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大才女守寡後寫了一本書,竟毒害中國女性兩千年

相比於大多數古代才女,班昭的運氣不錯。作為活在封建社會的女人,她的名字能永垂史冊,這本身就是天大的幸運。

要知道,連女性文人的鼻祖許穆夫人,都沒有在史料上留下姓名的資格。

提到班昭,後世的看法總是褒貶不一。這個女人繼承了父兄的遺志,完善了同時期的史料,為女性修史開了先河,所以獲得了史家的讚揚。

同樣的,班昭所推崇的“女德思想”,一度影響了後世千百年的女性地位,有人認為她的思想讓“男尊女卑”的思想更加根深蒂固,遺禍了千年。

那麼,班昭究竟有著怎樣的德行和能力,她的功績又能否匹配這樣的殊榮呢?她又是否像一些歷史愛好者所認知的那樣,為古代男權社會的鄙俗推波助瀾呢?

今天筆者便結合《班昭傳》,來為大家還原一個真實的東漢才女班昭。

古人寫女性歷史人物時,往往會從其父親或丈夫的角度出發,這是慣例。《班昭傳》在講班昭時,先是提到了她的丈夫曹世叔,又講到了她的父親班彪,似乎班昭之所以有這樣的成就,完全是男人的功勞一般。

這種古人的慣性思維我們早已見怪不怪,所以也沒必要較真。

班昭是個怎樣的女人?

才華橫溢,眼界開闊,品行優秀,這些都是書中提到的,但我們無法找到任何描寫班昭美貌的文字,所以這個女人絕不會像現代小說家筆下描寫的那樣,是個才貌兼備的美人。而班昭之眼界開闊,也只是站在男權主義者的角度上來看的,她並不具備現代意義的遠見卓識。

班昭的早期成名,要得益於她的品行和操守。

曹世叔的壽命比較短,所以班昭三十幾歲時便已開始寡居了。不過,在那個改嫁之風比較普遍的年代,家境優越的班昭則選擇為丈夫守節,這使得她的名氣迅速傳遍家鄉。

很多朋友認為,班昭之所以成名,或多或少要仰仗於她的兄長班固,也就是《漢書》的原作者。實際上,在班固寫《漢書》之前,班昭就已經成名了。

後世對班昭的認知還存在一個謬誤,那就是:班昭主動幫助兄長完成未竟的事業,也就是將《漢書》寫完。實際上,這並不是班昭的功勞,而是漢和帝的命令。

班固在寫到《天文志》這個部分時便過世了,這樣一部未完成的史料自然無法流傳於世,於是,漢和帝就請班昭來到東觀藏書閣,讓她來代筆,接替兄長的職責完成編撰官史的任務。

“衝帝母虞貴人,梁冀秉政,抑而不加爵號,但稱大家而已。則大家者,宮中相尊之稱也。”

根據《皇后紀》的記載,班昭在入宮時很受後宮女眷的歡迎,上至后妃下至貴人都與她有比較密切的往來。由於,班昭的操守得體,所以漢和帝安排她來擔任後宮女眷的老師,連皇后都要稱她一聲“大家”。

這裡“家”的發音並不是jia(四聲),而是gu(一聲)。註解了《通鑑》的胡三省對《班昭傳》該部分做出了標註:“家,今人相傳讀曰姑。”由此可見,“大家”並不是一種爵位或官職,而是一種敬稱。從現代人的角度來看,這個稱呼與“大姑姑”差不多。

顯然,入宮時的班昭已不再年輕了,她的年齡已經到了足以成為后妃長輩的程度了。

除了傳授宮妃女德以及替死去的兄長完成史料之外,班昭在宮裡還有另一個職能,就是:御前文人。每次各地進獻貢品到宮裡,皇帝總是會將這些東西分發給後宮中的眾人。按照漢唐時期的後宮習俗,領受了賞賜的后妃往往要寫賦進行讚揚。當時後宮裡的女眷都喜歡請“大家”來為她們創作詩賦,班昭亦是來者不拒。

