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辛棄疾的詞“元嘉草草”體現了他的大志,真實的元嘉北伐並不草草

一、元嘉“草草”是哪一次?

南宋詞人辛棄疾在鎮江做官時,曾登臨北固山,他望著險固山峰和滾滾而逝的長江,看著腳下這片曾經叫京口的英雄土地,寫下了那篇豪放的《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在“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豪情中,接著“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兩廂如此鮮明的比較,讓人不得不扼腕嘆息。

氣吞萬里如虎指的是北伐戰功赫赫的宋武帝劉裕。

劉裕在京口起兵討伐叛亂的桓玄,曾二次北伐,滅了後秦和前燕兩國,將東晉土地擴張到黃河以南,囊括山東半島和河北之地,恢復了自永嘉之亂雙雙失去的洛陽和長安,其氣吞萬里如虎的氣概逼退了10萬強大的北魏步騎。因此辛棄疾一想起劉裕,內心不由得產生了一種豪邁。

在辛棄疾意猶未盡之時,突然“元嘉草草”,倉皇北顧起來,這到底是怎麼回事?

元嘉是劉裕三兒子劉義隆的年號,所謂元嘉草草就是指劉義隆大敗而歸的北伐。

劉義隆任上,進行了三次北伐,辛棄疾的“元嘉草草”是指劉義隆的第二次即元嘉二十七年的北伐。

可是,辛棄疾從浪漫主義詞人的角度出發,要抒發他的北伐情感,因此,為了借古諷今他將劉義隆的北伐說成元嘉草草。其實劉義隆的北伐並非“草草”,而是天時地利與人和之下的北伐,他的失敗另有原因。

二、支援北伐的基礎:元嘉之治

雖然被辛棄疾以倉皇北顧相貶,其實宋文帝劉義隆是個好皇帝。

劉義隆是劉裕的第三子,他不是劉裕欽定的太子,只是他的兩個哥哥,身為太子的大哥劉義符和二哥劉義真都不是做皇帝的料,忠於劉宋的幾個顧命大臣廢了他的兩個哥哥讓他當了皇帝。

可是劉義隆和他的兩個哥哥不同,他是“博涉經史,善隸書”的人,這說明了他兩個方面的能力:博涉經史說明劉義隆不是書呆子,而是有經世濟民的學問;善隸書說明劉義隆已經融入了劉裕身前一直想融入的世家門閥體系,因為要進入世家門閥的圈子,首先就要有文化。

事實證明了劉義隆的謀略和魄力。

劉義隆殺了劉裕為他大哥欽定的顧命大臣,手法堪稱老道。面對似乎牢不可破的徐羨之、傅亮、謝晦和檀道濟的四個顧命大臣聯盟,劉義隆採用了兩個步驟,先分化瓦解,再各個擊破。

劉義隆獨掌大權之後,開始了他偉大的元嘉之治。

劉義隆元嘉之治在政治和經濟上使得劉宋的綜合實力迅速提高:

東晉以來,實行王導開創的“憒憒之政”,雖然在特定的時刻穩定了人心,可是日久之後,使得官場越來越腐敗,“居官無官官之事,處事無事事之心”。劉義隆親政後,派16名特使對各地進行巡查,“觀察吏政,訪求民隱”並鼓勵各級官吏上書言事。

劉義隆的舉措,使得劉宋官場煥然一新,清官迭出,被司馬光稱為“吏不苟免,民有所繫”。

又由於魏晉以來玄學興起,整個社會崇尚清談,虛無散漫,壓縮了儒家的空間,雖然產生了燦爛的文化,卻在政治上顯得頹廢而不思進取。劉義隆大力恢復儒學的地位,同時又不否定玄學,使得當時儒學、文學、史學和玄學並存。

而儒學地位的恢復,使得社會變得務實和進取。

東晉以來王導的倡導的“清靜為政,綏撫南北”,使得“民不治久矣”,而隨著劉義隆對儒學地位的恢復,整個社會開始講秩序,重視法制,改變了門閥制度下社會的不公平,使得社會進入了良性運轉。

同時,劉義隆還鼓勵大力發展農業,獎勵開墾,減租減息,限制豪強兼併土地。

在劉義隆的治理下,劉宋出現了自西晉太康之治140年後的元嘉之治。

對劉義隆的元嘉之治,沈約給了實事求是的評價:

至於元嘉末,三十有九載,兵車勿用,民不外勞,役寬務簡,氓庶繁息,至餘糧棲畝,戶不夜扃,蓋東西之極盛也。

元嘉之治的重點在於,“兵車勿用”,即劉義隆不是窮兵黷武的君主,而是專心於國內建設的君主。

三、所謂元嘉草草的北伐其實並非草草

劉義隆是個好皇帝,可是他卻生不逢時,因為他所處的時代還有一個強大的對手,北魏雄主拓跋燾。

自劉裕北伐後秦時,北魏就是一個勁敵。當劉裕滅了後秦想一心一意對付北魏時,留守建康的劉穆之死了,劉裕不得不中斷北伐。

歷史就是這樣的巧合,劉裕死後,雄才大略的拓跋燾成為北魏國主,在國家治理上,他採取了和劉義隆幾乎相同的措施“偃武修文,理廢職,舉逸民”。

可是,相比南朝,北魏在苦寒的北方,而且是以遊牧為本的民族,比農耕的南朝有著天然的侵略性。

在劉裕死後,拓跋燾的父親拓跋嗣就對劉宋開始了騷擾,佔領了黃河以南的虎牢地區,對劉宋已經有了軍事優勢。

當拓跋燾在北方縱橫馳騁取得成績後,他必然向南方的劉宋伸手,最初是受到崔浩的制約。崔浩死後,拓跋燾向南方用兵只是時間問題。

拓跋燾想對南方用兵,南方的劉義隆也想對北魏用兵,討還被佔領的虎牢地區。

早在元嘉七年,即公元430年,劉義隆就給拓跋燾寫信,要求拓跋燾歸還黃河以南的地區,拓跋燾自然不答應,於是劉義隆進行了對旨在對河南地區進行收復的第一次北伐,這次北伐先贏後輸。

