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要"肉感"還是"骨感"《長安》裡的大唐美人的形體管理指南!

每個時代都有自己的審美標準,在現代社會,減肥則幾乎成了所有女孩的終生事業,也有人會感嘆“生不逢時”,若是生在唐代就沒那麼多煩惱了,但歷史上的唐朝真的如你所想象一般,是胖子的樂園嗎?今天就和文史君一同來學習學習“大唐美人的自我修養”吧!

一、“以胖為美”是一種錯覺

首先需要澄清的是,關於唐人“以胖為美”的說法,史籍中從未有相關記載,這完全屬於現代人的主觀臆斷與誤解。即使是四大美女中的“微胖”女神代表——楊玉環,也不見得是個“重量級”人物。宋人的《楊太真外傳》記載,唐玄宗還曾經因為貴妃“微有肌”而調侃她,說漢代的趙飛燕“身輕欲不勝風”,戲稱貴妃是“任吹多少”,顯然,如果微胖的玉環都要“慘遭質問”了,說明唐代體型審美的“時代標準”恐怕並沒有想象中的那麼“肉感十足”。

《妖貓傳》中的楊玉環

同樣是玄宗,雖然他對玉環十足偏愛,但當他給太子選妃時,所提出來的“應徵”要求卻是“細長潔白”。另有一故事,說的寧王李憲強奪他賣餅的鄰居家的妻子,不過是因為她“纖白明媚”。看來,至少在膚色和體型方面,他們對於女性的形體的審美還是比較偏向傳統的女性形體審美標準的。

二、初盛唐時期“壯碩”與“纖細”的審美角逐

初唐時期,受到南朝漢族以纖細為美的這種較為貼近傳統的女性審美觀影響,南方和中原地區都倡導女子形體應纖瘦。但與此同時,這種傳統的女性形體審美觀在唐朝皇室及統治階級上層中卻有了新的變化。

首先,就統治階級內部而言,朱熹曾說到:“唐源流出於夷狄”,陳寅恪先生也認為唐王朝開創者的母族均是胡人,而非漢族。李唐皇室本身就是混有胡人鮮卑族血統的漢族人,且他們的生活習俗等各方面的胡化程度也頗為深厚。此外,他們所屬的關隴集團也是胡漢雜糅,這些具有鮮卑血統或其他胡人血統的漢人群體都較為提倡胡風的生活習俗。加之初唐時期,為了鞏固團結既得利益群體,李唐皇室確立了“關中本位”的立國方針,定都於胡風盛行的關中。因此胡風的生活習俗不僅在統治階級內部盛行,也悄然透過關隴集團的政治影響力逐漸滲透到民眾的生活中去。

唐代女性繪畫

鮮卑族等胡人大多屬於北方遊牧民族,他們在長期的遊牧生活中,自然而然的發展出了以壯碩為美的女性審美觀——形體壯碩的女子顯然更適合於馬背上的生活。需要注意的是,這裡的“以壯碩為美”和“以胖為美”可是兩碼事,試想,遊牧民族的女性若是大胖子的話,可不得把馬兒壓垮嘛!這種“以壯碩為美”的體型,指的是強健而有力的體格,而不是笨重虛弱的肥碩身軀。

自高宗時期開始,這一以壯碩為美的胡風審美就大力為統治階級倡導。不得不說,以平陽公主、武則天等女性為審美典範的唐朝統治階級的胡風審美觀對於唐朝民間的審美有著重要的影響。

《武媚娘傳奇》中的武則天

其次,政治局勢的穩定,使得唐美人們“胖”得心安理得,而開放寬容的社會環境,讓唐代女性們能夠走出閨門,有了廣泛的社交活動。初唐時期,政治局勢趨於穩定後,經濟在國家政治硬實力的支援下發展迅速,社會物質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人們也有了足夠的精力和經濟實力來豐富生活。在唐統治階級對胡風的極力提倡之下,貴族女性可參與的社交文體活動數不勝數。這些極消耗熱量,對體力要求高的活動,不僅能夠鍛鍊女性的身體素質,同時也促進了貴族女性以壯碩為美審美風俗的形成。說到這裡,你是否感到這情節似乎有些似曾相識?這和崇尚體育的古希臘時期的美女們可不是一個形體審美標準嗎?

