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為何歷史上的開國皇帝都很難處理與開國功臣的關係?

開國皇帝與開國功臣之間的關係,歷史上並非完全水火不容,你死我活,也有同享富貴太平的。

縱觀歷史,開國君臣之間的關係,可分為上中下三策。上策如周,秦,唐等,中策如宋,下策如漢,明,我們具體看看。

周的分封

公元前1046年,武王滅商建立周朝。第二年周武王大分封,將宗室及功臣分封到全國各地,周王成為「天下共主」。

例如姜子牙封到齊國,周公封到魯國,召公封到燕國。周王與各諸侯共享天下,國柞延續790年。

秦一統天下

秦始皇給人的感覺就是殘暴,所謂「天下苦秦久矣」。其實秦皇在對待有功之臣方面,卻體現了大度寬容的另一面,十分優待。

後來蒙恬兄弟和李斯之死都是秦始皇死後的事情。蒙恬李斯都是被趙高所殺。

唐的強大

李淵李世民父子奪取天下後,建立唐朝,大封功臣,出將入相,「凌煙閣二十四功臣」傳為佳話,青史留名。

宋的重文輕武

(趙匡胤)

陳橋兵變,黃袍加身,鯉魚躍龍門,一朝成君王,功臣怎麼辦?

「杯酒釋兵權」可說是歷史上非常完美的處理君臣關係的典範。皇帝為了保證自己的權力,除了鳥盡弓藏外,並不是無路可走。

漢劉邦的疑心病

劉邦看誰都像反賊,呂后看誰都像寶貝兒子的敵人。在這二位的主持下,大漢功臣可謂是血流成河。

韓信,彭越,英布等大將先後被誅殺。就連丞相蕭何也多次遭到劉邦猜忌,一度被下獄。

明的屠刀

(朱元璋 雕像)

如果說開國功臣的悲慘命運,明朝是一個巔峰。被朱元璋誅殺的開國功臣不計其數,屍山血海,就連劉伯溫最後也不能倖免,李善長直接滿門抄斬。

原因何在?

除了江山初定,社稷不穩,功高震主,人人都想摘取勝利果實外,開國君主的出身至關重要。

開國君主的出身和早期生活環境,造就了他的性格和內心世界。

周武王一統天下,世代諸侯,伐紂滅商。秦始皇統一六國,千古一帝,九百年秦朝傳承,李世民世代公爵,名門望族。這些人內心強大,充滿自信,藐視群雄,哪怕是開國功臣,在他們眼裡也沒有什麼大不了的,完全可以駕馭。

趙匡胤雖非平頭百姓,也是自己憑藉軍功而步步高昇。對於同為軍事將領的開國功臣,雖說不能完全碾壓,但也不至於提心吊膽,所以手段相對柔和,畢竟在硬實力上趙匡胤還是有十二分的自信的。

劉邦與朱元璋,出身貧寒,特別是朱元璋。一步一個腳印,戰戰兢兢,顫顫巍巍登基稱帝。他們既無身份上的優越感,在文治武功上又缺乏碾壓群雄的絕對自信,猜忌,防備揮之不去,舉起屠刀就是個時間問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