而這一次劉宋和北魏的交戰,已經體現了北魏對劉宋具有明顯的軍事優勢,對此,劉義隆也看得很明白,他開始安心內部建設,於是他治下的國家慢慢走向“元嘉之治”。

可是,拓跋燾既然雄才大略,他就要統一天下,在和劉宋碰過一次並嚐到甜頭後,他對征服南朝越來越有信心,於是除了對已經獲得的河南加強治理,更在山東地區不斷製造邊境摩擦,只是有崔浩從中勸阻,拓跋燾才沒有大規模南下。

有這樣一個強鄰,劉義隆不可能熟視無睹,可是他並沒有立刻對拓跋燾發起反擊,而是一心一意搞建設,聚精會神謀發展。

一直到元嘉二十三年即公元446年,情況突然發生了變化。

盧水族蓋吳突然起兵叛魏,響應者達10餘萬,並主動上書劉義隆,要求歸附,劉義隆立刻表示支援。

而北魏境內,隨著蓋吳的起兵,響應者風起雲湧,雖然第二年蓋吳就被鎮壓,可是他引發的各地叛亂卻並沒有平息,使得拓跋燾的軍隊疲於奔命。

蓋吳的起兵,讓一直對北魏採取守勢的劉義隆突然看到了機會,從這一年開始,他開始進行北伐規劃。

公元446年,劉義隆讓自己的第三子劉駿任雍州刺史;公元449年即元嘉二十六年,劉義隆讓第六子劉誕“都督雍梁南北秦四州荊州之竟陵隨二郡諸軍事”,第四子王鑠為豫州刺史,並在襄陽設定大型兵站。

元嘉二十五年即公元448年,劉義隆開始為北伐打預防針,他下詔:

安不忘虞,經世之所同;治兵教戰,有國之恆典。……今宣武場始成,便可剋日大習眾軍。當因校獵,肄武講事。

此時正是元嘉盛世,劉義隆開始將人們的注意力轉向武事。就在這時,又發生了一件讓劉義隆無法容忍的事。

元嘉二十七年春,即公元450年,拓跋燾侵略淮北,大肆搶掠,這讓經歷元嘉之治後富起來劉宋上下義憤填膺。劉義隆終於忍無可忍,決定向拓跋燾開戰。

四、北伐失敗的最根本原因

劉義隆向拓跋燾的北伐,出動了數路大軍,其中不乏名將,可是劉義隆卻用錯了一個人,此人就是寧朔將軍王玄謨。

王玄謨“苛克少恩”,並不適合帶兵,可是此人又是一個馬謖式的人物,經常向劉義隆談“北侵之策”,王玄謨的好口才聽得劉義隆熱血沸騰,“有封狼居意”。

劉義隆的缺陷在於他從未經歷過戰爭,於是在選將的問題上,他選擇了口才好的王玄謨,交給王玄謨“戈船一萬”,而且盡是精銳。

可是打仗不是耍嘴皮子,王玄謨軍圍攻小小的滑臺居然十幾天都拿不下,結果拓跋燾親率主力來到,對王玄謨部進行反包圍。

王玄謨的軍隊戰鬥力並不次於拓跋燾,而且裝備更加精良,可是王玄謨對下屬不知撫卹,而且聽不進意見,還對下屬任意殺戮,於是“將士多離怨”,他手下的這支精銳,還沒有和拓跋燾交戰就一鬨而散。

王玄謨的軍隊一敗,立刻衝擊到劉宋的其他各軍,使得各軍相繼敗退。拓跋燾軍長驅直入,一直殺到建康城下的瓜步。

劉義隆望著兵臨城下的拓跋燾大軍無計可施,只能透過“獻百牢……請進女於皇孫以求和好”的方式向拓跋燾祈求退兵,拓跋燾認為“師婚非禮,許和而不許婚”方才退兵。

可是,拓跋燾軍的深入,給劉義隆近三十年的元嘉之治帶來極大破壞。

拓跋燾退兵後,俘虜了一萬餘戶人家北歸,對“徐、豫、青、冀、二兗六州殺略不可勝算,所過州郡,赤地無餘。”不僅是這幾個地區,還對淮北地區進行大肆殺戮和破壞。

拓跋燾的擄掠,使得劉宋耗費損失巨大,終止了蒸蒸日上的元嘉之治。

造成拓跋燾深入宋境的根源,在於王玄謨的馬謖之才,直接原因在劉義隆的選將。

因此,辛棄疾的所謂元嘉草草只是抒發詞人的憤懣情感而已,實際的元嘉北伐並不草草,而是天時地利人和,只是被庸將斷送。

劉義隆北伐失敗的原因,能找到一萬種,可是根本原因不在於北伐是否草草,而在於劉義隆的用人,而他的用人又和他本人不識軍旅以及用人太疑有關,最典型就是殺了名將檀道濟這樣的鋼鐵長城,而用了庸才王玄謨這樣的紙糊長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