班昭在後宮中的人緣不錯,但她成為宮中人人敬仰的女官,還是在幫助皇太后的兄長鄧騭告老還鄉之後。

永初年間,皇太后的哥哥大將軍鄧騭因為老母離世,自己年事已高遂奏疏請求告老還鄉。不過,身為妹妹的皇太后並未批准。究其原因,多半是因為身為大將軍的鄧騭是皇太后鄧綏手中的政治底牌,所以她不願讓權傾軍界的外戚鄧騭離開東漢權力核心。不過,鄧騭畢竟是皇太后的兄長,謹慎的皇太后還是請示了班昭,希望她能為自己拿個主意。

於是,班昭便向皇太后修書一封,闡明利弊:

臣以為皇太后的德行操守是相當完美的,您既能施行虞、唐兩朝的良政,又能做到廣開言路聆聽大家的意見,“狂夫之言,明主擇焉”。正因如此,臣才能敢將自己愚昧的才學,在聖明的年代表達出來,以此來報效皇恩浩蕩。

臣聽說古人都以謙讓作為最優秀的品行,所以周易中記載了“鬼神害盈而福謙”的典故。在東周時期,叔齊、伯夷這對兄弟相互推讓國君之位,所以所有人都讚頌他們的品行,孟子云:“聞伯夷之風者,貪夫廉,懦夫有立志。”由此可見,在大事大非上能夠保持一顆謙讓之心的人,定然能得到後世的讚揚。

《論語》中孔聖人說過這樣的話,“能用禮讓治國,何有言若無有?”從這裡來看,謙讓這一古風,是非常值得傳承下去的。陛下之所以不準大將軍告老還鄉,是考慮到邊境的戰事還不安穩(實際上最真實的原因應該是太后鄧綏不想讓外戚的力量減弱,不過,班昭無法言明,只能委婉地表達出來)。

然而,大將軍堅行孝道,若以此拒絕他引退,豈不是將大將軍置於不孝的境地嗎?在臣看來,倘若將來因為這種小事,影響了太后在後人眼中的形象,失去了謙讓的美名,這未免有些得不償失。臣所說的這些話,只不過是小人之愚見。臣知道這席話言不足取,只不過是想為太后盡綿薄之力,哪怕是蟲蟻也有一顆馳騁的紅心。

最終,得以班昭鞭辟入裡的分析,皇太后批准了大將軍鄧騭的引退。

從這件事中我們可以看出,此時的班昭,在漢宮中的地位已經達到了一定高度。至少,在皇太后行使權力時,深受鄧綏寵信的班昭能影響到太后的決議。

當然,班昭之地位,亦讓《女誡》的推廣奠定了現實基礎。

後世對班昭褒貶不一,大多始於這篇《女誡》。

今天我們不妨來剖析班昭的這篇“女德聖經”,看看其中有哪些可取之處,又有哪些助長了封建氣焰的糟粕之言。

首先,我們來看看班昭《女誡》中“辭”的部分。我們可以將這段“辭”理解成楔子或序言,這是班昭創作《女誡》之初衷。

“鄙人愚闇,受性不敏,蒙先君之餘寵,賴母師之典訓。年十有四,執箕鮾於曹氏,於今四十餘載矣。戰戰兢兢,常懼黜辱,以增父母之羞,以益中外之累。夙夜劬心,勤不告勞,而今而後,乃知免耳。

吾性疏頑,教道無素,恆恐子谷負辱清朝。聖恩橫加,猥賜金紫,實非鄙人庶幾所望也。男能自謀矣,吾不復以為憂也。但傷諸女方當適人,而不漸訓誨,不聞婦禮,懼失容它門,取恥宗族。吾今疾在沉滯,性命無常,念汝曹如此,每用惆悵。

閒作女誡七章,願諸女各寫一通,庶有補益,裨助汝身。去矣,其勖勉之!

