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被當作水瓢的文物,8塊錢被博物館收購,22字銘文讓它成為國寶

在上世紀六十年代,河北的一位農民在地裡幹活,突然挖到了一個老物件。不光在當時,現在我們看到這件物品,也一定會把它當作水瓢。於是,這位農民物盡其用,還真的就拿回去當水瓢用,而且一用就是十多年。直到進入八十年代,各種文物徵集活動在民間開展,農民想起家中的水瓢應該也是老貨,就帶著它向專家請教。

原本,專家看到第一眼的時候,同樣覺得貌不驚人,準備放棄的。出於禮節,他還是拿起來自信端詳起來,結果在水瓢的外壁之上,赫然刻著這樣銘文:

上林共府,初元三年受琅琊。容一升,重斤二兩,工師駿造。

字跡清晰,是由隸書寫就的。專家緊急叫來同行,經過仔細辨別,得出了驚人的結論。原來,這並非普通的水瓢,而是漢代的計量工具銅升。本來銅升也不足為奇,但上面的22字銘文,卻使其身價倍增,一躍成為國寶。

就這22個字,有什麼稀奇的?小珏為您解釋解釋。“上林”的含義很多,但普遍認為是漢武帝劉徹修建的上林苑,是一座宏偉的皇家園林。“共府”指的是“供府”,即供應物質的內設機構。也就是說,銘文明確告訴我們:它出身高貴,是皇家御用之物。

“初元”是漢元帝劉奭的年號,初元三年即公元前46年。琅琊是漢代的琅琊郡,現在是山東諸城一帶。“受琅琊”指的是這件物品由琅琊郡製作並呈入宮中。銘文中這七個字真不得了,它明確告訴我們兩千多年的文物確切製造時間和地點,這是多麼難能可貴。

“容一升,重斤二兩”雖然簡單,確實這件文物的核心內容。前面說的是它的容積,後面說的是它的自重。專家們研究的時候,也感到很好奇,1982年時陝西禮泉出土的戰國兩詔銅橢量,同樣標稱一升,測量後世198毫升,那麼這個漢代的銅升的一升又是多少呢?

這個實驗並不複雜,測量結果是200毫升,拋去天然的誤差,這說明漢代和秦代的計量單位是一致的,這也充分說明史書記載“漢承秦制”所言虛言。至於說銅升上還有自重,那相當於“毛重”,銅升中溶液的重量也就不難被確定。

最後的四個字“工師駿造”指的是一位叫做駿的工匠製造了這件銅升。這可不像許多紫砂壺等文玩上有製作者的底款是為了彰顯身份,這個銘文有個嚴肅的用途。在古代,這叫做“物勒工名”,小到一塊磚頭,一個陶壺,大到亭臺樓榭,都有製作者的名字,講究的還包括監工、總督的名字,方便出了問題之後的追責。

所以,這件文物被命名為“初元三年上林共府升”,又稱為“上林共府銅升”。儘管當初它只是皇家園林中不起眼的量具,但經過兩千多年的歲月洗禮,已經是當之無愧的國寶。而且,它的銘文還有另外一個巨大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