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洗碗”也能修行小事著手,“正念行事”創造“生命的奇蹟”!

在許多人的印象裡,總是以為只有皈依了佛門,到遠離紅塵的古寺、道觀出家靜坐,才算得上是真正的修行。

而《正念的奇蹟》這本書的作者一行禪師卻告訴我們——“洗碗也能修行”。

一行禪師的修行觀,不能不讓人感到獨特,而去反觀自我,靜心審視那些常常被我們忽略的生活小事。

常聽一些家庭主婦抱怨:“上班累,下了班還要做飯、洗碗、洗衣服、忙孩子,真是煩死了。”

這樣總把工作與家庭事務看成是一種累贅,成天頻於應付,搞得自己身心疲憊,情緒失衡,直至忍無可忍,任其發洩,愣是活成了人們眼中的“怨婦”,輕則影響人際關係,使家庭矛盾升級,重則影響自己和家人的身心健康。

心理學上,把這種狀態稱之為“內耗”,對於一個人來說,儼然是一種自制的“隱形殺手”。

那麼,如何改變呢?

一行禪師倡導的“正念修行”,就是一種由內而外的解決之道。

專注當下,生活處處可修行

所謂“正念”,百度裡的解釋是:“對當下的專注和思考”。

一行禪師的解釋是:當你明白“正念”就是“對當下的實相保有覺知”時,生活中的每一件事,就是你開始修行的每一個機會。

那麼,“保持正念”對我們的人生到底有什麼好處呢?

一行禪師這樣詮釋“正念的意義”——“專注於當下的生活和工作,在人生中始終保持警覺和清醒,時刻應對可能發生的任何變化,隨機應變,使自己立於不敗之地。”

很多人會覺得,洗碗是個不值得一提的小事,而一行禪師卻告誡人們:洗碗時,也能開啟正念修行。

那麼,洗碗時怎樣修行呢?

一行禪師說,在洗碗時,應該對“正在洗碗”這個事實保持全然的覺知。在洗碗的當下,要靜心地順應自己的呼吸,把心念與洗碗的每一個動作有機地契合起來。

這樣做,就算你面對一大堆雜亂、油膩不堪的碗筷,也不會被眼見的亂象攪動自己的心緒,而是能夠平心靜氣、耐心地、把每一件碗筷洗得乾乾淨淨,並把它們一個一個擦乾,再井井有條地歸位。

長此以往,實為不易,不能不說是一種修行。

如此心態推而廣之,身心健康怎能不迴歸呢?

最近,看到一個養生達人曬出的“一日一餐”養生法,覺得這也是對一行禪師“正念行事”的一種很好的踐行。

這位養生達人根據自己的身體情況,決定每天只吃一頓,其他時間主要保持飲水,如果遇到實在餓的時候,就吃一個雞蛋來充飢。

而面對每天僅此一頓的午餐,他總是儘可能地精心籌劃,做到葷素均衡,科學搭配,用心烹飪。

飯菜做好後,他便正襟危坐、平心靜氣地、細細品嚐這等待了24小時的美食。就這樣,堅持一段時間後,他的身心變得更加舒暢、健康起來。

同時,他還建議,被“三高”困擾的亞健康人群,不妨也來試試,為自己的身體做個徹底的減負。

如此“一日一餐”,比起隨隨便便應付的一日三餐,不能不說也是一種別樣的修行。

難怪一行禪師常常告誡前來找他學習修行的人——“修行最難的地方其實是在家裡,其次是在工作中,而後,才是寺廟。”

儒家經典《大學》裡有一句我們耳熟能詳的名句——“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由此可見,我國古代聖賢早已把“齊家”放在了“正心修身”的首位。一行禪師的修行觀與此有異曲同工之妙。

保持覺知,創造“生命的奇蹟”

一行禪師認為,“始終保持覺知”對於一個人的人生至關重要。

一次,他和友人吉姆外出旅行,他們一起分吃一個橘子。可能是因為渴了,吉姆剛把一瓣橘子放進嘴裡,又急忙把另一瓣橘子送入口中。

一行禪師當即阻止說:“你最好是把嘴裡的那瓣橘子慢慢吃完了,再吃下一瓣”。

同為修行之人的吉姆,頓感有理,便遵從地慢慢品嚐起橘子來了,急躁的心也隨之寧靜了下來。

後來,吉姆因反戰而入獄,一行禪師專門寫了一封信去提醒他,要像吃橘子一樣,靜心地體悟監獄裡的生活,把它當作是人生的一次修行。他鼓勵吉姆,要始終保持正念,只要“達到身心合一,一切苦難都會過去”,而且還能創造出生命的奇蹟。吉姆帶著一行禪師的囑託,在獄中,以修行之心面對一切,始終保持著心靈的自由,堅韌地度過了獄中的種種厄運,重獲新生。