……”

在文章的開頭,班昭委婉地表達了自己的水平有限,且“受性”不靈敏,也就是接受新鮮事物的能力差。之所以能得到世人和亡父的青睞,完全要仰仗於出閣前母親、老師的教誨。在她十四歲那年嫁給了丈夫曹世叔,而寫下這篇《女誡》時的她已年逾花甲。

兒媳婦班昭當得並不輕鬆,“戰戰兢兢,常懼黜辱”,生怕什麼地方出了差錯被公婆趕出家門,或招致不好的名聲讓父母為之蒙羞,給家中增添不必要的麻煩。所以班昭在嫁人之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每天按部就班地完成婦女該做的一切,操持家務不求回報。

雖然,皇太后賦予了班昭教育后妃的職責,但班昭認為自己並不懂得“教育之道”。在她早年教子的過程中,還常常擔心孩子們成長得不好,以至於,家族的名聲蒙羞。至於皇太后賜下的大量金銀首飾、錦衣華服(二千石金印紫綬),這些都不是班昭所需要的。

畢竟,家裡面的男丁都已長大成人,有了自食其力的本事,經濟獨立,班昭完全沒必要為之操心。只不過,家裡的幾個女兒如今已到了嫁人的年齡,她們還沒有受過德行方面的教育,在禮儀方面也有缺失,若讓她們在未經教導的情況下出閣,將來恐怕會讓家族失去尊嚴。

如今的班昭年事已高,疾病纏身,最讓她放心不下的就是家裡這些未出閣的姑娘,每次想到這些姑娘的終身大事都讓她愁苦不已。所以,班昭用餘生中的閒暇時間來完成這部《女誡》,希望家裡的姑娘們能引以為訓,以此自勉。

從《女誡》的開頭部分我們可以看出,班昭是個相當聰明的女人。皇太后賦予她教育后妃的職責,她創作一份“教材”是理所應當的。只不過,在這份教材的主題上,班昭絕口不提這是宮中女眷的道德指導書,而是說這是給自家未出閣女子的家訓。

這樣澄清一番,既會方便班昭以民女的身份闡述女德觀,又不會得罪地位尊崇的宮妃,十分得體。

《女誡》總共分為七個部分:

第一部分,是“卑弱”之道。

這一部分,就是在申明女性地位比男性更加卑微的觀點。自古以來(自社會從母系社會轉變向父系社會以來),小女孩出生並足月之後,便不能在床上睡覺了,她們必須要睡在臥榻下。不但如此,還要讓她們早早地接觸紡錘,並告慰祖先。

用現代人的眼光來看,這就是讓滿月的小女嬰睡在地上,並以“紡錘”和“祭祖”作為啟蒙教育的第一步。讓女孩睡在地上,就是為了讓她們認清自己的社會地位,是為“卑”;而接觸紡錘,則是在教女兒要嚴守本職工作——女紅紡織、廚藝家務;至於告慰先祖,則是讓她們接過祭祀祖先的責任。

不論是地位卑微、女紅紡織還是祭祀祖先,這三點是女子的做人之本,是一切女德的根源所在。

作為一名合格的女性,一定要懂得恭謙和忍讓的道理,待人接物不能失禮。遇到好事,一定要先人後己;做了錯事,則要主動承擔後果。每天要晚睡早起,主動承擔起家務的工作,不能抱怨疲累和苦楚,也不能挑剔地選擇簡單的家務。在從事家務時,一定要有始有終,這才是勤勞的體現。平時不能在臉上塗脂抹粉,且要保證言行的自重,不能像缺乏教養一樣嬉笑打鬧。如果一個女人擁有這些品德,她的美名還不能傳揚出去,這樣的事自古至今都沒發生過。那些沒有好名聲的女人,一定是沒有做到上述要求,所以才會蒙受屈辱。

顯然,在男權女權平等的當下,班昭的“卑弱”之道錯得離譜。不過,拋開男權主義思想,仔細看其中的內容,卻會發現很多道德要求其實無可厚非。至少勤勞謙讓、有始有終、自重自尊這些品質,放在哪個時代都是美德。

只不過,在這些美德被冠以“女卑”的帽子之後,其本質就發生了變化。

第二部分,是“夫婦”之道。

一聊到古代的婚姻關係,古人總是喜歡以陰陽之理入手,班昭自不例外。所以班昭在講夫婦之道時,順理成章地將男女關係與陰陽參配的理論結合到一起,認為男女結合就是天地之大義,亦是人倫之大節。