唐代女子馬球陶俑(美國波士頓美術館藏)

到了盛唐時期,唐美人們更是把“富足”二字寫在了臉上,這一點在盛唐時期的壁畫中表現十分明顯。然而這主要是現存的唐代的藝術品所造成的“虛胖”錯覺。而之所以在繪畫上產生這種錯覺,有三方面的因素:一是受宗教文化的影響;二是出於“模特”們選角取向限定;三是服裝版型。

唐代是佛教盛行的時代,而唐代的佛教藝術作品中,為了塑造佛充滿福氣的形象,一般會選擇將佛刻畫得十分豐滿秀美。受這種畫風影響,女性形象的豐滿也不是不可理解的了。此外,唐代空前發展的道家房中術的觀念認為,體型豐滿的女性的生育能力較強,這種傳統的生殖文化觀對唐代藝術作品中女性形象也並非全無影響的。

唐代仕女圖(周昉)

唐代描繪江南地區女性的繪畫和陶俑,一般身段偏於纖細,但唐代留下來的大部分繪畫和陶俑作品則是以北方的中年貴族女性為模特。她們的體型偏壯碩,且大多是圓臉或方臉,從面相上就給人一種“微胖”的錯覺。張彥遠的《歷代名畫記》卷十中說唐代著名畫家周昉就是:“全法衣冠,不近閭里”,主要為北方的貴族女性繪畫。此外,唐代女裝是屬於高束腰,由此所繪的體型線條圓潤,基本上難以凸現女性的曲線美。

三、盛世落幕後“為伊消得人憔悴”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陳炎先生也在《中國審美文化史(唐宋卷)》中說道,審美文化,無論如何,都是要受到其所產生的社會生活的影響和制約。安史之亂後,大唐由盛轉衰,唐代的審美文化也隨之進入了新的歷史階段。

唐朝壁畫與《長安十二時辰》人物對比

安史之亂後,關隴集團勢力衰落,原先對胡風大為支援的他們,如今再也搖不動胡風審美的大旗。不僅如此,由北方胡人發動的安史之亂,導致大唐山河破碎,國將不國。這樣的轉變使得漢族文人對於社會生活中的胡風審美抱有批判,甚至是仇視的態度。唐皇室在這場歷時八年之久的平叛中,借用了大量的異族胡人軍隊的力量,但這些軍事力量並不完全受唐王朝控制,在平叛的過程中擾亂社會治安、燒殺劫掠,引得民怨沸騰。這一切都致使眾多文人更加堅信,安史之亂是唐皇室過於重用胡人、大行胡風所引起的。

安史之亂對北方社會經濟造成了極大的破壞,相對而言,南方在這場動亂中保留了相對的實力。自此,南方成為了唐朝最重要的財賦來源地。由於北方的人民的審美與胡風審美頗為相似,此時南方的審美則顯得更為正統。

唐代壁畫

與此同時,數量眾多的戰爭所產生的流民,以及避難的文人,來到了南方,促進了經濟中心的南移。這些北方逃難者拖家帶口地長途跋涉,動盪的逃難生涯中的女子生存環境更為不易,食不果腹猶如家常便飯。為了生存,勞動也是不可避免的。哪怕是原本壯碩的女子也在這種物質缺乏、心理壓抑的羈旅中迅速的消瘦下去了。當然,這種飽經風霜的瘦,也是積蓄著力量的,它不同於六朝和唐初的纖瘦羸弱,是勁痩輕巧。

原先的胡風審美已被否定、推翻,在南方漸成華夏正統的形勢下,中晚唐人們的審美逐漸向南方漢風迴歸。在逃至南方的文人的大力倡導下,以勁瘦為美的南方審美觀念,逐漸成為了時尚主流。

《太平公主秘史》劇照

文史君說:

經過初唐“胡”“漢”不同的兩種女性形體審美觀的角逐後,胡風審美——壯碩的女性形體審美觀在盛唐時期佔據上風。至安史之亂後,由於社會環境的變化,中晚唐女性形體審美觀逐漸迴歸漢風,並發展出了不同於六朝初唐的“勁瘦”女性形體審美觀。需要注意的是,唐代的女性形體審美不僅是有時代性烙印的,其在地方上的發展也不一定是“天下大同”的。但不管是壯碩還是勁瘦,基本上來說都是一種比較健康的審美,與今天某些病態的“骨感”審美,是不一樣的。

參考文獻:

1。陳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論稿》,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一版。

2。左洪濤:《論唐人前後期女性審美習俗演變》,《中南民族大學學報》2017年第4期。

(作者:浩然文史·一筆丹青)

本文所用圖片,除特別說明外都來自網際網路,如有侵權煩請聯絡作者刪除,謝謝!

我們會每天為大家奉上精彩的歷史文章,懇請各位讀者朋友關注我們的賬號!您的點贊、轉發、評論,這是對我們最好的支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