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三家分晉:延續800多年的宗法分封制,被摔得支離破碎

這裡的絕無後不是說當時的晉君沒兒子了,而是說韓趙魏三家剝奪了晉君祭祀先人的權利。這可是件了不得的大事,國之大事,在祀與戎,古人將祭祀先人和對外戰爭放在了同等位置,可見“絕無後”的嚴重性。更嚴重的是,它打破了周王朝“興滅國,繼絕世”的規則。

那對於諸侯國可以這麼幹,對於周王室當然也可以這麼幹,可以說這種規則的破壞,毀掉的是周王朝八百年的國祚。

1、三家分晉從晉文公開始就埋下了禍根

晉文公是歷史上大大有名的一位君主,本來皇位繼承沒有他什麼事,因為他並不是嫡長子(周時期的規矩是立長不立賢),但幸運的是他有個不怎麼靠譜的爹。他爹晉獻公為了避免出現父子兄弟之間出現手足相殘的這種情況,就準備殺掉他所有的兒子(太子除外)。

之後又想立他的寵姬的兒子為太子,重耳他哥太子申生因為這事就自殺了,重耳因為被誣陷也逃往他國。注意,這件事情表面上只涉及到了君主的兒子,但背後卻是晉獻公對整個宗族勢力的打壓,那宗族空出來的權力由誰來繼承了呢,異姓卿大夫,就是三家的前身。

重耳歷經十九年終於回國繼位,繼位之時這位老哥已經62歲了,作為春秋五霸之一的晉文公在許多方面是成功的,但是異姓卿大夫尾大不掉的問題一直沒有得到解決。

晉文公之後再也沒有出過一位像他一樣的霸主,君主的權力被進一步削弱,漸漸地,就出現了六個超級門閥,其中就包括韓趙魏三家。

2、三家分晉的前夜

在三家分晉之前還出現了田氏代齊的歷史事件。田氏代齊是“興滅國,繼絕世”制度被破壞的開始,在當時,各路諸侯對此都是批評態度的,三晉受到周威王的命令討伐齊國,這場戰爭以田氏大敗而結束,那麼三晉在此次事件中獲得了什麼好處呢?

很簡單,就是政治資本與國際威望,雖然說這種東西聽著虛無縹緲,但是卻為三家分晉打下了基礎。可以這麼說,如果韓趙魏三家缺少政治資本,那麼即使最後分晉成功也是站不住腳的。另外,田氏代齊開了一個好頭。

所謂萬事開頭難,既然田氏可以這麼幹,那麼三晉要錢有錢,要人有人,是不是也可以這麼幹,可以說,田氏代齊是三家分晉的“模板”。

上文提到把控晉國的有六家,但是其中的中行家和范家被打垮了,剩下的四家智家勢力最大。智家當時的家主叫智伯瑤,這哥們仗著自己家勢力大,向其他的三家要錢要地,當然也沒有那麼直白,打的是土地和錢糧歸公家所有。

魏韓兩家迫於壓力,交了這恥辱性的“保護費”,但是趙家是有血性的。或者說看到了問題的本質——這次滿足了,下次呢,所以打死不交,對於這種不聽話的,智伯瑤的解決辦法也很簡單,就是打,打到你交為止。

這場仗在公元前445年打響。智伯瑤以自己的智家軍為中軍,以韓魏兩家為左右兩翼,討伐趙家,趙家為了避敵鋒芒,主動將主力撤到了晉陽城裡。晉陽城是趙家經營多年的老巢,智家攻打兩年也沒打下來,在這場晉陽之戰裡,智伯瑤曾經水淹晉陽城,城中百姓死傷無數。

而且可能為了震懾吧,智伯瑤邀請韓魏兩家家主一起觀看晉陽被淹的慘狀,但是誰知道這次觀看起了反作用,因為韓魏兩家的老巢附近也有河流。

後來趙家有一個叫張孟談的門客,被趙襄子派去韓魏兩家做說客,談的內容咱不知道,估計是一些唇亡齒寒的道理,三家聯盟就形成了。當天夜裡,韓魏趙三家反攻智家,智家軍大敗,智伯瑤被殺,智家的土地也被三家平分了。

3、韓趙魏終於化家為國

公元前403年,韓趙魏三家被封為諸侯,這裡要提到的一點是,分封諸侯是姜齊末代君主齊康公提議的。上文提到,由於田氏代齊事件,三晉討伐齊國,在一定程度上這實質上是為齊康公“報了仇”,齊康公“投桃報李”也就不足為奇了。