《禮記》有云:“昏禮者,將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廟,而下以繼後世也,故君子重之。”一段和睦的婚姻關係,是建立在男女雙方都賢德的基礎上的。如果男人缺乏品行和德行,那麼他自然沒有辦法領導女人;女人若不賢惠,就沒有資格服侍丈夫。為人夫者,無法領導妻子,就失去了作為丈夫的尊嚴;為人婦者,若無法侍奉丈夫,就違背了德行。

班昭觀察到,同時期的男性,只知道必須要領導妻子女兒,維護自己的尊嚴,卻不明白這樣做的道理是什麼。世人都注重男性的教育,卻忽視了女性的教育。殊不知,不論是丈夫之“禮”還是妻子之“義”,都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雖然道理有些古舊,但班昭該部分的觀點還是有可取之處的。就像《詩經·關雎》中的“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一樣,一段和睦的婚姻關係,一定是建立在丈夫和妻子都守禮法的基礎上的。若將這套理論引申到現在,就是一段婚姻關係的夫妻雙方都要懂得尊重自己和另一半,對這段感情負責。當然,“夫婦”之道中的“夫不御婦,則威儀廢缺;婦不事夫,則義理墮闕”顯然是一種精神糟粕,這裡已嚴重違背了後世的平等思想。

第三部分,是為“敬慎”之道。

與上一段一樣,開頭班昭仍引用了陰陽之理,認為陽剛陰柔是自然之理,所以男女的品行自然有不一樣的表現。男人,自然要表現得剛強且有氣概,女人則以溫婉和嬌柔為美。在古代有“生男如狼,生女如鼠”的諺語,為人父母者,最害怕的就是生的男孩沒有男子氣概太過軟弱,或生的女孩不知含蓄比老虎還張揚。

古人的修身避強之道,關鍵在於“敬”與“順”。“敬”是修身之根本,“順”則是避強的不二之舉。作為女人,同樣要有這方面的認識。敬是什麼?就是一種持續性地態度,也就是對身邊的人保持敬意;順又是什麼呢?是寬容、知足、謙虛。夫妻之間的敬順之道,貴在保持距離。如果兩個人的接觸過分親密,每天都在室內周旋,這樣日子一長,很容易對對方產生輕薄或怠慢之意。一旦這種心態油然而生,相互之間的言談就會缺乏敬意,甚至會出現失禮之言。這一切,都是不知適可而止所導致的。但凡是事物,都有曲直的兩面;每一句話,也都有是非的立場。倘若不知恭謙,對別人提出的觀點予以爭論,就會因憤怒而引發一系列地矛盾。妻子因言辭侮辱了丈夫,就會引發丈夫的呵斥或鞭打。一旦夫妻之間鬧到這種不可開交的地步,兩人之間的恩愛就不復存在了。

所以,失去禮儀之後勢必會失去恩愛,夫妻兩人也會因此而分離。

顯然,班昭“敬慎”觀的初衷是好的,它教會了女子應該以恭謙的態度面對這個社會。然而,保持恭謙是好的,但也不可一概而論,若遇見了是非曲直還不能站出來闡明自己的觀點,這樣的恭謙無疑是愚蠢的。至於因“不知敬慎”所引發的家庭暴力,更是一種違法行為。

班昭的思想之所以遭到後世排斥,很大程度上是因為這種女性遭遇不平等對待而選擇容忍的觀念。

第四部分,是為“婦行”之道。

“行”就是行為規範,在班昭的理論中“婦行”總共分為德、言、容、功四個小部分。所謂“德”,說的是女子未必要聰明絕頂,但一定要有自知之明;所謂“言”,說的是女人未必要牙尖嘴利,但一定要言談得體;所謂“容”,說的是女子無需外表光鮮,但一定要儀表端莊;所謂“功”,說的是女人未必要在技能上強於其他人,但要能履行最基本的家務之責。

