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古代神秘的“賒貨人”,是墨家在民間流傳,還是古代契約精神?

近日看到網文談到上世紀時農村遇到神秘賒鍋人,也讓我想起小時候的“賒禍人”,這些人深入農村,敢於向農民賒鍋賒刀“賒貨人”,他們大都操著外地口音,也不怕賒出去的東西能否收回,賒完就走,誰也不知道他們去向。當時鄉親們都會把這些神秘“賒貨人”當成佛教、道教之人,甚至認為他們說的一些話還挺準,比如“豬肉漲到多少錢時來取”,“玉米賣到多少錢來取錢”,但很多年過去了,再問鄉親並沒有遇到過賒貨人來要錢,但有的鄉親則遇到賒貨人後代來取錢,便把錢一給了之。

查閱相關資料後發現,“賒貨人”在很久以前就有了。解放前民間就有賒貨人,但這些人從來都是隻賒不賣,也不會白白送你,只是說了些遙不可及的兌現時間。對這些人從來不說他們來自哪裡,也不會透露他們具體的身份,於是鄉親就給他們身上刻上神秘的符號,認為這些人來自一個神秘組織,他們就靠賒來不斷積累財富,還有人認為他們是鬼谷子門派的人,因為他們總是說些讓人們聽不明白的話。他們這種不怕賠錢也不怕老百姓不給錢的心理從何而來呢?

與墨家思想有淵源?

從“賒鍋人”行為看,他們並不是什麼神秘組織,如果神秘組織早就會抓走了。因為他們給完東西就走人,再不會發現他們的蹤跡。這種人與古代墨家流派很相似。

墨家思想的創始人是墨翟,他是戰國時期的人,他創立的墨家是當時諸子百家思想一個流派,此流派的學說與儒家不同,而且處處與儒家作對。墨家經過戰國、秦國,在當時戰國秦朝及漢朝初期流傳甚廣。秦始皇“焚書坑儒”使墨家流派得以保留,但到了漢武帝時奉行的“獨尊儒家”時,墨家就漸漸消失了。

但從資料記載看,墨家流派雖然在古代正統上流社會消失,但在民間還有人尊奉墨家並偷偷推廣此流派學說。之所以說墨家不常見,主要奉行這一學說的人,與儒家不同,他們要奉行嚴厲的規則以及艱苦的修身才行,因此漸漸不被人所尊奉。

考古學家發現,墨家流派並未消失,在晚清的一些考古發現中還有墨家的身影,據史料記載,明末清初時墨家最後一代鉅子給兩位弟子留下遺書,一個外放一個內傳,外放的弟子出外遠行立家業,另一位內傳的弟子則封閉墨家密室。後來清朝入關,從此關於墨家的記載便斷絕。

墨家學說與儒家學說截然不同,歸納起來主要以下幾點:“兼愛、非攻、尚賢、尚同、天志、明鬼、非命、非樂、節用、節葬,兼相愛,交相利”。墨家還主張:“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而“兼相愛,交相利”的意思是“既愛自己也要愛別人,與人交往要彼此有利”,與古代賒貨人的行為有相似之處。

但賒貨人是不是墨家流派在民間的延續,還需要進一步考證,畢竟現在已經沒有賒貨人的蹤跡了。

古代信用契約精神?

現在社會講究的契約精神,契約與信用不是一個“舶來詞”,也不是西方研究推廣的。其實在我國古代就有很強的契約信用。比如幽燕俠士荊軻刺秦王,他明知道刺秦很兇險,99%沒命,但依然義無反顧答應並履諾,為後人所尊崇。

漢代我國民間就有契約精神,當時無論王公將相還是平民百姓,只要有了契約,在履行上都是平等的。據《史記·高祖功臣者年表》記載:漢文帝四年,“侯信坐不償人責過六月,奪侯,國除”。即便是王侯,欠債不還超過一定期限也要受到懲罰。相應的,如刑徒等身份很低的債權人,其權益依然受到保護。

我國是一個自古就講究信用的國家,我們經常說一話“言出必行”,也流傳很多關於信用的史料。由於之前的商品經濟粗放式發展,我們不得不承認出現過信用危機,人與人之間不信任,互相透支自己的信用,隨著社會發展我們又重拾信用。

因此古人有著很強的契約信用精神,在古代由於商品流通並不像現在這樣發達,人們把在交易時可以用信用,使一些商品交易達到幾十年時間,這種週而復始推動下,那些賒貨人並不是傻子,他們也會想賒出去東西可能會賠,但越是在窮困之下,信用度反而越強,很少出現賒了不給錢的問題。

因此,對於古代神秘的“賒貨人”,大可不必用神秘眼光看他們,可以用中華千年傳統來理解他們,那他們就不神秘了。不知道今年春節老家農村是否能來賒貨人要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