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韓愈和寫"鋤禾"的詩人李紳槓上,宰相卻笑了:中了俺的奸計

這件事不妨從唐朝的科舉考試說起,因為韓愈和李紳的交情及兩人發生矛盾的背景“牛李黨爭”都與此有關。

象徵中舉的蟾宮折桂圖

隋朝和唐初的科舉考試設立了歷史上曇花一現的秀才科,被列為各科之首,含金量最高,也最難考,在貞觀末年被取消。此後,進士科成為最好的“出身”,也非常難考,其次是明經、俊士、明法、明書等等科目,林林總總。

韓愈24歲的時候,第4年參加考試,終於考中了天下讀書人夢寐以求的進士。要知道,唐朝每年錄取的進士通常不過十幾個人而已。這可是最榮耀的出身,大多數情況下,只有進士登科的人才能做到宰輔級別的最高職務。

上千考生角逐十幾個進士名額,最後誰能勝出,取決於主考官的個人好惡。後來又考了好幾次博學宏詞科都沒中的韓愈對此深有感觸。

步入仕途後,韓愈一向不遺餘力地舉薦人才,經他保舉、提攜而獲得進士出身或者官職的人不在少數。寫下婦孺皆知的《鋤禾》的詩人李紳就是其中之一。

配圖

一?封信成就9個人的前途,李紳在列

李紳比韓愈小4歲,大約在貞元十七年(801年)赴長安應試的時候認識了韓愈。從相關史料來看,兩人的交情不深。韓愈與人相交從來不看對方的財富與地位如何,“榮悴不易”,他認為李紳的才華值得舉薦。

貞元十八年,時任太學四門博士的韓愈寫了一封信《與祠部陸員外書》,關乎10個人的命運。

陸員外是韓愈的朋友陸傪,當時主持進士考試的人叫權德輿,陸傪是副手,兩人共同掌握著天下貢生的命運。

韓愈在信中向陸傪極力推薦了侯喜、韋群玉、劉述古等10個參加考試的貢生,希望陸傪多多留意。李紳的名字出現在後面,“有沈杞者,張苰者,尉遲汾者,李紳者,張後餘者,李翌者,獲文或行,皆出群之才也,足以收人望,得才實。”

韓愈畫像

韓愈說他們的文才或者品行都有過人之處,如果錄取他們,必定會得人心,也得到了賢才。

《韓昌黎集》的批註中提到,“……劉述古以二十一年,李紳以元和元年,張後餘、張苰以元和元年,獨韋群玉不見於記,皆相繼登科,非公(韓愈)薦進之力歟?”

也就是說,韓愈這次舉薦的10個人裡,除了韋群玉未見記載,餘下9人先後都考取了進士。雖然他們並不是在同一年被錄取的,但這歸功於韓愈屢次向朝廷舉薦他們。

接下來,《韓昌黎集》的批註裡又說,“宜當是時,皆爭為韓門弟子也。”由於韓愈的名氣和影響力大,保舉的進士不少,所以當時的考生們都爭著做“韓門弟子”。

總之,李紳等9個人進入仕途都應該感謝韓愈。而李紳後來官做大了,似乎早忘記了韓愈的恩惠,兩人之間爆發了一場口水戰。

宰相設局的韓、李之爭

唐穆宗長慶三年(823年),因鎮州兵亂,吏部侍郎韓愈隻身前往斡旋有功,調任京兆尹,並被朝廷特意授予御史大夫一職。

御史大夫在唐朝很少設立,通常都是御史中丞主事。御史中丞主抓官員風紀,比御史大夫職務高。並且,按照慣例,京兆尹上任之後,要到御史中丞處述職,也就是“臺參”。可是韓愈又接到一道朝廷的特旨,允許他不臺參。

時任御史中丞的正是李紳,問題就出在這裡。李紳和韓愈一樣,都好與人爭辯。不見韓愈來述職,李紳認為對方眼中沒有他這個御史中丞,立刻上書彈劾。韓愈則告訴他,朝廷有旨,本官無需臺參。

李紳認為這不合規矩,兩人你來我往,上書爭論不休。兩位朝廷高官的紛爭一時間鬧得沸沸揚揚。

很快,朝廷的處理結果下來了,各打五十大板,韓愈和李紳都被免職。韓愈改任兵部侍郎,李紳調離京城,出任浙西觀察使。這個處理結果,卻是當朝宰相李逢吉最希望看到的,他正躲在後面偷著樂。因為韓李之爭就是他設局挑起的。

原來,當時因科舉考試引發的“牛李黨爭”初現端倪,宰相李逢吉很厭惡李紳,想把他趕出京城。但是唐穆宗賞識李紳,李逢吉動不了他的職務。於是李逢吉想出了這麼一個辦法,趁著皇帝想給韓愈升官的時候,讓韓愈擔任京兆尹和御史大夫,並特意通知他不用臺參,以激怒李紳。

因為李逢吉很瞭解韓愈和李紳的脾氣,料定兩人一定會發生“臺參”之爭。而韓、李哪裡知道李逢吉的陰謀,兩人各自本色出演,爆發了一場唐朝的“槓精”之戰。

風波後續,孰是孰非

事後,韓愈和李紳都面見唐穆宗謝罪。本來唐穆宗對宰相擬定的處理結果沒意見,因為浙西觀察使是封疆大吏,皇帝以為李紳也想到地方去。沒想到李紳卻哭著說不想離開京城。於是唐穆宗下令,讓李紳擔任兵部侍郎,韓愈回到吏部繼續擔任侍郎。

事情就這樣結束了。不過宰相李逢吉也沒有完全白忙活,畢竟他讓李紳離開了更礙眼的職務。

如果撇開李逢吉導演的這場戲不談,韓、李的“臺參”之爭究竟孰是孰非呢?歷史上自有公論。

韓愈《京尹不臺參答友人書》

韓愈曾就此事給朋友寫過一封信《京尹不臺參答友人書》。宋代人寫的批註裡點評了這件事,有一段話是這樣說的,“按貞元十八年公為四門博士時,薦士十人於陸傪,李紳在焉。紳昧其平昔之薦而劾之,公既不言,而世亦未有辯之者。獨王黃州答丁晉公書,謂曲在紳,蓋公論也。”

批註裡說,李紳彈劾韓愈,無視當年對方舉薦他的情分,而韓愈也從來沒有提起這件事。北宋年間,詩人王禹偁寫給宰相丁謂的信裡討論了韓李之爭,認為李紳理虧。這也代表著唐朝及後世的公論。

結語:韓愈的詩作、文章獨步天下,被譽為百代文宗。他為人剛正,“臺參之爭”無關其胸懷,他只是在不知情的情況下拿著朝廷的旨意抗辯而已。他和好哥們柳宗元、劉禹錫也沒少為學問方面的分歧發生爭論。

韓愈的確好跟人爭辯,其弟子張籍也指出過他這個缺點。當然,韓愈爭辯的並不是毫無意義的問題,也不是“為槓而槓”,所以這裡提到的“槓精”不帶貶義。

而李紳首先指責韓愈,多少有點落了下乘。後來李紳官至宰相,比韓愈的官位高多了。

參考文獻:《舊唐書》、《新唐書》、《韓昌黎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