女德的核心在於“嫻靜貞節”,簡單來說就是遵守節操和規矩。女性在說話時一定要三思而言,且要注意言辭的尺度和內容,不能說一些粗俗的言論,且要注意說話的時機,儘量不要招致聽者的反感。平日裡穿著的衣服髒了,要及時將它清洗乾淨,並將洗好的衣物晾曬、堆疊得整齊。定期沐浴,保持身體的清爽和潔淨。即便不穿的雍容華貴,也要打扮得體。能紡好紗線、能做一桌好菜,將家務料理得妥當,這便是婦女之功了。這四種美德,是婦女必備的。

同樣的,如果將班昭的“婦行”之道放到今天來看,裡面同樣存在不少無法為時人所接受的內容。但拋開那些男權至上的偏見再來看這部分的內容,你便會發現這裡面同樣有一些可圈可點的理論。對於現代的女性來說,所需遵守的“德”與男性已別無二致,而“言”和“容”的要求放之四海而皆準,在言行和儀表上得體的女子無疑更有“內在美”。至於“婦功”,放到現在來看倒是無可厚非的,在現代婚姻關係裡不論是男士主持家務還是女士操持家務,家務都是日常生活中雙方都要履行的職責。

第五部分,是為“專心”之道。

《禮記》有云:“父在為母,何以儙?至尊在,不敢伸也。父必三年而後娶,達子志也。”這段話要表達的意思,就是男人有再娶的權力,女人卻不能再嫁。對於女人來說,丈夫就是家中的“天”,婚後生活皆是由男方來主導的,“夫者,妻之天也。婦人不二斬者,猶曰不二天也”。對於每個人來說,“天”都只有一個,所以女人是不能背叛丈夫的,否則就是違抗天之道,會招致上天的懲罰。《女憲》有云:“得意一人,是謂永畢;失意一人,是謂永訖。”想要獲得丈夫的信賴和尊敬,女子就要守節正色。

平時聽到那些汙言穢語,一定要捂住耳朵;看到那些不該看到的東西,也要目不邪視。被帶出家門時,不能打扮得花枝招展,在家中亦不可穿著太過輕浮。平日裡不與那些品行操守有問題的人往來,也不要勢利地看重門戶之別,這便是專心。如果一個女人言行舉止輕浮放蕩,目光經常遊離不定,在家中不注意穿著,出門就打扮得花枝招展,這樣的女人很難得到丈夫的理解和尊重。

現代道德觀念提倡男女雙方“從一而終”,是以班昭所倡導的“專心”不但適用於女人,同樣適用於男人。很多朋友在提到古人思想時總會抱著“一概貶低”的思想,殊不知這些舊社會的道德觀念中亦有精華所在。倘若將該部分的“專心”之道作為對男女雙方的要求,就已高度貼合現代的“一夫一妻制”。對愛情的忠誠和專心,本來就是婚姻中男女雙方都要遵守的信條。

第六部分,是為“曲從”之道。

這裡所指的“曲從”不只是服從丈夫,而是泛指夫家,包括公婆和叔伯。在古代的婚姻關係中,公婆對待兒媳的態度是相當重要的,所以為人婦者一定要得到公婆的青睞。對於妻子而言,很難改變公婆的看法和認知,所以只能選擇逆來順受。公婆指出你的缺點,你一定要豎起耳朵聽著;公婆說你的行為不當,那便要做出改正。“曲從”公婆,就是不要與其發生言語糾紛,也不要做任何抗爭。

記得十年前,婆媳題材的影視作品在熒屏上的播放率相當高,就是因為這已成為較普遍的社會問題。班昭所提出的“曲從”觀,亦為不少兒媳提供了應對之策。然而,從效果來看,若一味地屈從公婆,有時只會換來變本加厲地欺壓。女性在婚後該如何面對公婆,這一問題在現代都沒得到解決,班昭給出的“曲從”之道,也只是治標不治本罷了。

