常推崇儒家仁義孝道的扶蘇,先是被父親這個殘忍的決定所震驚,淚流滿面。也許他的內心也閃過一絲懷疑的念頭,但儒家的綱常禮儀深刻影響著他:30萬個家庭可能會因為他的決定而破碎,上百萬人可能因為他的決定而喪命,而他父親的大秦基業也可能在他的決定之下煙消雲散。於是,扶蘇依然咬牙選擇自盡。

而扶蘇死後,蒙恬即便是想反,也失去了其“合法性”,他不得不乖乖交出兵權,束手就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