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元朝時期最受器重的“漢官家族”,連元朝皇帝都會禮讓三分叫大哥!

忽必烈作為一個征服者給被征服地區的人民帶來了浩劫,但在歷史上仍能獲得不錯的評價。忽必烈是一個比較成功的新秩序建立者。他是少數能夠重視漢文化,推崇儒術的蒙古統治者之一。 馬可·波羅將忽必烈尊崇為“諸君主之大君主或皇帝”,稱讚忽必烈是“人類遠祖阿丹以來,迄於今日世上從未見廣有人民、土地、財貨之強大君主。”

可以說,單從版圖來看,忽必烈的確是將元朝帶向了一個巔峰。

在忽必烈統治時期,元朝的疆域最廣,國力照比鐵木真時期更強,亦使來自草原的蒙古國有了在中原稱帝的資本。元朝歷史上僅有兩位皇帝重視漢文化:一個是成祖忽必烈,另一個是尊崇儒術的元仁宗,而元仁宗對漢文化的尊崇,完全是受了忽必烈的影響。

眾所周知,因為民族差異的原因,蒙古皇帝向來牴觸漢人,但是,忽必烈卻是個例外。忽必烈不但不排斥漢文化,還打算將漢文化融入到蒙元統治中。在他的麾下,有一員漢族猛將,忽必烈對其尊敬有加,更將他尊為“大哥”。

今天我們就來講講這位在元朝倍受恩寵的漢將——董文炳。

董文炳出身將帥世家,他的父親董俊曾為元朝立下赫赫戰功。董俊早年擔任蒙軍右副元帥,在滅金戰爭中表現出色,屢立奇功。後來在與金軍決戰時,董俊死在戰場上,令人扼腕嘆息。父親戰死沙場時,董文炳只有十六歲,但是,由於董氏家學淵博,此時的董文炳少年老成,對兵法的理解已不遜於其父。

1235年,朝廷任命董文炳擔任藁城令,董文炳雖資歷不深,但是,他卻擅長聽取旁人的意見,對屬下恩威並施,頗有威信,竟也將藁城治理得井井有條。因為,藁城是唆魯禾帖尼的湯沐邑,董文炳與忽必烈因此相識。1253年,董文炳帶著四十六名手下追隨忽必烈遠征大理,雖路途艱辛,但董文炳及其部將未有絲毫怨言,深得忽必烈嘉許。

自此,忽必烈經常將董文炳及其部將帶在身邊,董文炳在陪同忽必烈南征北戰的過程中屢立軍功,深受忽必烈器重,逐漸成了忽必烈的親信。忽必烈上位後,開始組建屬於自己的衛隊,忽必烈心目中早有人選,他對其餘應徵親軍指揮使的武將說道:“親軍非文炳難任”,隨後,將護衛御駕的重任交給了董文炳。

在此之後,忽必烈私下見到董文炳都會尊稱他一聲“董大哥”,對董文炳以兄弟身份平等相待。

1262年,漢將李璮作亂,忽必烈命董文炳率軍平叛,董文炳不負所托,鎮壓了李璮的叛亂。因為,李璮的原因,忽必烈開始對世侯心懷芥蒂,隨即,下達了一系列削弱世侯權力的政策。當時,除了董氏外,所有的世侯均遭到不同程度的削弱。在此消彼長之下,董氏隱隱成了朝廷裡地位最高的漢侯家族。

在後來的南征中,董文炳率領蒙軍攻城略地,為忽必烈打下大量地盤。在某次宋元之戰中,宋軍箭如飛蝗,董文炳的左臂中了一箭,箭矢貫穿了董文炳的胳膊戳進了他的左肋。誰知,董文炳滿不在乎地拔出箭矢,將箭丟給左右,繼續在前線督戰。

1276年,蒙古大軍兵臨臨安,南宋皇帝開城投降,南宋亡於蒙古。蒙軍班師後,丞相伯顏向忽必烈彙報道:“今我大元平定宋國,董文炳居功至偉。”忽必烈說道:“文炳追隨我征戰多年,他的忠心我都看在眼裡。”

1277年,董文炳在上都覲見忽必烈,忽必烈委以董文炳重任,派他前往元大都主持政務,並說道:“中書省、樞密院事無大小,諮即而行”。簡單來說,就是大都的樞密院、中書省不論大小政務,均需由董文炳過目。

董文炳說:“主上所託者,在根本之重,非文移之細。且吾少徇則濟奸,不徇則致讒,讒行則身危,而深失付託本意。吾是以預其大政,而略其細務也。”董文炳手握大權,但他卻非常有自知之明,在來到大都後並未干涉政務,而是用自己的力量制衡其他權臣,保證政局的平穩。

1278年,61歲的“董大哥”病逝家中,享年六十一歲。

董文炳有兩個兒子,長子在與宋軍決戰時身中數槍,馬革裹屍;二兒子董士選能力出眾,深得忽必烈器重,在朝廷身居要職。1294年,忽必烈的孫子鐵穆耳登基,他按照祖父對董文炳的稱呼,將董士選稱呼為“二哥”。

從輩分上來看,鐵穆耳應該稱董士選為“二叔”才對,或許是因為此時的鐵穆耳貴為一國之君,所以才“亂了輩分”。

某次,鐵穆耳打算御駕親征,征討西南,董士選苦口婆心地勸鐵穆耳不要發兵,鐵穆耳一意孤行,後來,果然在戰場上失利。鐵穆耳回朝後,嘆息道:“二哥的話,果然是經驗之談,沒聽董二哥的建議是我的錯。”此後,鐵穆耳對董士選更加重視。

並且,除了董文炳、董士選外,其他董氏宗族亦在元朝政權中任職,董氏堪稱元朝時期最受器重的漢官家族。

參考資料:

【《元史·董文炳傳》、《新元史》卷七至卷十二:本紀第七至第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