第七部分,是為“叔妹”之道。

這是上一部分的引申,是在強調婦女與“叔妹”之間的相處之道在家庭關係中的重要性。班昭認為,已婚女子若想要在家中受到尊敬,首先要得到公婆的認可。想要得到公婆的認可,就要與“叔妹”(叔伯和小姑子)相處和睦。在大多數家庭中,已婚女子生活得是否如意,都要取決於小叔子和小姑子。所以,想要讓家庭和睦,就必須像對待兄弟姐妹一樣對待小叔和小姑子。倘若家人能夠和睦相處,那麼就不會傳出家醜,這一切都是建立在“內姓”與“外姓”相處和睦的基礎上的。

可以說,這裡的“叔妹”之道,為後世女子鞏固家庭地位提供了參考。其實“叔妹”所指的不只是小叔子和小姑子,而是夫家的所有家庭成員。正所謂“家和萬事興”,想要讓家庭保持和睦,就必須與每個家庭成員維持關係,這是理所應當的。班昭的這一理論,可以說放到現在依舊適用。

至此,我們已全面剖析了班昭所著的《女誡》。

不知各位是否發現這樣的規律,倘若將《女誡》中關於封建禮制的糟粕內容刨除在外,這些文字還是有參考意義的。

其實,很多排斥班昭的歷史愛好者都忽略了這樣的事實,那就是班昭生活在封建禮教復興的漢代。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班昭所倡導的道德思想難免會帶有無法為現代人接受的封建色彩。因此,在借鑑班昭女德觀的過程中,一定要排除那些有強烈時代因素的思想。

說到這裡,筆者不由得想到幾年前興起於坊間的“女德班”,不少人打著“國學”的幌子,將班昭的《女誡》原封不動地搬到私人課堂上。這些未經過修改的內容中,存在較多的思想糟粕,若以此來教育現代女性,無異於是在重建“男尊女卑”的舊社會。這樣的做法,自然要招致牴觸和取締。

綜上,“女德”是時代的悲哀,絕非班昭一人之過。因為男權社會的弊俗,將班昭定性為荼毒中國千年的女性,這是有失偏頗的。

當然,只是剖析班昭的成就和著作,我們所瞭解到的班昭還太過空洞。

遺憾的是史料中對班昭生前軼事的記載少之又少,能讓班昭的形象變得有血有肉的,或許只有“為兄上書”這一典故。

班昭有兩個兄長,一是《漢書》的作者之一班固,另一個便是“棄筆從戎”的班超。當然,今天我們旨在講述班昭,所以班超“投筆從戎”和“不入虎穴”的故事便不再贅述。班超是歷史上著名的外交家和軍事家,官拜西域都護,堪稱封疆大吏。他的兄弟班固在史學界有不容撼動的地位,他亦是古代軍事界的神話。

班超所生活的年代人才匱乏,所以班超遭到了朝廷的“不公平對待”。班超年少成名,在西域一隅幫助國家揚威吐氣長達三十年之久,可朝廷卻根本沒有將他召回的意思。這一時期的政壇,雖不至於“朽木為官”,但像班超這樣能獨當一面的名將是絕無僅有的,因此大漢天子始終不肯讓班超退休。

永元十二年,邊塞安穩,四海昇平。值此之際,西域安恩國入貢大漢,班超讓自己的兒子班永跟隨該國使者前往洛陽,並向漢和帝奏疏,稱此時西域時局穩定,希望朝廷可批准自己告老還鄉。

誰知班超的奏章就像是石沉大海一般,漢和帝雖閱讀了奏摺,卻仍不加理會。正所謂落葉歸根,此時的班超已年過古稀。在那個平均年齡尚不足五十歲的年代,已七十多歲的班超開始擔憂自己的身後事。他最惦念的,就是幾十年未曾謀面的妹妹班昭。

對於班昭來說,何嘗不是如此?一位兄長班固已故,另一位哥哥班超客居異鄉長達三十年之久,若他再不能告老還鄉,恐怕就要客死他鄉了。想到兄妹餘生無法再見,班昭潸然淚下。憑藉自己在後宮中的地位,班昭向漢和帝奏疏一封,希望能將年事已高的兄長召回:

