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如果歷史重來,這幾位能不能改變六國被滅的命運請看以下分析

公元前二三零年,經過多年勵精圖治的秦國,終於在秦始皇的統治下開始了掃滅六國的戰爭,這場戰爭直到公元前二二一年才結束。

這時候的六國已然是貧弱不堪了,想要擊敗強秦只有聯手,畏首畏尾的六國只想著自己的利益,無數次的聯盟都在秦國的挑撥下破滅。他們就這樣被秦一點一點的蠶食掉。

如果歷史重來,會不會改變秦滅六國的結果?可以肯定地回答:“不會”。首先 秦國不是發動全面戰爭,向六個國家同時發兵,而是繼續沿用秦昭王採納范雎的“遠交近攻”的策略。

秦國先和燕國、齊國、楚國、魏國、趙國交好滅掉最小的韓國,張良就是韓國的貴族,在韓國滅亡後,他也曾想過辦法報復秦始皇,由於分不清哪輛是秦始皇的馬車,最終行刺以失敗告終。

秦國滅掉趙國後又以摧枯拉朽之勢依次滅掉了魏國、楚國、燕國和齊國。秦國在嬴政繼位初年,丞相李斯就說秦國已經具備了掃滅六國的能力,可見秦始皇滅掉六國已成為不可阻擋的定局,不管是誰,在地位如此懸殊的情況下都不能力挽狂瀾。這是原因之一。

原因之二是:秦國掃滅六國時,六國雖然弱小,但是也算安定,百姓都渴望安居樂業的生活,他們任誰都不可能積聚勢力,組成抵抗秦國的軍隊,因為沒有人願意跟著你造反,沒有人喜歡打仗。

原因之三是:他們都尚且年輕氣盛,大都有穩定的工作,都不會預料自己成為滅掉秦國的重要一員。

原因之四是:他們雖然都有過人之處,但僅僅一個人,無法成就一番事業,只有相互配合,才能凝聚成一股勢力,組成一個強大的團體。

原因之五是:他們的性格不可能成為一個團體,他們彼此之間的性格不可能投機,韓信投靠項羽不被重用還轉而投靠劉邦,如果沒有蕭何,韓信仍然是個無名小卒。

原因之六是:他們即使去投奔六國國君,國君也不一定就會重用他們,國家的強弱不是一朝一夕養成的,六國的弱勢已經特別明顯,被滅掉是遲早的事,只有是先後之分罷了。

原因之七是:相較於六國,秦國是最善於任用賢能的人才的國家,他們去投靠別的國家,不一定會被重用,如果投靠秦國就很可能被重用。

秦國最先滅掉韓國,張良子成為了無家可歸的人,他當時只想伺機報復秦王。滅掉楚國後,項梁和項羽作為項燕的後代只能到處流亡。韓信那時候還在為吃不飽飯而發愁。

蕭何則安安心心的在抄寫他的公文,國家有沒有滅亡於他來說沒有任何影響,只是換了個領導而已。范增是在秦滅六國後才發揮作用的。也就是說,亂世才能出梟雄,太平的年代裡,除了恐怖主義,是不可能有人願意造反的。

秦國掃滅六國不是秦始皇一代帝王的傑作,而是秦國曆代帝王艱苦奮鬥的結果,秦國的歷代帝王都在不斷積蓄勢力,在秦孝公時期,商鞅變法讓秦國成為戰國七個國家中最強大的國家。

中間在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王,三代帝王的東征西討下,六國已經損失了大片土地,秦國成為了他們不可匹敵的國家。到秦始皇時期,中間僅僅隔了兩代帝王,秦國的發展讓其他國家已經望塵莫及了。

國家的強盛不是一夕就可以完成的,國家的貧弱也不是一朝就會造成的,不論是誰去幫助六國,六國都不會迅速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