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古代戰爭講究東征、南征、西征,為何唯獨"北"卻要用"北伐"

“伐者,擊也,從人持戈。”——《說文解字》

想要了解東征、西征、南征和“北伐”的不同含義,就必須先知道“徵”與“伐”之間的區別。

徵:為正行

值得一提的是,“徵”是一個褒義詞,在古代“徵”一般指的是“以上攻下”、“以有道攻無道”的意思。“《易·離卦》:王用出徵。《孟子》:徵者,上伐下也。”由此可見,在古代人心中,己方的出征都是佔據道義的,因此大多數都以“徵”命名之。

伐:為人戈

比如《孟子·梁惠王下》中記載的:“湯放桀,武王伐紂。”武王和商湯只是商紂王和夏桀的下屬,但是他們卻以下犯上攻打自己的君主,因此他們不能使用“徵”,但同時他們又存在道義,是師出有名的,因此也不至於用“侵”和“襲”,所以孟子用“伐”來代替。

北伐

說起三國之後的時代,只有魏晉南北朝,沒聽過有蜀晉南北朝的說法。因此諸葛亮的北伐並不是以上伐下,只能算一場正式的戰爭。不過同樣的,也正是因此,諸葛亮才會在《出師表》中講述自己北伐的原因,以做到“師出有名”和“大張旗鼓”。

征伐一體

諸如宋朝時期的岳飛北伐、雍熙北伐、明朝時期的徐達北伐等等。宋朝和金朝是兩個對立的王朝,從公正的眼光來看,雙方並沒有上下之分,所謂的宋朝代表著正義,也不過是一家之言。因此岳飛北伐和雍熙北伐其實沒有“以上伐下”的成分。

但實際上,無論東征、西討、南侵還是北伐,都是窮兵黷武,勞民傷財的戰爭。所謂“一將功成萬骨枯”,看似是榮譽和光輝,背地裡卻埋葬了多少枯骨,流乾了多少血淚。也因此才有了那句令人感同身受的感慨:“興,百姓苦。亡,百姓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