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世界上最強大的一個國家,在國家最莊嚴的外牆上,站著一箇中國人

孔子在中國可以說是無人不知,他是我國曆史上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同時還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自古以來便對中國文化中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

即使到了今天,孔子及儒家文化,在中國的現代文化中仍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不僅如此,即使在世界範圍內,孔子思想的影響也不容小覷。

日本與中國相鄰,自古以來便深受中國文化的影響。285年,百濟的儒學家王仁,將中國的漢字和儒家文化傳播到了日本。從此之後,中國的儒家文化便成了日本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公元七世紀,聖德太子擬定了憲法,其中很大一部分條例都是源於儒家文化。不僅如此,他還將《周易》、《論語》、《尚書》等儒家經典,作為大學寮的必修課程,培養貴族子弟的儒家文化修養。

德川幕府時期,歷代德川將軍都對儒家文化極為推崇,修建孔廟,朝拜孔像,設立儒學府。這段時期,儒家文化逐步普及到了民間,《四書五經》成為了日本青少年的必讀書目。當時興起的武士道,很多規範和條例也都是源自於儒家文化。

明治維新之後,日本成功走上了資本主義道路,此時孔子思想並沒有被拋棄,仍然是社會道德的核心。到了現代,孔子的儒家思想依然在日本社會佔據重要地位。

在日本長崎,仍然儲存著修建於1893年的孔廟,其中不僅有孔子等人的塑像,還有整部的《論語》雕刻。祭孔是日本的傳統習俗,時至今日,日本依然保持著這一習俗。

歐美國家接觸儒家文化較晚。

1582年,利瑪竇來到了中國,並在中國傳教。在傳教時,他接觸到了中國的儒家文化,並對其大加讚揚,於是便將儒家經典《四書》譯成拉丁文,並寄回了歐洲。之後,陸續有學者將儒家經典翻譯成書,並在歐洲出版、發行。歐洲的學者第一次接觸到了儒家文化。

當時,在歐洲處於統治地位的是天主教。儒家文化中的某些見解與天主教的教條存在衝突,為了維護自己的地位,教皇便將儒家文化宣佈為異教,禁止任何人學習和宣揚。

即便如此,仍然無法阻擋西方思想家對儒家文化的欣賞和推崇。

17-18世紀,歐洲爆發反封建、反宗教的啟蒙運動,儒家文化被當時歐洲的學者們認為是唯物論與無神論,深受歐洲思想家的推崇,甚至將孔子的儒家文化當作是與天主教抗爭的武器。

當時著名的法國思想家伏爾泰,便是儒家文化的忠實信徒,他認為儒家文化中“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以及“以直報怨,以德報德”等觀念,已經超越了天主教的教條。另外,他還將中國的傳統劇目《趙氏孤兒》搬上舞臺,並起了一個副標題《五幕孔子的倫理劇》。可見其對孔子的推崇。

法國重農學派代表魁奈,被稱為“歐洲的孔子”,他所撰寫的《經濟表》,被認為是繼承的孔子的思想。他的《中國專制政治論》,贊同中國的專制制度,認為那是符合自然原則,推崇理性的。他甚至說過,一部孔子的《論語》便可以推翻希臘七賢。

當然,也有學者對儒家文化持否定態度。哲學家黑格爾便認為,孔子的思想有些“華而不實。”

1772年,英國出版了《世界歷史名人錄》,儒家文化的代表人物孔子位列榜首。在《新大不列顛百科全書》當中,關於“孔子”的詞條,就有400多條。

1767年,本傑明·富蘭克林來到了法國,並閱讀了魁奈的《中國專制政治論》,從中瞭解到了重農主義和儒家文化的聯絡。之後,他在起草《獨立宣言》時,多少也受到了孔子思想的影響。這是美國第一次間接地接觸到了儒家文化。

19世紀,美國傳教士開始陸續來到中國,在傳教的同時,也將中國的儒家文化帶回到了美國,並對當時的文化階層產生了影響。思想家愛默生就曾說過:

“孔子是中國文化的核心,是哲學中的華盛頓。”

到了現代,儒家文化在美國越來越受重視,在美國文化所佔的地位也越來越重要。1974年,美國成立了“孔子文教基金會”,旨在全世界範圍內推廣儒家文化。

美國,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而在美國的最高聯邦法院的外牆上,刻有三個歷史名人的雕像,左邊是《聖經》中猶太領袖摩西,另一邊是古希臘政治家梭倫,中間的便是儒家文化的創始人孔子。孔子對美國文化的影響,由此可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