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司”“後”之爭》閱讀答案

“司”“後”之爭

司母戊鼎是國之重器。前些年,有人寫信給報社指出,孩子課本上寫的是“司母戊鼎”,博物館裡的牌子上卻是“後母戊鼎”。那時學術界就“司”與“後”字之爭,眾說紛紜。這是一個學術問題,必須要嚴肅、認真地對待。司母戊鼎於1939年在河南安陽殷墟大墓裡出土,重832。84千克,高1。33米,是迄今世界上出土最大、最重的青銅禮器,享有“鎮國之寶”美譽。在郭沫若《中國史稿》、范文瀾的《中國通史簡編》等著作中都曾寫到“司母戊鼎”四個字。“司”即“祀”,是正確的。如果按照古文字學考慮這個問題,“司”與“後”,形跟音、義,都是兩回事的,兩者不能轉註,不能假借。

文獻研究發現,在古代的商周時期,無論是早期甲骨文還是金文(即銅器銘文),都沒有“後”字,而是將“後”寫成“毓”,如有件銅器也稱毓祖丁卣,“毓祖丁”就是“後祖丁”。而銅器上銘文在春秋後才出現“後”字,且數量較少,真正在甲骨文、金文出現的“後”字離商代的司母戊鼎卻已有1000年了。所以說“司”字就是“後”字是錯誤的。科學研究決不能信口開河,“司”與“後”之爭的問題,不僅影響學者搞研究,還影響下一代,影響中小學生的學習。中小學生課本里的文物知識一定要確保正確,讓人放心的是,現在孩子們書本上還是寫著“司母戊鼎”。20世紀80年代前,學術界認為古鼎誕生於殷墟後期,後來考證出“司母戊鼎”年代為殷墟前期,是祖庚、祖甲為祭祀母親戊製作的青銅器。這將大鼎的鑄造向前推進了幾個王世,在世界冶金史上有著重要意義。

(1)“司母戊鼎”不能寫成“後母戊鼎”的依據有哪些?

(2)司母戊鼎為何有“鎮國之寶”的美譽?

(3)辨明“司”“後”的意義有哪些?

閱讀答案:

(1)“司”即“祠”:“司”和“後”音形義都不同;司母戊鼎的時代沒有“後”字(早期甲骨文和金文的“後”寫成“毓”;“後”在甲骨文、金文出現的時代晚了司母戊鼎一千年)。

(2)在世界上迄今出土的青銅禮器中最大、最重;代表早期中國的治金(科技)水平。

(3)展現嚴肅、認真的學術研究;保證學者研究的科學性;讓學生學到正確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