其實,“洗碗”和“吃橘子”只是一行禪師為了幫助人們更好地理解“正念修行”,而舉出的兩個接地氣的例子。

這些事例從中告訴我們,只要在生活和工作中用心體悟,正念的力量無處不在,並能幫助我們度過一個個難關,直至創造出生命的奇蹟。

正如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所說的:“人生最終的價值,在於覺醒和思考的能力,而不只在於生存。”

聊到這裡,不禁令我想起了青年時代看過的一部電影,就是由姜文、劉曉慶主演的經典影片《芙蓉鎮》裡的一個片段。

姜文飾演的男主人公是一個被押送到芙蓉鎮勞動改造的“右派”,他每天的一項重要工作,就是要掃全鎮的街道。這可不是一件輕鬆的事。你猜得到,他是怎麼掃馬路的嗎?他啊,手握著一把用竹枝紮成的扁寬頭的大掃把,一邊掃地,一邊哼著華爾茲樂曲,踏著悠揚的舞步,舞一步、掃一把,瀟灑極了,絲毫看不出被嚴加監管所帶來的痛苦。

這種樂觀的生存智慧,使得他在窘境中,竟然收穫了女主人公熾熱、真摯的愛情。

這不正是“正念行事”帶來的奇蹟嗎?這也許就是幾十年過去了,我還能對此記憶猶新的緣故吧!

保持修行的心境

幸福必將欣然而至

一行禪師祖籍越南,主張“入世佛教”。20世紀60年代,他創立了“社會服務青年學校”,鼓勵年輕人“以慈悲之精神”投身社會運動。他不支援任何政黨,只與憎恨和無知作鬥爭。

被當局驅逐的他,去了法國,並在那裡建立了一個“梅村”,種植了大片梅樹林,用賣梅子的收入救助越南的飢餓兒童。

每年夏天,“梅村”都會開放,接待世界各地前來修習正念的遊客。

一行禪師總是提點人們,千萬不要依賴所謂的大師和神去修行,而是要努力養成,在平常的生活小事裡修行的習慣,從中獲得正念的力量。

在他的書中,還提到了在“品茶中修行”的益處。這使我聯想起了,多年前一次旅行中的趣事。

那年夏天,我和愛人到廈門旅遊。去南普陀寺那天,天特別熱,驕陽似火。

我們登上半山腰時,眼前出現了一個亭子,只見一個僧人正在亭子裡,靜坐賜茶。氣喘吁吁的我們被招呼坐下休息。因為太渴了,我竟把僧人遞過來的工夫茶,一杯接著一杯昂頭喝了下去。

坐在一旁的愛人連忙提醒我說:“這可不是咱們北方的大碗茶,閩南的功夫茶講得是‘慢慢品’,你這樣一杯接著一杯地喝,哪能喝出茶的味道。”這下才令我恍然大悟,惹得旁人也都笑了起來。

如今想來,在匆匆忙忙的人生旅途中,不知錯過了多少“品茶”帶來的好滋味啊!

聊到這兒,又令我想起了《人生禪修三境界》這本書中的一句話:“幸福從來沒有遠離我們,而是在每個人的心中,只要你去用心感悟,覺悟就在當下一念,你將會感到幸福滿滿,快樂滿滿。”

智者言:“人生就是一場心靈的修行。”

是的,只要我們處處留心,修行真是無處不在。

在當今瞬息萬變的世界,被時代裹挾負重前行的人們,很難靜下心來慢慢地去做一件事情,曾經那個“一生只夠愛一個人的時代”似乎一去不復返了,不禁讓人感到惋惜。

我想說,無論是洗碗、用餐、掃地,還是吃橘子、喝茶,抑或是面對艱難困苦,生活中各種各樣大大小小的事,如果我們都能按照一行禪師提點的方法,以修行的心境去面對,“生命的奇蹟”大有可能在不經意間,欣然而至。

如果你對這一話題有自己的思考,請在留言區寫下你的觀點,我們一起來做進一步的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