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史上極幸運的豬倌兒,四十歲讀書、七十歲做官,最終竟然當上丞相

文/格瓦拉同志

真正的歷史遠比小說精彩,這句話用來形容漢朝某位大人物,簡直再恰當不過。他本是身份低賤的豬倌兒,直到四十歲才開始讀書,七十歲入仕並獲得皇帝賞識,快八十歲的時候封侯拜相,人生最終以完美落幕。這位大器晚成的人物,便是漢武帝時期的丞相公孫賀。

公孫弘年輕時曾在菑川王國薛縣做獄吏,後不知何故觸犯法律被免職,因為沒有其他特長,便到海上去放牧豬群,生活異常窮困潦倒(“少時為薛獄吏,有罪免,家貧,牧豕海上。”見《史記·卷一百一十二》)。公孫弘在前半生活得渾渾噩噩,直到四十歲的時候才開始學習儒家經典,在大儒胡毋生等人的指導下,漸漸地因擅長解讀《春秋公羊傳》而小有名氣。

公孫弘早年做過豬倌兒,四十歲才讀書

建元元年(前140),剛即位不久的武帝便下詔求賢,公孫弘因為頗有才華、善於解讀經典,便被菑川國相推薦上去,彼時他已是年逾六十的老翁。公孫弘入朝後,被漢武帝派遣出使匈奴,因覆命之言不合皇帝的心意,被驅逐回故里。十年後,菑川國相在奉命推薦人才時,再次把賦閒在家多年的公孫弘推薦上去。

公孫弘入朝後,因向皇帝提交的策論甚合上意,再加上身材高大、相貌英俊,由此獲得漢武帝青睞,被拜為博士,並待詔於金馬門(“太常令所徵儒士各對策,百餘人,弘第居下。策奏,天子擢弘對為第一。召入見,狀貌甚麗,拜為博士。”引文同上)。

在董仲舒的建議下,漢武帝大力重用儒生

此時,漢武帝已經在大儒董仲舒的建議下,開始實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政策,由此很是器重儒生出身的官員。為了考察公孫弘的能力,漢武帝便派他出使西南夷,以考察是否有跟當地交往的需要。公孫弘回朝後極力反對通西南夷之策,宣稱此舉勞民傷財,對漢朝沒有任何好處,但銳意進取的皇帝卻並不認同,並因此還斥責他。

經過兩番挫折後,年逾七十的公孫弘終於想通了:若想在朝中做官、保住祿位,只能跟皇帝站在“同一戰線”,而不能做“反對派”。從此,公孫弘一味地迎合上意,就算是跟同僚已經商議好的意見,只要是皇帝稍微流露出不同意的意思,他便及時變換立場,其態度轉變之快,真好比“變色龍”一般。

公孫弘極易改變立場,堪稱政壇“變色龍”

更加“難能可貴”的是,公孫弘擅長辯論、熟悉文書吏事,在需要推翻自己的意見時,常常能用斷章取義的儒家經典來做掩飾,讓攻擊者找不到“發力點”,由此深得武帝賞識(“每朝會議,開陳其端,使人主自擇,不肯面折庭爭。於是上察其行慎厚,辯論有餘,習文法吏事,緣飾以儒術,上說之。”引文同上)。

因為備受皇帝的賞識,公孫弘在數年間相繼被拔擢為左內史、御史大夫,終在元朔五年(前124年)代替薛澤出任丞相,並被封為平津侯,此時的他,已是77歲高齡。四十歲開始讀書、七十歲入仕、年近八十歲時當上丞相,豬倌公孫弘在後半生實現“彎道超車”,實現無數士人封侯拜相的夢想,人生堪稱傳奇。

大儒董仲舒等人因得罪公孫弘,被排擠出朝

公孫弘屬於典型的“大奸似忠”的人物,貌似品行敦厚、嚴己寬人,但實際上卻是心胸狹窄、睚眥必報。比如,主爵都尉汲黯因為經常揭露他的虛偽面目,便被公孫弘派往貴戚眾多、極難治理的右內史做官;大儒董仲舒因曾指責過他是個阿諛奉承之人,結果被公孫弘派往膠西王國,擔任素以兇殘暴虐著稱的國王劉端的國相。公孫弘就是透過諸如此類的手段來剷除政敵,真可謂“殺人不見血”。

雖然公孫弘為人陰險狹隘,但在施政方面卻頗有建樹,為官期間曾大力提倡興辦儒學、力請廢止西南夷及蒼海郡工程、反對任用酷吏管理百姓、打擊遊俠活動、搗毀淮南王劉安叛亂集團,在很大程度上安定了國內局勢,緩解了百姓的負擔,並促進教育的發展,功勞真可謂不小。

公孫弘去世後,漢武帝深感惋惜

元狩二年(前121年)三月,做了3年丞相的公孫弘卒於任上,享年80歲。公孫弘死後,漢武帝深感惋惜,下詔為其上諡號為獻,並予以厚葬。對於公孫弘的功績,司馬遷在《史記》當中不吝讚美之詞,稱“漢興八十餘年矣,上方鄉文學,招俊義,以廣儒墨,弘為舉首”(引文同上),對他可謂推崇備至。

史料來源:《史記》、《漢書》、《資治通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