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別再被“三國演義”誤導了,楊修不是死於小聰明,而是參與了奪嫡

楊修之所以被我們熟知,多半是由於《三國演義》的塑造。楊修是《三國演義》塑造的才子之一,可惜結局令人十分惋惜。羅貫中在書中是這樣描述楊修之死:“今乃借惑亂軍心之罪殺之”,說其被處死的原因是“擾亂軍心”。

要知道,古代“擾亂軍心”可是重罪,被殺頭就是板上釘釘的事,絲毫沒有商量的餘地。不過,歷史上的楊修真的是犯了“擾亂軍心”的罪名才被處死嗎?

其實,“擾亂軍心”只是《三國演義》服務於劇情的產物,楊修之死的根本原因是曹植奪嫡失敗,楊修其實是被牽連的。

為什麼這麼說呢?

第一個原因,曹操擔心楊修“沒事找事”。

《三國志魏書》記載:“太祖既慮終始之變,以楊修頗有才策,而又袁氏之甥也,於是以罪誅修”。這段文字是說,曹操擔心楊修頗有才華,又是袁術的外甥,所以害怕生出什麼意外的變數,所以找個罪名殺了楊修。這個時候,曹丕已經被定為繼承人了,那麼曹操又是擔心什麼事情“有變”呢?

曹操擔心的就是楊修有變。如果想全面瞭解這個問題,我們就要從曹植和曹丕的奪嫡之戰說起。起先,曹操對曹植這個兒子十分器重,認為曹植遺傳了自己的才華。曹植也確實才華橫溢,出口成章,對家國大事也頗有見地。不過,在處理國事的方面,曹植身邊的智囊沒少起作用。

而《三國演義》描寫了曹操試探曹植和曹丕才能的故事。說是,曹操想知道曹植和曹丕誰更有才,所以出題考他們二人,曹操發現曹植作答如流,於是認為曹植比曹丕有才華。不過,隨後就有人告訴曹操,曹植的答案其實是楊修告知曹植的。這時,曹操就對曹植有些失望了。

曹操是個生性多疑的人,透過一個測試,發現了自己心中的最佳答案不是兩個兒子說出來的,而是一介謀士楊修說出來的,不得不承認,楊修很可能比自己兩個兒子都有才,將來會不會威脅到自己辛苦打下的江山?實在不好說,為了防止“終始有變”,還是先殺為敬吧!

第二個原因還是要怪曹植不知收斂,太過高傲。

上文說到,楊修其實是被曹植牽連的。據《三國志》記載,曹植好多次機會被立為儲君的:“植既以才見異,而丁儀、丁廙、楊修等為之羽翼。太祖狐疑,幾為太子者數矣”。不過為什麼太子頭銜沒有落在曹植頭上呢?這還是得說說“司馬門”事件。

關於這一事件,《三國志》寫道:“植嘗乘車行馳道中,開司馬門出。太祖大怒,公車令坐死。”曹植乘車從天子出入的司馬門疾馳而出,徹底惹怒了曹操,曹操還殺了“公車令”,可見這是一件僭越的大事。

古人講究“君臣父子”,曹植再放肆,也不能不顧君臣之道,這一事件徹底斷送了自己的太子之路。而楊修本身恃才放曠,又有這樣的主公,自然會被曹操劃到僭越的隊伍中,一定沒有好果子吃的。

第三個原因,還是要說楊修自己越界了。

為人臣子要為自家主公考慮沒有錯,但是參與人家的“奪嫡大戰”就是他的錯了。自古以來立儲都是大事,成功了還不一定加官進爵,不成功一定會被新帝記恨。楊修如此聰明的一個人,不可能想不到這些。而事實上,在曹丕被立為儲君後,楊修也曾預測到自己的命運,他知道自己是無法善終了。

不得不說,楊修之死無論在文學作品中,還是在正史裡,都是十分值得玩味的一件事。楊修也是歷史上難得一遇的奇才,不過因為種種原因還是無法善終,這其中的緣故還是與古代繼承製度息息相關。

成王敗寇,相信楊修自己也清楚,自己死得不冤。不過,還是要提醒大家,千萬不要被《三國演義》誤導,以為楊修只是因為小聰明惹惱了曹操才會被殺,從而忽略了那場奪嫡之戰帶來的深遠影響!

圖片來源於網路,如有侵權,聯絡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