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廣東究竟有沒有石窟寺有!至少31處

廣東省文化和旅遊廳日前公佈了廣東省石窟寺專項調查工作的成果。此次石窟寺專項調查工作基本摸清了廣東省內石窟寺遺存數量及儲存狀況的家底,31處石窟寺分佈在廣州、汕頭、韶關、河源、梅州、湛江、肇慶、清遠、潮州、揭陽、雲浮11個地市。“廣東究竟有沒有石窟寺”的答案,揭曉了!

目前31處石窟寺的調查已上報完成,接下來廣東省文物局、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單位將進一步深入整理和完善調查資料,努力勾勒出中國石窟寺在嶺南地區的延續脈絡,構成中國石窟寺的完整發展體系。

主要開鑿於宋代以後 呈現出濃郁地方特色

佛教自東漢傳入我國中原以來,對古代中國的精神、思想乃至社會生活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佛教本土化的程序中,以石窟寺為代表的佛教藝術不斷髮展和演變,既保留了中外文化交流的實證,又形成了自身獨特的風格,為今天的華夏大地留下了大量珍貴的文化遺存。廣東省所在的嶺南地區雖然長期遠離古代政治中心,但在史前時期就已燃起農耕文明的星火,歷史程序豐富多彩,在海上絲綢之路中更是有著重要地位。但長期以來,廣東是否有石窟寺,確實令人難以準確作答。

就空間範圍而言,自公元四世紀由北印度及中亞傳入我國西北以來,石窟寺的傳播路徑及發展的主線皆在北方,南方除四川及江南地區外,開窟造像活動的熱度相對較低。雖然中國石窟寺的“主旋律”已影響到了以贛州通天岩石窟為代表的贛南地區,但終究沒有跨過大庾嶺進入南粵;桂林周邊有以西山、伏波山為代表、早至唐宋時期的石窟及摩崖造像,也未能傳入同屬嶺南一脈的廣東。

就時間範圍而言,中國石窟寺藝術濫觴於十六國時期,興於北朝,盛於唐代,元明以後北方石窟寺則逐步進入了開窟造像的低潮期。

從調查的成果來看,廣東地區的石窟寺在年代、風格等方面都與我國北方有所不同,除了始建於南朝的韶關市樂昌市江灣村西石巖寺,以及以廣東省內唯一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石窟寺——龍龕巖摩崖石刻為代表的6處開鑿於隋唐時期的石窟寺外,其餘石窟寺的開鑿時間均在宋代以後,以明清為主;宗教活動相對雜糅,兼有佛、道、地方信仰因素;規模較小,缺乏造像、壁畫等藝術形式,形制與風格體現出濃郁的地方特色。

黃埔佛跡洞 珠三角少有的石窟寺代表

據廣東省文旅廳釋出的訊息,國家文物局於2020年組織開展全國石窟寺專項調查工作,廣東省文化和旅遊廳(省文物局)成立了領導小組,組織各地文物部門、專業技術團隊推動廣東省石窟寺專項調查工作。專項調查的一線隊員主要由省、市、區縣各級文物主管部門,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科研機構,以及具備相關技術力量的第三方企業組成。經過歷時五個多月的專項調查工作,對省內31處石窟寺、365處石刻及摩崖造像進行了實地調查和資料整理,在覆蓋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資料的同時,以新發現、“三普”補錄及重新釐清性質等方式新增了8處石窟寺文物點。

廣東許多石窟寺,如仁化縣丹霞山風景名勝區內的錦石巖寺、西竺巖寺、燕巖禪寺等,均開鑿在典型的丹霞地貌紅砂岩山體之中,山勢險峻、人跡罕至,要靠鐮刀披荊斬棘開出道路,許多地點需要藉助繩索、梯子才能到達。對調查隊員們來說是對體力和意志力的雙重考驗。前往部分山高路遠的調查點時,調查隊員們即使清晨出發、兼程趕路,仍然難以在天黑前返程,只能小心翼翼、亦步亦趨地摸黑下山。

據介紹,可能是因為地處三江共同沖積而成的平原地帶,珠江三角洲範圍內可供開鑿石窟寺的地貌相對較為稀缺,現存的石窟寺數量較少,位於廣州市黃埔區的佛跡洞是其中為數不多的代表。佛跡洞開鑿於清道光二十年(1840),由海光禪師率徒鑿巖而成。洞中利用一塊巨大的天然花崗岩石鑿成彌勒佛臥像一座。據清·崔弼輯《波羅外紀》載,時有“海光寺在(南海神廟)廟內東邊……有袒腹佛盤睡其左,遊者必摩挲其臍,謂可求子云。”佛跡洞位於南海神廟東北方,與南海神廟直線距離僅數公里,可能是南海神廟內海光寺的海光禪師為弘揚佛法,在近處尋山岩鑿佛而成這處石窟寺。廣州市黃埔區文化廣電旅遊局、黃埔區文化遺產監督保育工作站和廣州集晟文化遺產保護顧問有限公司聯合對這處廣州市唯一的石窟寺進行了調查並完成了報告編寫,將之呈現在人們眼前。

文: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 卜松竹

圖:廣東省文旅廳提供

通訊員:粵文旅宣

廣州日報。新花城編輯 戴雨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