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魅力陝西行·榆林清澗人如何過節

一月 一日春節(廣義含年末除夕),早餐水餃,上午家廟祭祖。族中小孩給長輩拜年;親友見贈小兒錢幣。村人路遇,互致問候。不說粗魯話,不討賬,不探親,不做活,逍遙自樂;俗雲:“初一忙,一年忙;初一閒,一年閒。”五日黎明,燃放鞭炮,焚香叩頭,曰接五財神;灑掃庭院,曰送五窮;整日飽食,以期富裕,曰趕五窮。六日晚如除夕,七日晨如春節,其隆重程度僅次於除夕和春節。此即人日(人勝節),古有“七日為人”之說,本地稱人七兒。十二日為老鼠嫁女節,昔忌汲水,忌食米,婦女不做針線活,傳說是夜不足12歲的小兒耳貼窬[tóu]灶或碾磨可聽見嗩吶聲。十五日元宵節,美食,農家多作米茶。夜晚演秧歌,轉九曲,張燈結綵,燃放各式火花;家戶院內為佛家點燃柴火,街道以石炭壘置火塔。80年代以來,縣城舉行全縣秧歌會演,熱鬧非凡。次日晚,家家點燃柴火,燎烤衣被,老幼爭跨火堆,小兒由母親抱燎,民間稱燎百病,口誦有詞:“燎百病,燎乾淨,一年四季不生病。”同時烤食饅頭,據說“可防”牙疼。舊時,老農從灰燼中尋揀禾粒,以預測豐歉;餘燼傾倒於冰灘或坡下,謂撩紅眼,意“可”不生眼疾。二十日為老鼠回門日,不做碾磨和針線活,不吃原糧。二十三日據傳是老君李耳誕辰,食長雜麵,為老君爺“刷鬍子”;晚張燈設火,以示慶祝。三十日晨,農家捏面角兒(一種長形大蒸餃),謂之捏狼口。

二月 一日晚,祭風雨,又稱公雞會。全村男子在社家吃百家面,星全後敲鑼打鼓登上山頭,點燃篝火,宣讀祭文,然後宰殺公雞,祭奠“風神雨帝”;往回撒小米撈飯(象徵細雨),往出撒面拌疙瘩(象徵冰雹)。是夜雞叫第一聲,在碾(民間代表青龍)夾孔中用紙釘打出龍眼紙和龍眼兜肚,用以醫疾鎮邪。二日龍抬頭,太陽出山前,禁挑水(怕擔回龍頭),忌女工(怕刺龍眼)。是日,男爭理髮,婦女撅臉(淨面),小女穿耳眼;早食黃米饃,謂咬蠅子。農家蒸龍眼窩窩12個,排列有序,頂部均有小缽,熟後那缽汽水多,意謂那月雨水豐沛。

三月 上旬寒食、清明(一些年份兩節在二月下旬),頭日寒食,次日清明。寒食上墳燒紙,清明節學校、機關給烈士掃墓。節前備黃兒、黃煎和子推(上塑小花鳥的大饅頭;推,讀[chuí])、面花(燕燕雀雀、老虎、髽髻)等食品。黃煎、子推為節日主食。燕燕雀雀用細麻繩穿聯或別在酸棗枝上,懸於屋壁,日後作小兒零食;老虎為男子而作,髽髻為女子所備,亦為未婚男女互贈禮品。清明下午吃長麵條,俗稱眼明面。過去,清明前後盪鞦韆。三月三日上巳節,又稱修禊節,民間謂王母娘娘誕辰,筆架山廟會上香者如雲。曾有伐桃修橛、乞免災邪之俗。穀雨節,舊日在牆壁書貼壓蠍符:“穀雨日,穀雨辰,奉請穀雨大將軍;茶三琰,酒四巡,送蠍千里化為塵。”

四月 八日,舊時東山寺、大佛寺香火興盛。古有吃豆腐之習,今食變色飯。鄉民有諺:“四月八,不吃豆腐不得發(富),吃了豆腐快倒塌。”

五月 五日端陽節,昔時插菖蒲,帶香包,喝雄黃酒;節前用地黃根等染五色彩線,作長命縷(本地稱花繩兒),繫於小兒手腕、腳腕及鋤頭等農具上,意為蛇類“不纏”。是日黎明,野外拔艾,或入藥,或懸門楣、別耳上,意在避邪。早上家家吃粽子。十三日,相傳為關羽誕辰,當地偶雨,民間謂之“關老爺磨刀”,昔日九里山有廟會。二十六日五穀田苗生日,農民改善伙食,以示慶祝。

六月 六日天貺節,農家吃新麥面。諺雲:“六月六日,新麥子饃饃熬羊肉。”舊時家家晾曬衣服。暑伏(入伏)亦為農家之節。

七月 七日乞巧節,相傳該日喜鵲皆前為牛郎、織女搭橋,十分罕見。十五日為道教中元節,又為麻谷節。舊時,農夫在莊稼茂盛處懸五色紙旗,以慶秋成,名曰掛田幡。諺雲:“七月十五掛田幡,八月十五吃新飯。”

八月 十五日中秋節,多食餃子、雪花(一種圓形小月餅)。是夜月圓,家人團聚,置桌於院,以月餅、瓜果獻月;未育之婦,去田園摘取少許瓜果梨棗,盼早有喜,俗稱偷兒女。

九月 九日重陽節,秋禾上場,鄉民可吃到油糕、圪飥之類。諺雲:“九月九,家家有,蕎麵圪飥熬羊肉。”舊時鮮有登高者,縣城居民赴藥王廟上香。

十月 一日,以五色紙粘制棉衣之類,焚於祖墳,以示孝心,謂送寒衣。諺雲:“十月一,有的有,沒的沒。”

十一月 冬至,用冰塊溶煮羊頭,謂之熬冬;爆炒黃豆、瓜子等,稱炒冬。夜置水碗於碾磨上,翌晨視碗中結冰凸凹之狀,預測來年年景。

十二月 八日為臘日,又系佛教成道節,多以燜飯為食。舊時用細麻繩將紅棗、黑大豆和穀草節穿成棗串串,懸於小孩胸臂。冬至、臘八,門側置冰塊。二十三日送灶馬(灶君),以飴糖貼上灶壁,使其“上天言好事,回宮降吉祥。”晚多食雜麵。30年代前,從即日起,放官賭,免徵稅,可隔行經營,次年正月七日方止。“過了臘月二十三,家家戶戶胡拾翻”,清債務,辦年貨,縫(購)新衣。除夕,(二十九或三十日,俗稱月盡兒或亂年兒)室內佈置一新,貼春聯,粘門神,掛彩吊,擔滿水缸,上墳祭祖。舊時還在門側置鍘刀、劈柴和冰塊,意在避邪鎮兇。早飯油糕,午飯肉面,晚上備酒設宴,吃年飯(今一般兩餐)。飯前或飯後,掛紅燈,放花炮,少數人家打醋炭(持燒紅的鐵勺或破鏵,或盛炭火,上澆陳醋,在所有點香之處走動一次),焚香燒表,叩拜“神靈”。屋內外燈火輝煌,整夜忌滅。全家團聚,說古道今,娛樂玩耍,通宵達旦,謂之守歲。長輩給小孩枕下暗壓錢幣,稱壓歲錢。雄雞高叫,家家鞭炮齊鳴,迎灶君回宮,曰接新神。昔日,黎明前老農上山品天,預測年景豐歉。(供稿/清澗縣文旅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