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讓求真走在成長的前面 杭州市臨平區塘棲一小“求真”辦學 多彩課程培養“真”棲溪少年

1906年,一所專為塘棲學子創辦的學堂正式成立。棲溪講舍,承載著一代又一代莘莘學子的求學之路,經過一百多年的沉澱與蛻變,成為了如今的杭州市臨平區塘棲第一小學(下稱塘棲一小)。

浙江省百年名校、浙江省示範小學、浙江省綠色學校、國家級規範漢字書寫教育特色學校……塘棲一小傳承著棲溪講舍的“棲溪精神”,始終“讓求真走在成長的前面”。校長孫國榮表示:“我們致力於培養求知、尚美、篤行的棲溪少年。透過關注每個孩子的生命成長,喚醒學生與生俱來的內生動力和內在潛能,激勵學生進行自我建構,促進棲溪少年綜合素養的提升。”

求真·開展特色課程

漫步塘棲一小校園內,“求真”二字時常出現。這個貫穿該校校園文化、辦學理念乃至日常教學的詞語,也有了全新的解讀。孫國榮解釋:“‘求真’是學校的校訓,也是辦學價值的外化與體現。‘求’是追尋和努力跟進的過程,是課程建設的基本特徵,以求知、尚美、篤行為課程氣質。‘真’是目的,也是今後學校對學生培養的目標,實現真知、真我、真教育的目標。”

近年來,塘棲一小透過深化義務教育課程改革,整合基礎課程,不斷開發、完善拓展性課程,建立“求真”課程體系,為孩子的學習創造更多的可能。特別是以《水墨棲溪》為代表的省網路精品課程,構建了一批具有學校特色、地方特色的拓展性課程,打造完成了省內有一定知名度的書畫特色品牌。

孫國榮認為,一個可行的課程建設基於一個已形成共識的課程發展願景,這種願景根植於學校的教育理想和深層次的價值源泉,彰顯的是學校特色。“求真”課程體系不僅很好地踐行了學校的辦學理念,還給學生搭建了更好的學習和成長平臺。特別是課程體系中的拓展性課程,包含棲行實踐課程、棲韻藝術課程、棲心德育課程三大課程群落。

棲韻課程含水墨棲溪、鄉心書法、棲韻琴趣三大課程,以國家課程為藍本,結合教師自身教學特長,透過自主創新,形成自己的教學方式,豐富基礎性課程的內容,拓寬學生的學習領域。棲行課程整合學校各類活動,多以專案、主題模組和活動的形式實施教學,分為“邊走邊看”拓展課程、“郵聲郵色”探究課程、“印象塘棲”實踐課程、“挑戰自我”體驗課程四個模組,每個模組六個活動內容,共二十四項活動單元,也稱“求真二十四季”課程。透過有效的社會實踐活動課程學習,學生在場館體驗、專案探究、綜合實踐、合作交流等方式的課程學習中瞭解運河文化和周邊的人文景觀、古橋、牌坊、穀倉等地域文化和民俗文化,產生對優秀地方文化的認同感,更好地繼承傳統文化,提升人文素養。棲心課程含十大好習慣、“毅30·初挑戰”、五級聲音微課程等,涵蓋學校行規養成教育內容。透過行規養成系列課程學習,使學生適應學習環境、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行為習慣,能時刻專心好學,對自我和他人負責,有團隊合作精神。

三大課程群著力發展棲溪少年未來生活所需要的必備氣質和關鍵能力,三大課程群目標相互交織、相輔相成,體現學校育人的價值追求。這樣的特色課程設定,致力於讓學生髮現熱愛,找到真我,展現自我。

求真·根植傳統文化

毗鄰塘棲古鎮,傳統氛圍濃厚,塘棲一小也不斷在傳統文化教育上下足功夫。在校長孫國榮的帶領下,記者走進了一間極具特色的教室:牆壁上、展臺上放置了許多糕板。在老一輩杭州人的心目中,糕板有著不可替代的地位。每到逢年過節、造屋上樑、添丁進口、拜壽婚嫁,家家戶戶都要用米粉來做一些糕團。把糕團往雕了花的糕板上一扣,放灶上一蒸,就是一道傳統美味。為此,學校開發糕板體驗課程,學生們不僅能在課堂上認識糕板,透過糕板製作傳統糕點,學校還特意購置多臺3D印表機,透過創意與建模,打印出專屬於每個學生的糕板。

你見過在校園內開設郵局嗎?2012年5月24日,塘棲一小成立了原餘杭區首個少年郵局,以集郵活動為載體,促進學生素質全面發展。據瞭解,學校透過建立集郵活動室,組織集郵講座,開展了一系列的特色集郵活動,以及郵亭義賣等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走進集郵活動室,宛如一間郵票展覽館,各式各樣的郵票在展櫃內一一呈現,令人目不暇接。而在學校樓梯的每一步臺階上,都貼有與郵票相關圖案與科普知識,讓學生能隨時學習和了解郵票知識。學校還開發了“郵聲郵色” 探究課程,使學生全面參與集郵活動,在活動中增長見識、培養交往能力、陶冶情操。

除此之外,塘棲一小的勞動教育也是該校的一大特色。在操場邊的菜園裡,每個班級包乾種植著各式各樣的蔬菜瓜果。同學們在課餘時間會去菜園悉心照料他們種植的農作物。青菜、蘿蔔、玉米、番茄、土豆……什麼季節種什麼蔬菜,同學們都瞭如指掌。而到豐收時,菜園邊上壘起的幾口土灶臺下便會燃起火焰,學生們烹飪著自己種植的蔬菜,共同分享勞作的喜悅。“如今,土灶臺已經很難見到,更別說是在校園裡了。平時在科學課中學到了不少植物知識,同學們就可以到菜園進行實踐,這是課堂的一種延伸。”孫國榮說道,“種植的時候觀察植物的生長,可以有效鞏固所學知識。豐收後將其做成菜餚,相互幫助與分享。不僅結合了德育教育與優良品質的培養,還增強的學生們的勞動意識。”

不論是糕板、郵票,還是土灶臺,塘棲一小將傳統印記深深烙進學生們的心裡。“作為百年名校,我們有義務讓學生了解並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傳統文化融進課程,不僅豐富了學習生活,讓學生們傳承優秀傳統文化,也讓優秀傳統文化在校園、在學生們心中生根發芽。”孫國榮如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