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南漢國-中天八國王起義

一。南漢國的國王多為殘暴之君:

劉?建立南漢國後,特別喜歡錢財,在南漢國各地廣聚金銀、珠寶、珍玩。劉?也特別喜歡享受,大興土木工程,大搞宮殿建設。單是在建造昭陽殿時,就耗費錢財無數、耗費人力無數。

昭陽殿以金為頂,以銀鋪地,木料都是用銀來包裹。而且還耗費了大量的珍珠、水晶、琥珀來作為宮殿的裝飾。而這些所需要的巨量錢財,都是劉?及其繼任者依靠殘酷統治、苛刻治政、課斂重賦、大肆壓榨平民百姓而來。

劉?本就是殘暴,南漢國的百姓也是不堪其苦。而劉?的繼任者劉玢、劉晟,也一脈相承,皆是殘暴之君。南漢國的百姓苦也!

二。南漢國的統治多有反抗起義:

這就使得南漢國的百姓更加的苦不堪言,民不聊生,因而南漢國各地州縣多有反抗起義。但是在面對百姓的反抗起義方面,南漢國不但不以安撫為主,反而派出軍隊一昧的進行殘酷鎮壓、剿殺。而南漢國的統治者們,在對待這些暴民,更是恣意妄為、濫用酷刑。

三。 南漢國高祖劉?駕崩,劉玢繼位:

南漢光天元年,即公元942年,南漢國高祖劉?駕崩。劉?的第三子劉玢繼位,這是南漢國的第二代皇帝。劉玢繼位後,同樣是驕傲奢侈、荒淫無度、政事廢弛。這既使得南漢國朝政不穩,也使得南漢國的社會動盪不安,百姓怨聲載道。

四。中天八國王起義:

1。 張遇賢稀裡糊塗被推為起義軍領袖:

張遇賢,又作張茂賢,南漢國正州博羅人(又作循州博羅人)。張遇賢原本只是一名小小的縣吏,職位不高,地位也不高。正州又稱禎州,在公元917年的時候從循州分設出來,下轄歸善縣、博羅縣、河源縣、海豐縣共4個縣。

南漢光天元年(公元942年),循州附近的正州發生了不小規模的農民起義。但是這次的農民起義亂哄哄的,群龍無首。既沒有方針計劃,也沒有統一行動,甚至連明確的領頭人也沒有。

於是起義眾人請旨問天,依託“神旨”,稱張遇賢為“羅漢託生”,理當為主。於是張遇賢就這樣子,稀裡糊塗的被擁戴為起義軍的首領。史書記載:“時循州盜賊群起,莫相統一,賊帥共禱於神,神大言曰:“張遇賢當為汝主。”

當然了張遇賢能夠被擁戴為起義軍的首領,也是具有一定的群眾基礎的。張遇賢出生於博羅一巫術家族,其也自稱是第十六代羅漢轉世,以此蠱惑人心,收錄信徒。

2。張遇賢自稱“中天八國王”:

南漢光天元年(公元942年)七月,即南漢高祖劉?死後不久,南漢國終於爆發了大規模的起義。正州博羅縣(今廣東惠州市博羅縣)人張遇賢,在循州 (今廣東河源市龍川縣西南)一帶正式揭竿而起發動大規模起義。張遇賢自稱“中天八國王”,年號永樂。

中天八國王起義軍發展迅速,聲勢浩大,很快就攻下了南漢國循州、潮州等地,連克“東方州縣”,南漢國循州刺史劉傳也被殺死。起義軍人馬,一時之間迅速發展到了數萬之多。

起義軍也頗有特色,人人皆穿紅衣,因而被稱為“赤軍”。 中天八國王起義軍計程車兵,則被稱為“赤軍子”。 中天八國王還仿效南漢國設定了百官,對粵東地區一帶的循州、正州、潮州等進行統治。

而且中天八國王起義軍戰鬥力還不錯,多次打敗了前來圍剿的南漢官軍。史書記載:“於是群帥共奉遇賢,稱中天八國王,改元永樂,置百官,攻掠海隅。”

五。南漢國對中天八國王起義軍的圍剿:

中天八國王起義聲勢浩大,迅速佔據了粵東地區的數個州縣。剛繼位不久的南漢殤帝劉玢慌了,急忙派出越王劉弘昌、循王劉弘杲率領軍隊前去鎮壓。其中以越王劉弘昌為都統,以循王劉弘杲為副都統。

