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王昌齡很著名的一首詩,短短4句送別知己,最後14字已家喻戶曉

文/顧無

【引觴漫談】

唐代,尤其是初盛唐的送別詩,都寫得獨具一格,樂觀而豪邁,帶有整個時代賦予地進取開拓精神,那時候的人們,好像著眼點都不在離別上。

而在於相互分離之後,祝福對方擁有更加輝煌成功的前途。而空間上的離別,不過是一句“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的事情,不過是一句“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的事情,不過是一句“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的事情。

盛唐有一個著名的詩歌派別,叫做邊塞詩。這與詩人們四處漫遊,意圖建功邊塞的進取精神是分不開的。細數盛唐時期的幾位大詩人,幾乎都與邊塞有過交集,或者親身去過邊塞,或者寫邊塞的詩歌,嚮往著邊塞的風光,嚮往著沙場立功,揚名萬里。

這些詩人中間的送別詩,也是最令人慷慨激昂的一派。或者送朋友去邊塞幕府,或者朋友送自己去邊塞從軍,總之是為了搏一個功成名就的機會,彼此之間是說不盡的豪情壯志與相互祝福。

今天我們來欣賞一首“詩家夫子”王昌齡的送別詩,是一首七絕。而且我敢打包票,即使這整首詩你沒有完整的見過,詩歌的最後兩句你也一定從什麼地方聽說過,堪稱是送別詩中最為經典的千古名句之一,堪比“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的知名度。

【臨其詩境】

我們先來看看王昌齡這個人。

與其他詩人各種有背景有傳奇的出身不同,王昌齡就是一個普普通通的農民,出身於一個農民家庭。像所有窮人家的孩子一樣,早年因為家境貧寒根本沒有條件讀書,半耕半讀到快要40歲的時候才中了進士,開始自己的仕途。

人生的前半段就是一個活生生的勵志故事,此後仕途一路順遂,先是擔任秘書省校書郎,後來又考中了博學宏辭,封出去作了地方官,汜水尉。按照常理,做完地方官再回中央就可以得到重用了,可是王昌齡不拘小節的特點給自己惹了禍,被貶到了嶺南。

嶺南是漢族與少數民族雜居的地方,民風混亂。王昌齡在嶺南任上很重要的一功就是調節了民俗民風,緩和了民族之間的矛盾。後來返回長安,又被授為江寧丞,王昌齡後來被稱為王江寧,就是從此而來。

可惜這一任也不太平,在中央被毀謗,貶到了龍標。《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這是一個很熟悉的題目,就寫於此時。後來安史之亂爆發,王昌齡在路上被刺史閭丘所殺,死得不明不白。

這樣的一生比之其他盛唐詩人或瀟灑或顯赫的履歷,顯得很平凡。但就是在這樣的平凡中,我們看到了詩家夫子王昌齡一顆熾熱的盛唐之心。因為平凡,反而能將時代精神展現得更加純粹。

來看這首《送柴侍御》。

【經典原文】

送柴侍御

唐代:王昌齡

沅水通波接武岡,送君不覺有離傷。

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鄉。

【條分縷析】

一首送別詩,寫在龍標任上。

一般人被貶,心情肯定是抑鬱的,如後來不久的柳宗元,借山水抒發自己的孤獨與淒寒,最終鬱郁早夭。

可是王昌齡不同,雖然被貶謫至此,依然以一種樂觀的態度看待著世間一切,即使是朋友之間最難接受的離別。

沅水的水流一直通往武岡,所以送你的時候,也感覺不到有什麼離別的傷感。這一條水流,足以將我們的友誼連在一起。

“送君不覺有離傷”,大家可以試想一下,你與誰分別的時候會說出這句話,一定是一個親密要好到了一定程度的朋友。送一個不太熟的人,你告訴他我其實不怎麼難過是很奇怪的,從中也可以看出兩人的交情。

後面就是這一千古名句,“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鄉。”

你我之間並無青山相隔,風雲卷席,傾盆大雨或者淅淅瀝瀝,我們都可以一起感知。

更何況,夜夜面對同一輪明月,我們何曾分別兩鄉呢?

我才疏學淺,用現代的語言很難解釋這一句詩的魅力,古詩的意韻在於它構建出的詩境,而這首詩中的青山,明月,流水,就構成了一種明朗的,開闊的送別,很美很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