此時的周天子幾乎已經沒什麼影響力了,但是畢竟還佔個正統的地位。迫於既定事實,周天子將三家分為諸侯,和晉侯並列,當然此時的晉侯已經名存實亡,控制的地區只有絳與曲沃二邑。不僅如此,晉侯還常常去拜見韓趙魏三國,以求保留晉室最後的一點地盤與權力。

公元前359年,晉君被封於端氏,雖然基本上沒有什麼地位,但好歹還是一個貴族,也就是卿大夫階層,但是在趙肅侯元年,晉君端氏被奪。

什麼意思呢,就是晉君從此就是平民了,而平民是沒有資格去祭祀先人的,從另一個角度來講,就是“絕後”了。這絕對是和田氏代齊一樣重要的歷史事件,而這也打破了周以來“興滅國,繼絕世”的規則,周王朝的國祚從此岌岌可危。

1、周王朝有了絕後的可能

周王朝的立國根本是封建制度。所謂封建,就是周天子把全國各地分給自己的兄弟叔伯們。

這種制度在一定的歷史時期內有著積極意義,並且由於各路諸侯都是親戚,事情不好做的太絕,於是就有了“興滅國,繼絕世”的道德要求。就是說即使是國滅,諸侯王還是卿大夫的階層,仍然是所謂的貴族。

“興滅國,繼絕世”看似是一種要求自覺的行為,但是對於當時的中原各路諸侯卻有著很強的約束力,實質上這種道德要求是給周王室留了一條後路,即使說將來大權旁落,周王室也能保留其貴族稱號。

三家分晉與田氏代齊是由春秋進入戰國的標誌性事件。春秋與戰國有什麼區別呢,簡單來說就是春秋時期諸侯國以爭霸為目標,而戰國時期諸侯國以統一天下為目標,這種觀念的轉變與三家分晉都脫不了干係。

晉是大國,晉國的滅亡讓其他大國不再顧忌“興滅國,繼絕世”的道德要求,春秋末期許多小國被滅也是這個道理。

這種觀念的轉變其實危害最大的還是周王室,春秋時期周王室雖然沒有什麼話語權,但是不必為自己的生死存亡擔憂。戰國七雄卻完全沒有這種顧忌,之所以沒有滅了周王室是因為怕被天下群起而攻之,與“興滅國,繼絕世”沒有半點關係。

2、周王朝沒有了同宗大國晉的支援

三家分晉標誌著宗法分封制走到了盡頭。上文提到,維繫周天子統治的基礎就是“禮”,這是大家所共同遵守的道德準則,按說三家分晉是三家自己的行為,與周天子沒有什麼關係,但是這種局面是周天子自己“作”出來的。

周武王夠厲害了吧,但是他隨意分權,將姜尚分封齊地就是最好的例子,他的繼任者也沒有什麼好東西,烽火戲諸侯的幽王,賣官的釐王,輕禮的桓王,可以說之所以到了“禮崩樂壞”的地步,周王室佔了很大一部分原因。

沒有了晉國的支援,周王朝的日子雪上加霜。不管說諸侯之間怎麼爭權,但是有些諸侯不姓姬啊,晉國雖說與周王室的關係也沒有那麼好,但是畢竟和天子是一個姓氏,再怎麼鬧也是家庭內部紛爭。

可以說周王室之所以存在,並且過得還算可以,與晉國有很大的關係。可以想象的是,如果一旦有諸侯對周王室不利,晉國絕對是第一個起兵勤王的國家,沒有了晉國的保駕護航,周王室這艘本就破敗不堪的小船的日子就更加艱難了。

三家分晉與田氏代齊是戰國的開端。在春秋時期,小國只要跟隨大國的腳步走就能夠生存,即使被滅了也因為有“興滅國,繼絕世”的道德要求,還能保留一絲香火,可以說霸主思維是小國能夠生存的關鍵。

但是發生了“三家分晉”就不一樣了,各國不再顧忌這種道德要求,天下變得更混亂了,戰國時期的小國除了被滅沒有第二條路可選。

而說到三家分晉,就不能不提到田氏代齊,作為第一個吃螃蟹的人,田氏可謂是給三家樹立了榜樣。藉著田氏代齊的東風,三家積累了政治資本,並擁有了一定的國際威望,當然這些東西都是打下來的,三家分晉之後,周王朝的國祚岌岌可危。

參考文獻:

1、《三家分晉考》

2、《“公孫會之亂”與“三家分晉”》

3、《三家分晉》

4、《論三家分晉與田氏代齊之異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