兄長剛剛出塞的時候,就已經立下了為國捐軀的志向。當時陳睦遭到殺害,兄長班超一人挑起重擔,輾轉西域諸國,在皇恩的庇佑下得以保全性命,至今已過了三十年了。那時候與兄長一塊上戰場的戰友,如今多已作古。現在的兄長已年過古稀,且疾病纏身,就算他想要在戰場上捐軀報國,也已力不從心了。倘若西域發生戰事,以兄長的能力已無法建功,恐怕還會讓我大漢的利益受到損害。

臣聽說古代計程車兵在十五歲的時候投身行伍,到了六十歲便可以退伍歸家了。在當兵的這些年中,還有還鄉的機會。兄長今年已經七十有餘了,可他這幾十年來連家都沒回過,所以臣請求陛下批准班超歸家。班超壯年時為國奮戰在前線,盡忠盡孝了一輩子,可最後卻要死在荒涼且空曠的邊塞上,這是何等的悲哀啊!

倘若陛下執意讓兄長以身殉國,那麼希望屆時西域發生變故時,您要赦免班家,不要讓不利的戰事牽連到臣的家人。

班昭的這番話,感動了漢和帝。面對為國奉獻了一聲的班超,漢和帝終於覺得心中有愧。於是,漢和帝調校尉任尚為新任西域都護,讓他來頂替坐鎮西北的班超。班昭以一封感人至深的奏疏,總算讓班超有生之年得以歸國。

任尚來到西域地區的官署後,班超將一應公務及注意事項交託給後來人。

作為晚輩的任尚,自然要請教班超治理西域之道:“任重慮淺,宜有以海之。”

面對繼任者的請教,班超亦不敢馬虎,他將自己治理西域多年的經驗傾囊相授:“塞外吏士,本非孝子順孫,皆以罪過徙補邊屯;而蠻夷懷鳥獸之心,難養易敗。今君性嚴急,水清無大魚,察政不得嚴苛,宜蕩佚簡易,寬小過,總大綱而已。”

這就是在說,鎮守邊疆的官吏和士兵,大多是因獲罪而流徒到此的罪人,他們的心性並不純良,所以要嚴加註意。此外,蠻夷(指西域地區的原住民)都非善類,與他們接觸時一定要注意態度。正所謂“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在與西域官民接觸的時候,切莫太過嚴苛。

殊不知班超走後不久,任尚便對屬下說道:“我還以為班超這個老前輩能說出什麼方策,沒想到他的話竟如此平庸。”

班超給任尚留下了治理西域最寶貴的經驗,“不得嚴苛”,誰知任尚竟不能借鑑。至於任尚因嚴急苛虐導致西域混亂的歷史,乃是後話了。

在那個交通不甚便利的年代,班超用了很久才趕回洛陽。永元十四年八月,班超總算是見到了分別三十年的妹妹,見到了早已物是人非的家鄉。或許是因為歸國後的班超終於得償所願,在回到家中一個月後,班超無病而終,與世長辭。

班超離世後,班昭的餘生再無願望,自此,在後宮中專心幫助鄧太后操持政事,教導後宮女眷。班昭非常勤奮,鄧太后非常滿意,於是,破格加封班昭之子曹成為關內侯,官至齊國的國相。《漢書》剛面世時,許多人讀不懂,同郡馬融便拜伏在藏書閣下,跟隨班昭學習《漢書》;後來皇帝又下詔書叫馬融的哥哥馬續接替班昭,完成《漢書》。

永初七年正月,班昭之子曹成出任陳留郡長垣長(今河南省長垣縣),班昭隨其子到長垣就職。進入長垣以後,班昭追憶先賢,觸景生情,於是,便仿班彪寫成了《東征賦》與《北征賦》流傳千古。

先來看看《東征賦》:

惟永初之有七兮,餘隨子乎東征。

時孟春之吉日兮,撰良辰而將行。

乃舉趾而升輿兮,夕予宿乎偃師。

遂去故而就新兮,志愴悢而懷悲!

明發曙而不寐兮,心遲遲而有違。

酌鞰酒以弛念兮,喟抑情而自非。

諒不登樔而椓蠡兮,得不陳力而相追。

且從眾而就列兮,聽天命之所歸。

遵通衢之大道兮,求捷徑欲從誰?

乃遂往而徂逝兮,聊遊目而遨魂!

