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古代鬧饑荒,人們寧願啃樹皮吃觀音土,也不下河捕魚,難道沒魚

引言

多虧有袁隆平爺爺的付出,我們國家連年豐收,不曾有饑荒的現象出現。但根據《資治通鑑》記載,古代歷史上曾發生多達40次的大饑荒現象。饑荒使得餓殍遍野,甚至赤地千里人相食。

饑荒現,天下亂。一個王朝若連百姓的溫飽滿足不了,自然會民怨沸騰,隨之而來的大規模的揭竿起義。新莽王朝的覆滅和饑荒現象的嚴重有著脫不開的聯絡,根據《漢書·食貨志》記載:王莽在位末年“流民者入關數十萬人,置養澹官以廩之,吏盜其廩,飢死者什七八。”可見饑荒的嚴重性。

現代科技幫助我們提高了規避自然風險的能力,而在古代往往“人和”不敵“天時”。在條件不好的古代,人們對於自然的依賴性很強。而這樣的現狀,一旦自然發難,人們很難規避災害,有時候田裡的食物顆粒無收,容易引起饑荒。而古代有這樣一個現象,出現饑荒時,人們寧願啃樹根吃觀音土,也不願吃魚,這是為什麼呢?

一、吃觀音土啃樹皮的根據

據說西漢末年共有人數5801萬,后王莽篡位覆滅西漢,連年戰亂加之自然災害雙重因素作用,在王莽在位末期人數銳減到1506萬。

嚴重的饑荒導致數十萬的流民出現。流民為每日的充飢不得不吃樹皮草根,然這種食物到頭來也是不夠的,於是有人想起某書中曾記載觀音土能夠充飢,於是流民一一效仿。

觀音土的說法發源於過去王屋山這次的瘟疫,瘟疫讓醫生束手無策,當地百姓日夜求佛拜菩薩請求恩澤,後觀音感念百姓心誠遂將天土賜予人間,這就有了觀音土的說法。

其實觀音土作用終究是傳說,它的真身是所供佛像所在寺廟的牆土,這觀音土成了流民的希望。

二、不同地區災荒,各有不同措施

居住於山裡的偏僻人家,在饑荒時基本不用擔心沒有食物。因為身處山中,人煙浩渺,山中之野豬等獵物足夠度過饑荒。生於中原地帶的百姓,在饑荒裡就沒有那麼幸福了。他們的糧食來源於自家田地,這平民種地就是最慘的事情,不僅要上交租金給地主,還要給官府定期上繳稅款,時不時官府還可能以各種名義魚肉百姓。

到了出現饑荒,田地顆粒無收,百姓自然只能啃樹皮吃草根充飢。而且古代重農抑商,本就沒有多少糧商,遇到災荒他們出售糧食基本會調高糧價大發國難財,普通百姓根本負擔不起昂貴米價。即使官府出糧賑災,也多是集中於人口集中的州縣,許多偏遠地方是很難顧忌到的。

災民要千里奔襲才有可能領到官府賑災的糧食,而許多災民在奔襲途中就不幸死亡。所以很多百姓在古代出現饑荒時,大多數還是以吃樹皮艱難度日。

三、為何不捕魚充飢?

饑荒的集中發生地多在北方,北方本身氣候條件就降水稀少,一旦發生饑荒是數十萬的流民,就河裡的魚怎麼夠災民充飢的?

而且災民經歷了多日的勞累與飢餓,全身力氣匱乏,根本毫無精力去捕魚。況且在古代的北方,野菜幾乎是遍地叢生。選擇捕魚不僅耗費力氣與時間,還可能花幾個毫無成果,那這樣還不如花一兩小時去挖野菜,如此還能填飽肚子,這樣一比較捕魚就是下下之選。

捕魚需要時間,需要技術,而且就算捕到魚了,在大饑荒的情況下有多少人能有能力去烹煮魚肉?況且河鮮多細菌,不用大火烹煮,生吃定然鬧肚子,這樣只會給流民的身體帶去更大的負擔。就算古代人尚沒有細菌的概念,但只要出現有一人生吃魚鬧肚子的現象,其他人自然會停止。

這樣一比較,野菜樹皮這些吃起來不簡單許多?簡單用開水燙下就可以食用了。

總結

古代人在面對饑荒時基本是毫無抵抗能力,只能吃野菜充飢。捕魚費時費力,是個聰明人就不會選擇去捕魚。現在的人真的得珍惜糧食,要不是有袁隆平爺爺創新了雜交水稻,不斷提高水稻的平均畝產量,今天的中國人也不會這麼快實現全民溫飽的目標。

現如今上面提出珍惜糧食的政策,我覺得是極好的。近些年浪費食物現象嚴重,國人真的得好好珍惜這來之不易的糧食“溫飽”。要以史為鑑,珍惜糧食從我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