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超長假期"後孩子們的差距會拉開但這件事家長必須重視…

本期嘉賓:吉春亞

北京小學語文特級教師

全文字數:3582

預計閱讀時間:10分鐘

“如果我們讀了一些流俗眾的書,那麼我們汲取的可能是那些不健康的知識,很可能還會助長傲慢的情緒。以為自己讀了很多書,但是獲得的不是智慧。

孩子們之間的差異,到底是如何產生的?也許,我們能從喬斯坦·賈德的《蘇菲的世界》中,找到答案……”

愛哲學,愛智慧

若有啟發,歡迎轉發

1

推薦理由

推薦理由一

我們為什麼要推薦這本書?

《蘇菲的世界》是挪威作家喬斯坦·賈德創作的一本關於西方哲學史的長篇小說。

它以小說的形式,透過一名哲學導師向一個叫蘇菲的14歲女孩傳授哲學知識的經過,揭示了西方哲學史發展的歷程,使蘇格拉底、亞里士多德、黑格爾等諸多哲學家的思想,躍然紙上。

該書自1991年出版發行後,長期雄踞各國暢銷書排行榜第一名,在歐洲、美洲和亞洲發行了幾百萬冊,一度名列德國和美國暢銷書排行榜之首,被譽為20世紀百部經典著作之一,被歐陸許多學院選為哲學教科書。

有評論家認為,對於那些從未讀過哲學課程的人而言,此書是最為合適的入門書。而對於那些以往讀過一些哲學而已忘得一乾二淨的人士,也可起到溫故知新的作用。

推薦理由二

我們為什麼要讓孩子瞭解哲學?

周國平曾說過:

“如果你只想讓孩子現在做一架應試的機器,將來做一架就業的機器,當然就不必讓他‘學‘哲學了。可是,倘若不是如此,你更想使孩子成長為一個優秀的人,哲學就是‘必修課’。

透過對世界和人生的那些既‘無用‘又‘無解’的重大問題的思考,哲學給予人的是開闊的眼光、自由的頭腦和智慧的生活態度,而這些品質必將造福整個人生。”

哲學,是研究一切科學的科學。它有嚴密邏輯系統的宇宙觀,它研究宇宙的性質、宇宙內萬事萬物演化的總規律、人在宇宙中的位置等等一些很基本的問題。

從一定意義上來講,它源於個人對未知世界的好奇,對未知世界及其相互關係的探索。

“我是誰?”

“我從哪兒來?”

這兩個再普通不過的問題,卻讓我們成人回答的越來越無趣。

但同樣的問題,孩子的答案卻出彩的多,

“我是從火星來拯救地球的。”

“我是向日葵,見到陽光時我才會充滿活力。”

……

孩子,彷彿是天生的哲學家,他們比我們更加“領先”。

所以,當孩子再眨巴著那雙充滿求知慾的眼睛問道:爸爸媽媽,我是誰?我從哪兒來時,作為家長,我們就可以引導孩子從書中尋找答案,培養他們探索、求知的精神,最終成為一個有“獨立思想”的人。

推薦理由三

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哲學世界”。

哲學,事關每個人的幸福,但並非每個“學過哲學”的人,都會幸福。

就現實而言,很少會有成年人認為自己的思維存在問題,並基於這樣的認識,將這種有問題的思維傳遞給孩子。

這就好比,很多成年人並不認為“哲學”多有用,甚至對“哲學”嗤之以鼻。但事實上,他們的一生一直被“自己固有的哲學”所左右,這就是人與人產生差距的原因。

反觀,那些自幼經過“哲學訓練”的孩子,後來的人生到底怎麼樣了?

2015年,英國杜倫大學的研究人員在一項有3000名小學生中,進行的為期一年的隨機跟蹤對比研究表明,經歷過哲學啟蒙教育的孩子,在寫作、閱讀、數學、理解力、思維認知等方面,明顯優於沒有經歷過哲學啟蒙的孩子。

研究人員認為,哲學的“療效”引導孩子們進行了一些新的思維方式和表達方式的嘗試,使得孩子們更懂得和善於如何思考,如何運用邏輯思維,如何直擊本質,如何融會貫通。

哲學,是一個認知與思考,再認知與再思考的過程。而是否擁有這些技能,則是人與人之間產生差距的根本原因。

2

關於本書

《蘇菲的世界》封面

《蘇菲的世界》家喻戶曉,奇妙有趣,魔幻怪談,但又晦澀深邃,讓人抓狂。

但是,它卻是孩子在青少年時期,必須要看的書!

不僅因為它是二十世紀百部經典著作、最簡明有趣的哲學入門書,更是因為在這本書中,我們的孩子可以找到真正的自己,學會思考,懂得思辨,提升認知,完成生命的迴歸。

它講述了一位14歲的少女蘇菲,某天放學回家,發現了一封奇異的信:

我是誰?

我從哪兒來?

我將要往何處去?

與此同時,她收到一封古怪的明信片,上面的收件人是“請蘇菲轉交給席德(Hilde)”,郵戳來自黎巴嫩。

從這一天開始,蘇菲便不斷接到一些極不尋常的來信。世界,像謎團一般在她眼底展開。她運用少女天生的悟性與後天知識,企圖解開這些謎團。

而後,在一位神秘導師艾勃特的指引下,蘇菲開始思索從古希臘到康德,從祁克果到弗洛伊德等各位大師所思考的根本問題。

《蘇菲的世界》以小說的形式,揭示了西方哲學史發展的歷程。而這本書,最終也以一個開放式的結局告終,引發讀者們的思考。

真心希望,對本書感興趣的朋友可以找來看看!

