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干支計時起源何時?西方計時和中國的干支計時差的不僅是幾千年!

崑崙藏鑰修道篇-03干支計時起源何時?西方計時和中國的干支計時差的不僅是幾千年!作者:閻五睿

干支計時法起源何時?由誰創造?

《山海經》記載,帝俊(上古時期的天帝)有三位妻子,三分別叫羲和、常羲和娥皇。邵雍在《皇極經世》記載,“經世之未2156”甲辰年“唐帝堯肇位於平陽,號陶唐氏,命義和欽若昊天,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時,期三百六旬有六日,以閏月定四時,成歲曰載,建寅月為始。”經過我的換算,為公元前2357年。如果按照邵雍對時間的劃分,似乎干支計時的開始並不是在這裡,因為這個甲辰年是在第4個甲子年公元前2397年之後,歷史上的第1個甲子年是公元前2577年。按照邵雍的歷史記載,干支計時法在公元前2357年由義和(中國上古神話女神、創造干支計時)所創,但其實此時已經過了第4個甲子年。

在堯帝之前是三皇時期,也就是在沒有發明干支計時的方法之前,干支已經在天地運轉,只不過沒有方法和文字來記錄時間,待羲和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時後,天干地支組合的計時法才誕生出來,所以也可以反推出之前的歷史紀年。我按照邵雍的《皇極經世》所推,按照書中記載發推1元世界的起點是公元前67017年,在公元前2577年起才有了干支計時的起點,軒轅黃帝可能誕生於第1個甲子年公元前2577年。

堯帝為五帝之一,為最後一個五帝。根據《資治通鑑外紀》記載的五帝為黃帝、少昊、顓頊、帝嚳、堯。五帝之前還有三皇,也就是伏羲、燧人、神農(也有說法包含女媧、祝融,歷朝歷代對三皇的解釋有所區別),我個人認為應當是伏羲、燧人、神農更為準確。解釋如下:其一,燧人氏發明了鑽木取火,由火神祝融傳遞火種,這是先後順序的問題;其二,火神祝融是三皇,那水神共工不在其內似乎不合邏輯,因為水和火都很重要;其三,如果由女媧取代也不合適,女媧理應和盤古是一個時期的上古大神。

所以,綜上所述,干支計時法是什麼時候開始的?即是羲和在公元前2357甲辰年所創,但起點應該在公元前2577甲子年,當然這並不代表開始之前就沒有時間。

干支計時法是什麼?

簡單說干支計時就是我們的農曆計時(但實際上農曆在月、日上簡化了干支,只保留年干支,比如2021年05月21日,農曆一般說辛丑年四月初十,而不是說辛丑年、癸巳月、己巳日)如今的人們習慣使用公曆,也就是西方曆法,比如說你身份證上的年月日就是公曆,相對應這一天的農曆指的就是生辰八字,就是多了一個時辰,就是身份證上是不記錄你是幾點出生的。我們常說人出生的四柱、年柱、月柱、日柱、時柱,就包含著干支。

比如2020年是庚子年,2021年是辛丑年,這個“庚子”和“辛丑”就是干支計時,包含兩項內容,庚辛是“天干”,子醜是“地支”,天干組合地支就是干支計時。天干有10個,地支有12個。不僅年是如此,月、日、時都是這樣記錄。比如2021年05月21日15時28分,換算成干支計時就是辛丑年、癸巳月、己巳日、壬申時。干支計時的最後一個單位時辰,等同於現在計時的2個小時。比如從早7點-早9點這個區間,不論幾分幾秒都是辰時,其他同理。

通常來說,完整的干支計時主要用作命理術數類。不過作為傳統文化來說,我們身為中國人卻不知老祖宗留下的瑰寶實在有些可惜,瞭解干支與五行的關係對我們的生活大有益處,而且我們祖先流傳下來的文化和自然科學的發展是密不可分的。

六十甲子表是什麼?

六十甲子表,不是指六十個干支甲子,而是10天干對應12地支組合配對的計時錶。為什麼是60個干支呢?因為10天干配對12地支,當10個天干用完了,就再次從頭開始配對。10天干分別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配對12地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配到癸酉的時候發現天干用完了,那就再從第1個甲開始再配對,就是甲戌、乙亥,自此12地支配對完了。那麼下一個干支就是從天干乙後面的丙開始配對地支,丙子、丁丑。根據圖示,一行12個數據,總共5行,共60組資料,由天干加地支組成的60對組合迴圈往復即為“干支計時法”。

我們剛才發現一個問題,就是10天干配對12地支,10個配12個,一定多出來2個地支,多出來的地支是什麼?它叫空亡。從甲配子開始,配到癸酉時,我們發現天干沒了,到癸就結束了,那麼酉地支後面是什麼?是戌亥,那麼戌亥就是多出來的2個地支,稱之為空亡。把地支空亡列在六十甲子表,就叫六十甲子旬空表。

十二地支代表的是地球的時間,地球不論怎麼自轉公轉每一天都是12地支迴圈完,每日、每月、每年都是這個原理,但是單純用12地支記錄時間並不代表太陽系的時間,而僅僅代表地球本身的時間,但是當10天干配合12地支依次組合來記錄的時間就得出了真正的太陽系時間,同時也肯定了太陽系星體(10天干)對地球(12地支)客觀存在的作用情況,也就是說時間的客觀發展變化是整個太陽系共同的運動,而不是隻有地球在運動,其他星體不運動。

因此,這樣排列六十甲子的順序是以“地球”的運動變化為基礎,以太陽系除地球以外的其他星體對地球的作用,也就是天干對地支的作用來闡述時間的客觀變化。年月日時的時間切割比例即為12:30:12:30,1年12月,1月30天,1天12時辰,360天轉完六十甲子6圈。

中國本土的計時方法為何不常用?

干支計時結合了24節氣,也代表了五行能量的生克變化,通常用於命理術數。西方計時法用阿拉伯數字表示看起來是很簡約,但實際上遠沒有我們中國的干支計時涵蓋的資訊量大。也有可能因為干支計時涉及五行術數,實際上並沒有更多的人懂得其中的妙處,而實際上干支計時的資訊量也是貫穿於天文物理學的,早在公元前2577時我們就定位太陽系的八大行星(不含冥王星),在後續的文章中我會跟大家細細道來。

10天干分別代表什麼麼?為什麼有10個天干、12個地支呢?羲和為什麼這樣劃分?理由是什麼?我們下篇文章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