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郭沫若去日本留學,為何妻子的孩子卻被趕出家門?他到底做了什麼?

1937年7月25日,“七七事變”發生後的第18天,一位名叫“楊伯勉”男子,登上了從日本開往中國的“皇后號”輪船。表面上,看不出他有什麼異樣。然而,此時,他的內心,比漂浮著輪船的大海還要波濤洶湧,內心正掀起驚濤駭浪。因為,楊伯勉不是他的真名,他的真名叫郭沫若,他就是名揚海內外的大文豪大學者郭沫若。

這次回國,沒有一個人知道,他沒有告訴過任何人,包括他在日本的愛人安娜和他的五個孩子。是的,郭沫若在日本有個美滿的家庭,他的妻子是個日本人,叫佐藤富子,為了跟郭沫若在一起,她跟她的家庭徹底決裂了。她為他生了五個孩子,四子一女。然而,這次郭沫若離開日本,他的妻子和孩子們,都不知道。

十年前,郭沫若面臨著他人生的第一次抉擇,他參加了南昌起義,遭到通緝,無奈之下流亡日本。這一去,就是十年。本以為,就這樣在日本從事文字如甲骨文、金文方面的研究,而且他的研究已經成果豐碩了。然而,戰爭爆發了,他又面臨著人生的第二次抉擇。他無法再靜心從事學術研究了,他決定投筆從戎,以身報國。

就在這樣的心境下,郭沫若寫了首詩《歸國雜吟》,全詩如下:

又當投筆請纓時,別婦拋雛斷藕絲。

去國十年餘淚血,登舟三宿見旌旗。

欣將殘骨埋諸夏,哭吐精誠賦此詩。

四萬萬人齊蹈勵,同心同德一戎衣。

讀著這首詩是不是有一種熟悉的感覺?是的,熟悉魯迅的人都有這種感覺,因為這首詩用的就是魯迅的一首詩的韻,而魯迅的這首太出名,所以,讀了郭沫若的這首詩,就有一種熟悉的味道。

這裡我們也不妨重讀一遍魯迅的詩:

慣於長夜過春時,挈婦將雛鬢有絲。

夢裡依稀慈母淚,城頭變幻大王旗。

忍看朋輩成新鬼,怒向刀叢覓小詩。

吟罷低眉無寫處,月光如水照緇衣。

魯迅先生這首詩在舊體詩詞中有著比較高的地位,寫出了那個時代“長夜”的情景,表達了詩人憤怒的心情。

郭沫若用了這首詩的韻,也表達了自己內心的痛楚。無疑,拋妻棄子離開家庭,是非常痛苦的。但是,在時代的大潮面前,他又不得不做出選擇。所以在詩中他寫道:“去國十年餘淚血”。

又當投筆請纓時,別婦拋雛斷藕絲。又當,這是第二次抉擇了,也表明了他堅定的決心。但是,在這堅定背後,是一種難以言表的痛楚,因為要“別婦拋雛”,他說要“斷藕絲”,可是,有個成語叫藕斷絲連,他說斷了,就斷了嗎?難!

去國十年餘淚血,登舟三宿見旌旗。此時,他的內心無疑是非常痛苦的,泣血成淚。這種泣血成淚,是去國十年帶來的 ,也是不得不割捨親情,拋妻別子帶來的。但是,當他想到即將投身於火熱的戰鬥中時,又對未來充滿了希望。

欣將殘骨埋諸夏,哭吐精誠賦此詩。能埋葬在自己的國土上是值得欣慰的,但表達對祖國的忠誠為何要用“哭吐”呢?這是因為郭沫若離開祖國十年,埋首研究文字,受到當時不少人國人的非議,認為他變了,不敢為祖國而戰了。這兩句表達的是郭沫若對祖國的忠誠。

四萬萬人齊蹈勵,同心同德一戎衣。最後兩句表達是他的願望和要求,希望四五萬同胞同仇敵愾,同心同德,為祖國而戰。

這首詩,表達了郭老為了報效祖國,捨棄家庭捨棄親情義無反顧的決心,也表達了這種感情撕裂中的矛盾衝突。但是,這首詩發表後,一直存在著激烈的爭議,形成兩個派別。

一種觀點認為,郭老在民族危亡關頭,毅然捨棄家庭親情,投筆從戎,這是一種慷慨赴國難的壯舉,難能可貴,自古以來能做到的人非常之少,值得謳歌稱讚。

另一種觀點認為,郭沫若這首詩有為自己洗白之嫌:你看看我,為了祖國,連老婆孩子都不要了,我對祖國多麼忠貞不二,然後在最後對四五萬同胞提出要求。

而且,持後一種觀點的人還認為,即使不發生“七七事變”,郭沫若遲早還是會“拋妻別子”,他們的論據是,回國只有一年,他就跟於立群結婚了,把他的“安娜”和孩子們拋到腦後了。

我認為,這首詩如果看著是郭沫若寫給一般讀者的,確實會令人產生故意洗白自己的想法。但是,如果換一個角度,把這首詩看著是寫給妻子安娜的,詩裡表達的悲壯就更加真實而動人了。

朋友們對於郭沫若這首這麼看呢?歡迎留言說說自己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