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白居易為何能善終?送給元稹的這組詩蘊含大智慧,學者:佛門真經

唐朝的詩壇有一段真摯令人羨慕的友情,這就是著名的元白之交。

白居易元稹意氣風發的前半生

白居易是官宦之後,他的祖父曾當過縣令,父親白季庚也是縣令,後來因為守城有功升任為徐州別駕,雖然白居易祖父、父親都不是什麼大官,但也是地方上有頭有臉的人物,白居易算是正宗官二代。

不過白居易不是那種紈絝子弟,反而在學習方面非常刻苦,是旁人眼中的學霸,據說讀書都讀白了頭髮。後來他到長安,闖下了不小的才名。

公元803年的時候,白居易任校書郎,同時他還有一個年輕的同事,叫做元稹。元稹也是一位學霸,重要的詩寫得非常好。白居易外號詩王詩魔,對詩歌是十分鐘愛的,所以看到同事元稹刻苦,詩又寫得好,他就起了結交之心。

於是,雖然元稹比白居易小8歲,但兩人還是成為了非常好的朋友。校書郎的就是管理國家圖書館,比較清閒,於是他們在長安飲酒作詩,談論文學,度過了三年的快樂時光,兩人的感情也愈加深厚,堪稱莫逆之交。

公元806年,他們一起參加了“才識兼茂明於體用”科考試,這是制科考試,是進入仕途最快捷的一條通道,當然,也比較難。兩人一起參加,雙雙登第。當年登第的共有十八人,元稹是第三次等。

雖然是第三次等,但是因為制科考試基本沒有一二等的,元稹是當時的第一名。白居易是第四等,由此可見,元稹綜合實力比白居易更強些,所以他後面能夠做到宰相的位置。

有趣的是,在這一年的考試中第四次等,還有一個熟人——崔護。就是憑藉“桃花依舊笑春風”流傳千古的詩人。

元稹被任命為左拾遺,白居易任盩庢縣尉,就在長安附近。不同於校書郎此時的他們已經有了真正參與政治的資格,兩個人躊躇滿志,想振興唐朝,但現實給他們狠狠的上了一課。

因為太過剛直,元徵一貶再貶,最後流放荊蠻之地。白居易也因為說話太直,被貶為江州司馬。

兩人前半生的命運幾乎相同。但後半生,白居易安享晚年,得以善終,而元稹被貶謫出京,抱病而亡。

後半生的結局,都在這組詩中

其實這種結局,在白居易送給元稹的一組詩中,早已預見。這組詩名為《放言》一共有五首,是元稹寫了那首“垂死病中驚坐起”之後,白居易以詩迴應。因為篇幅原因,我們賞析一首。

《放言·其三》

贈君一法決狐疑,不用鑽龜與祝蓍。

試玉要燒三日滿,辨材須待七年期。

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未篡時。

向使當初身便死,一生真偽復誰知。

唐詩一向含蓄曲婉,如羚羊掛角無跡可尋,白居易大發議論,以詩喻理,像是宋詩的特點。

首聯中的“君”,就是元稹了。白居易大元稹八歲,一直像大哥一樣關心他,從此句,也可看出白居易的開導之意:

元稹老弟啊,我贈給你一個方法,可以解決心中的疑惑,不需要用鑽龜、祝蓍等占卜方法,就可以判斷。

雖然寫這首詩白居易處於貶謫的過程,但句意情感沒有哀、怨,反而有一種趣味,語調也像是民間的俚語,並且還設定了懸念。

緊接著頷聯,白居易沒有說什麼方法,而是描述了兩件十分常見的事物:

想要測試一塊玉真假優劣與否,必須要燒上三天才能看出,而判斷樹木能否成為棟樑之才,需要七年的時間。

這聯用了兩個典故,一個是《淮南子》記載“鐘山之玉”在爐炭中燒三天三夜不變色。另一個則是“豫、章二木,生至七年乃可分別”。

雖然這是兩種自然界的現象,看似沒有什麼特殊含義,但很多至理,都是從自然萬物中領悟。看到這兩天,讀者隱隱能夠懂得白居易所說解決疑惑的辦法——時間能夠檢驗很多事物的真偽。

頸聯,白居易更近一步,以兩個歷史人物來說明這個道理。

當年周武王早逝,周成王尚年幼,周公攝政。許多人傳言他有篡位之心。而西漢的大臣王莽,謙恭好學,生活簡樸,對長輩侍奉十分周到,是當時的道德楷模。

但是,被傳有篡位之心的周公,一生兢兢業業,輔佐成王奠定了“成康之治”的基礎。而道德楷模王莽,卻推翻了西漢,建立了新朝。

如果剛開始認識他們,肯定會被表象所迷惑,但時間最終見證了一切。

所以,最後一句說,如果當時他們過早的去世了,一生的真偽,又有誰知呢?

這一聯,又將詩中的真理深化了。有些時候,對於一個人,不能輕易的蓋棺定論。就像周公、王莽,如果他們在早期去世,或許周公落得一個篡位權臣的名聲,而王莽反而成為道德模範。

這首詩,我們可以看做是白居易鼓勵元稹的。因為他們都是因言被構陷貶謫的,誰忠義,誰奸詐,時間終究會證明一切。但同時,如果朝堂一直被奸臣把控,或者他們早逝,那麼他和元稹的罪名是否也洗刷不掉呢?

除了這首,另外四首都表達了深刻的道理,比如“草螢有耀終非火,荷露雖團豈是珠”、“生去死來都是幻,幻人哀樂系何情”。足見白居易活得很通透。

明末的黃周星說白居易這組詩,是真正的千古名言,即便是佛門真經,也不過如此。這個讚譽雖然有些誇張,但也足見這組詩中蘊含的人生智慧哲理。

所以,白居易後半生“獨善其身”,後來升任秘書監,配紫金魚袋、紫色朝服,美酒佳人相伴,有時間就和好友談論文學,享年75歲。

而元稹,沒能領會白居易詩中的意思,依舊對於朝廷懷有希望,想幹出一番事業,最終在權謀鬥爭中失敗,被貶謫出京,公元831年,暴病而亡。

兩人的結局,實在令人噓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