中天八國王張遇賢作為一個小吏出身,還是有一定的能力的,不慌不忙,沉穩應對。而越王劉弘昌、循王劉弘杲則是粗心大意,重視不夠。因而南漢國官軍,被張遇賢率領的起義軍,重重圍困在錢帛館。史書《後晉紀四》記載:“漢兵不利,二王皆為賊所圍”、“矢下如雨,軍人多死。”

南漢應乾元年(公元943年)三月,南漢國指揮使萬景忻,再度率領南漢軍前來鎮壓中天八國王起義軍,圍攻循州。這次起義軍就沒有那麼好的運氣了,張遇賢指揮失當,起義軍接連失利。起義軍不得不放棄了粵東地區,從而越過梅嶺,北上一路逃亡。

六。中天八國王起義軍北上佔據南唐國虔州:

1。起義軍北上到達南唐國虔州:

中天八國王張遇賢率領起義軍一路逃亡北上,到達毗鄰的南唐國虔州。虔州是南唐國的一個大州,即今天的江西贛州,共下轄11個縣:贛縣、于都縣、信豐縣、南康縣、大餘縣、虔化縣、安遠縣、上猶縣、瑞金縣、龍南縣、石城縣。同時虔州還是南唐國的軍事重鎮,南唐國在這裡建立有昭信軍,共下轄虔州和韶州。

2。 起義軍北上佔據南唐國虔州:

中天八國王張遇賢率領起義軍達到南唐國虔州後,乘虔州駐軍不多,兵力空虛,防務鬆弛。遂偷襲了虔州,虔州的南唐兵被中天八國王張遇賢率領的起義軍打得大敗。起義軍連克虔州下轄的諸縣,起義軍隊伍也迅速發展到了10餘萬人。

3。 起義軍在南唐國虔州以白雲洞為根據地:

中天八國王張遇賢連克虔州諸縣後,遂選擇虔州于都縣白雲洞作為“革命”的根據地。于都縣白雲洞,位於江西贛州市于都縣西郊四十里處的羅坳鎮巖背村白雲山,又稱白雲嶂、白雲堆。

中天八國王張遇賢以白雲洞作官寶營署,在這裡建造宮室、營署。並且率領部眾從這裡四面出擊,南唐國虔州周邊地區一時間深受其擾。而中天八國王起義的發源地南漢國,反而得到了一時的平穩和清淨。

七。南唐國對中天八國王起義的圍剿:

彼時是南唐國中帝李璟在位,李璟是南唐國的第二位皇帝,即著名詞人、南唐末代君主李煜的父親。李璟好讀書,多才藝,頗有情懷,自然看不得張遇賢率領的起義軍在南唐國作亂、胡作非為。

於是任命洪州營屯都虞侯嚴思(一作嚴恩)為大軍統帥,任命通事舍人邊鎬監軍,對中天八國王起義軍進行大規模的軍事圍剿。南唐國中帝李璟同時還發布了《招妖賊制》,懸下巨賞,以圖擒殺中天八國王張遇賢、以及其部屬首領。

八。 中天八國王起義的失敗:

南唐國的圍剿大軍到達虔州後,並未魯莽行事,胡亂行動。而是伐木開道,兵鋒直指中天八國王起義軍的營署于都縣白雲洞。中天八國王起義軍的營署白雲洞,被南唐國起義軍突然偷襲。

中天八國王張遇賢,本就是被起義軍請旨問天、依託“神旨”選出來的,雖然有一定的能力,但是卻不善於軍事指揮,並不是專業的軍事人才。因而起義軍被南唐軍偷襲,猝不及防,被打了個措手不及。

中天八國王張遇賢的部屬們又各行其是,張遇賢並不能有效地指揮,這很快就導致了全軍的潰散。而此時更搞笑的是張遇賢還有心思求神,結果卻是求神不應,被迫棄營撤離。

公元943年十月,中天八國王張遇賢的部將李臺等人,看到起義軍在南唐軍的進攻和分化瓦解之下,已然是大勢已去。他們遂發動了叛變,抓住中天八國王張遇賢,以及其部下黃伯雄、僧景全、降恩等人,一起投降了南唐國。最後中天八國王張遇賢及其部將,一起被押解至南唐國都金陵(今南京),最後被南唐國中帝李璟下令斬殺。

九。 中天八國王張遇賢的幸運與不幸:

中天八國王起義,起源發展於南漢國,輾轉壯大於南唐國,就這麼失敗了!中天八國王張遇賢,最後也是身死南唐國都金陵!由此可見,當初張遇賢被起義軍推選為中天八國王,即是人生中最大的幸運,也是人生中最大的不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