歷七邑而觀覽兮,遭鞏縣之多艱。

望河洛之交流兮,看成皋之旋門。

既免脫於峻嶮兮,歷滎陽而過卷。

食原武之息足,宿陽武之桑間。

涉封丘而踐路兮,慕京師而竊嘆!

小人性之懷土兮,自書傳而有焉。

遂進道而少前兮,得平丘之北邊。

入匡郭而追遠兮,念夫子之厄勤。

彼衰亂之無道兮,乃困畏乎聖人。

悵容與而久駐兮,忘日夕而將昏。

到長垣之境界,察農野之居民。

睹蒲城之丘墟兮,生荊棘之榛榛。

惕覺寤而顧問兮,想子路之威神。

衛人嘉其勇義兮,訖於今而稱雲。

蘧氏在城之東南兮,民亦尚其丘墳。

唯令德為不朽兮,身既沒而名存。

惟經典之所美兮,貴道德與仁賢。

吳札稱多君子兮,其言信而有徵。

後衰微而遭患兮,遂陵遲而不興。

知性命之在天,由力行而近仁。

勉仰高而蹈景兮,盡忠恕而與人。

好正直而不回兮,精誠通於明神。

庶靈祇之鑑照兮,佑貞良而輔信。

亂曰:

君子之思,必成文兮。

盍各言志,慕古人兮。

先君行止,則有作兮。

雖其不敏,敢不法兮。

貴賤貧富,不可求兮。

正身履道,以俟時兮。

修短之運,愚智同兮。

靖恭委命,唯吉凶兮。

敬慎無怠,思嗛約兮。

清靜少欲,師公綽兮。

此賦寫了作者隨兒子曹成去陳留赴任途中的所見所感以及離開京城的悲傷和長途跋涉的勞苦,在緬懷先賢、體察民難等中給人以潔身自好、堅持正道、敬業慎行的教導。全賦採取記敘、議論、抒情相間的方式,記敘條理清晰,議論委婉含蓄,抒情迴環細膩。

再來看看《北征賦》:

隨兒赴仼陳留去,正遇良辰喜慶時。告別京城長住地,長留異地偶吟詩。

心懷痛楚難安睡,腦際徘徊總顯痴。命運艱辛難逆轉,心情鬱悶語無詞。

難生上古巢居世,痛恨才學貢獻遲。捧酒憂思千萬縷,吟詩痛苦萬千絲。

趨同附勢漂流逝,認命隨天苦渡蝕。悄語京師高貴子,吾儕後會爾呆痴。

途經萬險七城過,鞏縣行程道路溼。眺望黃河和洛水,初識聖地與皋姿。

親臨顯赫滎陽住,腳滯嬌嬈武縣食。露宿桑林恬靜美,封丘跨越馬賓士。

平丘縣北愁思繞,夫子遭圍市井知。亂世紛爭民受難,先賢被困世羞師。

夕陰困繞長桓到,暮色纏綿古縣馳。子路英名傳頌久,蘧媛美譽至今識。

身軀埋葬英名在,敬重仁德寫賦詩。衛地賢多消禍患,吳國士少漲野屍。

崇德厚義國興旺,重利輕仁政毀失。奉勸天公重抖擻,除邪助正治國實。

賢才探討興國路,老父追求俊美詩。女輩才思缺敏銳,班昭稟性盡誠實。

人生壽命蒼天定,智慧才能庶眾知。敬業勤行多努力,謙虛謹慎少諛辭。

班昭年逾古稀而逝,享年七十多歲。在班昭故去以後,鄧太后親自為自己的老師身著孝服進行哀悼,併為她治喪。至此,德才兼備的班昭走完了她的人生。

班昭墓位於陝西省咸陽市興平市丰儀鎮大姑村東北約500米處,墓址在較高的臺地上,墓冢為圓錐形,東西長10米,高約4米,周圍為耕地。大姑村尚儲存清乾隆十一年鐵鐘一口,鑄文記述了班昭的生平史略和當時的地形地貌等。

甚至於,為了紀念她的功績,後世以她的名字為金星上的隕石坑命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