電影《蘇菲的世界》

《蘇菲的世界》摘錄

書中所涉哲學家及其主要哲學觀點總結

部分簡要節選

從中也可窺見西方哲學史發展的歷程

古希臘三大哲學家

蘇格拉底

承認自己無知,“愛智慧”。“蘇格拉底式的反諷”;認為知識源於內心;“知善者必能行善”,跟從自己的價值觀可得快樂;關注人在社會中地位。

柏拉圖

關心的永恆不變的事物與“流動”事物之間的關係,並試圖將其加以聯絡。追求永恆的“真善美”;客觀唯心主義世界觀,把世界分為“理型世界”與“物質世界”。其中理型世界中存在著物質世界所有形象的“模型”;理想國與男女平等觀。

亞里士多德

感官世界先於理念世界。。自己感官未曾經驗過的事物就不可能有意識。意識源於體驗。(經驗主義)形式存在於事物中,與質料不可分割。實在界(感觀世界)乃是由各種本身的形式與質料和諧一致的事物所組成的。“質料”是事物組成的材料,“形式”則是每一件事物的個別特徵。

亞里士多德

古希臘自然哲學家

帕梅尼德斯

萬物亙古長存。世上沒有真正的變化;在感覺與理性中信任理性。

赫拉克里特斯

世物是流變的。相信理性,但信任感覺。

泰利斯

萬物源於水,又復歸於水。

泰利斯

恩培竇可里斯

水火氣土四根說。萬物中各有四根一部分,“愛”使事物相聚,“恨”令其分離。將物質與力量分開。

安納薩哥拉斯

萬物由“世界細胞”構成,無限可分,須彌芥子。認為別的星球上可能也有人類。他並指出,月亮自己並不會發光,它的光來自於地球。同時他還解釋了日蝕的現象。

德謨克里特

原子虛空論,原子形狀不同,不可分割。唯物主義者。

近現代西方哲學家

馬克思

唯物主義者。認為我們的思考方式有一大部分受到社會中的物質因素的影響。他提出,促成改變並因此把歷史向前推進的,其實是一個社會的經濟力量。即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

馬克思

達爾文

提出進化論,物競天擇,適者生存。

弗洛伊德

提出潛意識理論,主張人和他的環境之間不斷有一種緊張關係存在。以“本我,自我與超我”(本能的意識,本能與現實妥協的意識,規則與理性意識)解釋心理現象。

笛卡爾

提出以建立“數學化”哲學體系的方式探索哲學問題,二元論。提出懷疑論,認為生命唯一真實的是思考,“我思故我在”。提出理性主義,“越能被理性認同,就越真實”。

康德

認為我們對於這個世界的觀念,是我們同時透過感官與理性而得到的。“事物本身”和“我眼中的事物”不一樣的。我們永遠無法確知事物“本來”的面貌。我們所知道的只是我們眼中“看到”的事物。

康德

黑格爾

“世界精神”是文化的集合,它受時代侷限,但朝“更瞭解自身價值”的方向演進。沒有“永恆的真理”和“永久的理性”;“正,反,合”的辨證法,存則必有反,反則必趨和。“從純粹邏輯或哲學的觀點來看,兩個觀念之間總是存在有一種辯證式的緊張關係”。

洛克

認為我們的心靈中所有的事物都是先透過感官而來的。

休姆

斷定人有兩種知覺,一種是印象,一種是觀念。‘印象‘指的是對於外界實在的直接感受,‘觀念’指的是對印象的回憶。認為人沒有不變的自我。心靈是‘一個劇場。在這個劇場裡,不同的感官認知在各種位置和情況下輪流出現、經過、再現、消退及融合‘。休姆指出,我們心中有的只是這些來來去去的知覺與感覺,並沒有一定的自我同一性。

祁克果

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而不僅僅是整體微不足道的一部分。我們要對自己的生命負責。“主觀真理論”,認為可以被清晰把握的事物不值得關注,與己有關的才有價值。存在主義者。

薩特

存在主義者,認為哲學應該把人存在的情況作為出發點。人並沒有一種不變的本性,生命沒有固定的意義。存在的意義就是要創造自己的生命,賦予其意義。

薩特

3

喬斯坦·賈德

喬斯坦·賈德(本書作者),1952年生於挪威,曾擔任高中哲學教師多年。1986年出版第一部作品《賈德談人生》,迄今出版了19部作品。

他的長篇小說《蘇菲的世界》已翻譯成64種語言,全球銷量超過4500萬冊,被譽為“二十世紀百部經典著作之一”,奠定了賈德全球十大作家的地位。

喬斯坦·賈德(本書作者)用豐富的想象力和高超的講故事手法,吸引了整個世界,其作品始終執著於人生本質與人生終極意義的探索與思考。

他曾在一篇採訪中說到:

“我們要去激勵孩子們的夢想,不是讓他們一直沉浸在幻想當中,而是去激發他們的好奇心,把好奇心轉化為孩子前進的動力。”

好奇心是一切探究前進的動力,而哲學正是啟發孩子好奇心的鑰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