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耿精忠是什麼人?他為什麼會被康熙皇帝賜死?死後還被百姓祭祀祖墳

耿精忠是清初三順王之一耿仲明的孫子,在耿仲明死後,耿精忠之父耿繼茂與清平西王吳三桂、平南王尚可喜一起南下鎮壓反明勢力,初時耿仲明與尚可喜兩人同鎮廣東,但清廷考慮到一省兩藩對廣東形成的負擔太大,

“一府兩藩,供應浩繁”

,又加上臺灣鄭氏屢次威脅福建沿海,於是將耿藩移封至福建對抗鄭氏,

“會海寇鄭成功進掠漳泉諸郡,遂移繼茂鎮守八閩,開府福州”

,可以說耿藩的封地相比於吳三桂、尚可喜是確定得最晚的,耿繼茂於康熙十年(1671年)死後,其子耿精忠襲封靖難王爵,成為了三代

在他襲爵後的兩年,剛剛親政的康熙皇帝就雄心勃勃的幹了一件大事,即決定撤藩,這就引起了三藩內部的普遍不滿。清平西王吳三桂於康熙十二年(1673年)十一月猝然起兵反清,在

康熙

十三年

(1674年)

三月,以狂飆之勢迅速佔領湖南全境,推進到長江,清廷鑑於事態嚴重,為了不使局勢惡化,

“惟馳詔閩、粵兩藩勿撤”

,但是,耿精忠

“鳴劍之心已非一日”

,再加上與吳三桂暗通款曲,有兔死狐悲,物傷其類之感,又覺吳三桂造反後形勢大好,遂於康熙十三年

(1674年)

三月十五日也起兵反清。

但是,說是三藩反清,其實就是吳三桂一方在全程發力,另外倆完全就是在幫倒忙啊!尚之信以前說過,就不提了。就耿精忠來說,這位三代

本人的謀略和其軍事實力實在是不怎麼樣。康熙帝對他的評價倒是恰如其分,就是

“庸懦無能,痴愚寡識”

耿精忠

首先,他在時機選擇上就有問題,如果他和吳三桂幾乎同時反清,顯然對清廷形成的壓力更大。據《閩中紀略》所載,耿精忠的造反準備是早就開始了,而吳三桂於康熙十二年

(1673年)

十一月初反清,他遲至

康熙

十三年

(1674年)

三月才起兵。顯而易見,存在著坐山觀虎鬥的想法,就是說一開始吳三桂就單打獨鬥了4個月,而就在這4個月之間,清廷不斷調集軍隊派往荊、襄流域。據《清聖祖實錄》記載,在耿精忠還未造反的康熙十三年

(1674年)

正月,清廷至少有四批軍隊到達荊州、襄陽、鄖陽等地構築荊、襄防線,有效阻止了吳三桂的北上和東進,若耿精忠哪怕在正月起兵,至少也能起到一定的牽制作用,耿精忠遲至三月起兵顯然就錯過了反清的最佳時機。

而且,其部確實戰鬥力不足,至少比吳三桂差了很多,一開始確實打了清廷一個措手不及,由於清廷對耿精忠謀叛準備不足,讓耿部不僅佔領全閩,還攻佔了台州、溫州、處州三府以及衢州的常山、開化、江山三縣以及江西的廣信、建昌、饒州、撫州等地。

《四王合傳·耿仲明》記載:“時承平日久,民不知兵,一聞精忠兵至,守者或降或遁,故所向皆捷。

但是,當清廷緩過神來之後,耿精忠部就顯示僅僅只可自守的頹勢。清軍於當年七月份開始發動反攻,連敗耿部在浙江的主力部隊。十二月,清軍都統巴雅爾、副都統馬哈達,擊敗徐尚潮5萬人馬,斬殺2萬餘,首次大規模戰役告捷。

康熙

十四年

(1675年)

,再次擊敗徐尚潮,收復處州。而貝子傅喇塔也連敗曾養性部,曾部在連敗之下,居然再也不和清軍出城交戰,只能固守溫州。

相對於吳三桂的連佔六省“氣吞萬里如虎”,這耿部戰鬥力也太差了,而江西方面也毫無進展,透過江西與吳三桂合兵的計劃成了泡影,要不是吳三桂、王輔臣牽制了清廷大部分兵力,恐怕耿精忠死的更快。

鄭經

而耿精忠自己搞的一系列操作,更給自己的迅速降清埋下了伏筆,話說耿精忠反清後,深恐自己的實力不足,於是就聯絡了在臺灣的鄭氏集團的鄭經前來助兵,而鄭經對這件事也非常重視,決定全力幫助耿精忠。但是,耿精忠剛開始實在打得太順了,所謂

“乃不一月而全閩降附,浙之溫處、江右之廣信、粵之潮州亦相繼納款”

,就對請鄭經過來這事很後悔,畢竟這要是鄭經來分他的戰果也是很難受的事。

還有據其派往鄭軍的使者黃鏞說:

“海上舟不滿百,兵不滿萬。”

耿精忠對鄭經一方更加不屑一顧,史稱

“精忠始輕之”

。於是乎,就毀約,“

即通行各沿海邊界,照前例禁,寸板不許下海,絕鄭經往來。

鄭經哪裡能嚥下這口氣,乾脆就地攻打耿精忠部,一火併,把耿精忠部打的節節敗退,連續攻下了漳州、泉州、廈門、金門。耿精忠這時和清軍激戰正酣,後院又被鄭經放了一把大火,陷入了兩線作戰的局面,被迫將江西的軍隊撤回,而這個戰機被清廷敏銳地察覺,康熙皇帝遂對耿部發動了更強的攻勢。

《清聖祖實錄》有云:

耿精忠撤建昌諸賊,其為海寇所逼無疑,我兵宜乘機前進,其令大將軍傑書,將軍貝子傅喇塔、賴塔,總督李之芳等,速剿閩寇,酌量招撫,勿坐失事機。

清軍加強攻勢,八月入閩,連戰獲勝九月底進抵延平(今南平市),福州已經遙遙在望,耿精忠被兩面夾攻,無力再戰,不得已接受清軍招撫,於康熙十五年(1676年)十月率文武群臣開城投降。而耿精忠是在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被康熙

皇帝

以謀反罪名磔殺的。

尚之信

其實,說句實話清廷磔殺耿精忠與尚之信有點不一樣,尚之信在投降後,首鼠兩端,確實有可殺之理,

但清廷殺耿精忠確實有過河拆橋的味道,因為耿精忠在歸降之後,還是比較賣力的,清軍之所以能順利收復漳、泉等地,也與耿精忠奮勇作戰有關。

至於後面的謀反罪名,很可能真的是被羅織了,如果真要重新謀反,耿精忠完全沒必要在康熙十九年(1680年)四月,疏請陛見並移交兵權。所以耿精忠的死亡命運在他舉起反旗的一剎那已經決定了,不管怎麼表現都是無濟於事的,只是清廷的平叛戰爭沒結束,才留他一條性命以穩定人心。一旦平叛戰爭結束,他也就失去了利用價值,自然就成了清除物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