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東方大師系列--司馬遷

司馬遷幼年是在韓城龍門度過的。龍門在黃河邊上,這條中華民族的母親之河滋養了幼年的司馬遷。他常常幫助家裡耕種莊稼,放牧牛羊,從小就積累了一定的農牧知識,養成了勤勞艱苦的習慣。

司馬遷學習刻苦,一遍放羊一遍讀書。司馬遷把羊群趕到草地中央,等羊開始吃草後,他就從懷中掏出一本書來讀,那朗朗的讀書聲不時地在草地上縈繞回蕩。他的父親高興地點點頭,說:“孺子可教!孺子可教!”

在父親的嚴格要求下,司馬遷10歲就閱讀古代的史書。他一邊讀一邊做摘記不懂的地方就請教父親,有影響的史書都讀過了,中國三千年的古代歷史在頭腦中有了大致輪廓。在父親的薰陶下,他從小立志做一名歷史學家。

司馬遷十六七歲時到長安投靠父親,太史令是掌管長安圖書館的職位,司馬遷因此有機會閱讀大量皇家典藏,在長安的幾年裡陪父親整理典章、曆法、天文,又如飢似渴的閱覽百家之言。

司馬遷的父親指示他到全國各地遊歷,探訪古蹟遺址,收集奇聞軼事。從20歲起,司馬遷從長安出發,開始到全國各地遊歷。這為他日後編寫史書提供了充足的史料。

從南郡渡江之後,司馬遷來到了湖南長沙北面的汨羅江。汨羅江是我國偉大詩人屈原自沉的地方。司馬遷感到,屈原雖然早已葬身魚腹,可在人們的心中,他永遠活著!

司馬遷又拜大學者孔安國和董仲舒等人為師。他學習十分認真,遇到疑難問題,總要反覆思考,直到弄明白為止。司馬遷具備寫作的能力,又有寫作的素材,因此早早就開始寫作了。

司馬遷子承父業,父親司馬談在臨死之前將家族的使命和自己的遺願都託付給司馬遷,希望司馬遷能夠接著編寫自己的論著。

做太史令後,他常有機會隨從皇帝在全國巡遊, 又蒐集了大量的歷史資料,瞭解到統治集團的許多內幕。公元前104年的時候,司馬遷就正式動筆寫《太史公書》了。

但是不幸的是,在公元前98年的時候,李陵戰敗投降匈奴,漢武帝對此非常的生氣。司馬遷為李陵解釋求情,李陵投降匈奴的罪名被“坐實”之後,司馬遷也因此受到了牽連,受到了宮刑的處罰。

司馬遷被關入監獄,判處了重刑。在獄中,司馬遷仍堅持寫作《史記》。他把從傳說中的黃帝時代開始,一直到漢武帝太始二年為止的歷史,編寫成一百三十篇、五十二萬字的巨大著作《史記》。

司馬遷的一生可以說是歷經坎坷,但他從小堅持到死去的信念就是不輕易放棄,不論是在風吹雨打中周遊各地收集材料還是被處以宮刑忍辱負重完成鉅著《史記》,每一件事都體現了他的堅毅和勇敢。

《史記》既是一部偉大的歷史著作,又是一部傑出的文學著作。魯迅先生評價《史記》是“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公元前87年,司馬遷逝世。被後世尊稱為史遷、太史公、歷史之父。終年56歲。對於司馬遷的死因,因史料無明確記載,至今仍為未解之謎。

人們為了紀念他,就在他的故鄉——韓城市芝川鎮東南的高崗上,依據山嶺的天然地形,建成氣勢雄偉,風景秀麗的司馬遷祠和墓。

司馬遷在歷史上是一個家喻戶曉的人物,他創作的《史記》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篇章。對我國的歷史,自西漢止,做了公正的評判。司馬遷為中華民族形成自己的文化傳統作了巨大的貢獻。司馬遷不關心自己的貧富榮辱,一生不置私產,一心只為完成修史目標。司馬遷被後世尊稱為史聖,是當之無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