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佛教:學佛修行,分為4種人,看看是你那種?

萬法緣生,皆系緣分,世間萬物皆是真實存在的幻象,這句話並不矛盾,佛教看待事物、觀察宇宙永珍,都是以全視角透視整個世界,空靈而圓融,正是這種價值觀,讓更多的人對佛法產生了興趣,進入到學佛的行列。

當然每個人學佛的因緣不同,目的不同,其結果也就不同,總之都脫不開因緣果報。一般而言,學佛人,可分為4種類型,看看你是哪種?

第一:求佛的人。

佛事門中有求必應,被這句話吸引來的信仰者佔大多數,佛門不打妄語,此話當然真實不虛,《藥師經》有云:“求長壽得長壽,求富饒得富饒,求官位得官位,求男女得男女”。

但是如果依文解字,三世佛都很冤,經文裡面的很多名詞,並不是字面意思的解釋,需要聽經聞法,明白道理,有因、有緣,才有結果,才能有求必應。

第二:持戒的人。

戒律是佛教的根本,也是一切善法的根本,是一切道德行為的總歸。佛教的戒律雖然有出家、在家的區別,但一切戒律都是依據五戒為根本,即殺、盜、淫、妄、酒五戒,受持五戒是人道的根本,學佛不持戒皆為魔事。

《月燈三昧經》卷六記載,持戒清淨者,得十種利益,滿足一切智、得無纏心、如佛所學而學、智者不毀、慕樂涅槃、不退誓願、安住於行、棄捨生死、得勝三昧、不乏信財。

第三:佛經研究人員。

佛法深奧難懂,深入經藏,智慧如海,其味無窮,因此也會吸引很多學者研究佛經,把佛經當作一門學問,比如讀《佛說阿彌陀經》,經文中的字字句句,去研究他的真義,就像讀古代文言文一樣,解讀經文。

其實法師講經就是解讀經文的一種方式,意在令大眾更加深入地瞭解佛教文化,對於學佛人來講,我們也要知道,“研究”這個詞並不恰當,明白佛法的道理固然重要,但修行不是研究佛法,而是培養靈性。

第四種:追求覺悟的人。

想走一條菩提道,一條覺悟人生的道,就離不開信、解、行、證。《華嚴經》雲:“信為道源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出家的僧眾,只有一個目標,就是像佛陀當年一樣,追求覺悟大道。

當然在家的居士也有發願追求覺悟的,不過很少,大多數都是追求世間的福報,只想著當自己老了再去追求解脫的事,其實對於在家修行人來講,目標並不會影響生活,反而是讓生活過得更加幸福,當自己什麼都不想要的時候,你就會發現自己無所不有。

以上學佛的這4種人,你數屬於哪一種呢。祝願大眾,增修無量福慧,常遇吉祥,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