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如何從民本思想變成了勵志雞湯文?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很熟悉的一句話。如果我說,這是古代最精煉的“雞湯文”,是用來讓年輕人勵志、奮進的,你信嗎?不信?那咱們就掰扯掰扯。

01何為“三不孝”?

不孝有三,指的是三種不孝行為:

第一是不能“事親”,不孝敬父母;第二是不能“事君”,不能盡忠;第三是不能“立身”,沒有成家立業。

正經點兒看,古人也是草率了。話說這“三不孝”,真正和“孝順”有關的,就是第一條啊,其他兩條,和“孝”的本義,都保持了尷尬的距離。

尤其是第二點,事君,講的是忠義;自古忠孝不能兩全,忠君報國就難以床前盡孝,兩者明顯是矛盾的。

但古人就是這麼橫,我就這麼說了,你能咋地?

古代講究“事君如事父”,皇帝不僅是你爹,還是全天下人的大爹,就是親爹見了皇帝,也得跪。

漢高祖劉邦剛當上皇帝那會兒,他爹還活著,見了面,還是爺倆好,喝多了就變哥倆好;後來,劉老爹的管家不幹了,悄悄對他說:“您兒子雖然是您兒子,可他如今是皇帝,全天下人的大爹!您見了兒子,也得跟全天下的人一樣,得下跪啊!”

劉老爹一聽,有理。兒子再來看自己的時候,下跪迎接。劉邦嚇了一跳,連忙攙扶老爹,問:“這是咋了,喝多了?咋還給你兒子跪上了呢?”

劉老爹把道理一講,劉邦也蒙圈了,的確是這麼個理兒。那咋辦?

大臣獻計:“你把你爹封為太上皇,反正他就一農民,也威脅不著你、篡不了你的權,這樣見了面,他就不用了下跪了,爺倆可以繼續平起平坐、推杯換盞、喝到哥倆好!”就這麼辦了!

所以,在古代,皇帝就是爹,比爹還爹,為了這個全天下的大爹,你得敢於捨棄生你養你的小爹,這就叫“忠孝不能兩全”。總之是一個爹大與爹小的辯證法、邏輯、概念、哲學、科學原理、二次元、四維空間問題。

02“無後為大”還是皇帝大?

本來這事兒整得挺好的,你好我好大爹好,小爹雖然不怎麼好,也不敢拿皇帝怎麼地。

孟子閒著沒事,到處講學賺講課費,一不留神,把這事兒說偏了。

一天,給同學們將舜的故事。舜那個時代,還沒有大爹(皇帝),雖然有名義上的天子堯,可整天飲毛茹血的,連根好咬的火腿腸都沒有,這天子也沒人願意幹。所以流行禪讓……不是大家風格高,是真不想幹。

別的地方、別的人物,講孝順好講,因為實在沒啥好講的,對父母好就是孝唄!

偏偏這個舜,特別難講。為啥?他爹媽都壞,媽是後媽,不消說;爹是瞎子,也不咋地,兩口子老想整死舜。

舜雖然憨厚老實,心裡也煩,惹不起我還躲得起嘛。躲開之後,問題來了:自己得成家啊,成家就得娶老婆,娶老婆就得跟爹媽彙報。

這對奇葩爹媽,你若給他們彙報了,他們肯定不同意,老婆就甭娶了;娶了再彙報,就顯得不孝。

一咬牙一跺腳,到底是內心的自由還是身體的渴望……總之,舜決定,先娶了老婆再說。

反正他後來也當了天子,天子做啥都對。至於為什麼對,留給孟子同學吧。

孟子想了想,這謊……啊不,這事兒咋圓呢?一拍大腿,有了:

“同學們,你聽我說~自古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在這三件事情中(事親,事君,立身),沒有後代(立身)是最大的問題!”

“舜面前擺著兩個選項:事親或是立身。事親,就要把結婚的事彙報給父母,彙報了就沒法結婚,就會無後。立身為重,無後為大,所以可以把親情放一放,選擇不彙報!”

孟子講完,擦擦唾沫:“下課!”

沒成想,他給後人留下了一個更嚴重的問題、一個更難圓的謊。

如果“無後為大”,那“事君”呢?你小子想造反呀,“無後”的事情竟然比孝敬皇帝還大?盡忠報國死了的將士,有多少是“無後”的?難道他們盡忠盡錯了?

翻翻舊賬,你會發現,“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這句話,也是孟子說的。弄不好,他不是為了替舜圓謊,他真這麼想。

在老孟眼中,國君、皇帝算什麼東西?百姓最重要!“無後為大”這句話,孟子說的時候風輕雲淡,仔細分析卻石破天驚。

戰國時代,思想開放,百家爭鳴,孟子怎麼說都成。

後來儒家思想成為正統,孟子成了“亞聖”,如果還強調“無後”比“事君”大,就麻煩了。唉,這謊得圓啊。

既不能否定孟子的話,又得讓皇帝爹們滿意——我太難了。

03“不孝有三”是怎樣變成雞湯文的?

這難不倒智慧的古人們。一千個人眼裡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孟子愛咋說咋說,經不住咱們揉捏。

東漢末年,有個小夥兒(疑似),名叫趙岐,他發現老孟這幾句話不太對勁兒。老孟把百姓抬得這麼高,皇帝老爹咋辦?不行,得闡釋闡釋,讓皇帝老爹滿意。

他寫了本《孟子章句》,重新闡釋了“不孝有三”的含義,不僅把孟子的話圓上了,還讓皇帝老爹十分熨帖。“三不孝”從此成了最古老的“勵志雞湯文”。

小趙同學是這麼解釋的:

一不孝(事親):見了父母有過錯,卻不知道勸說,陷他們於不義;

二不孝(事君):家裡窮得叮噹響,卻不知道掙錢、當官,連父母也養活不了;

三不孝(立身):不娶老婆,沒有後代。

完美!說實話,看到這解釋,我是服氣的。八面玲瓏,左右逢源,皇帝滿意,老百姓也滿意,孟子無話可說……

但這的確有點背離孟子的本意。

孟子講“無後為大”,是民本思想的體現,老百姓最重要,養育後代,老百姓才能繁衍;其次,是孝敬父母;再次,才是皇帝,才是事業,才是盡忠。

小趙同學不敢和天下百姓對著幹,必須贊同“無後為大”;但在“事親”和“事君”上,有了更強的“忠君”色彩。

為了體現“皇帝大爹”的重要性強過“親生小爹”,他乾脆把“一不孝(事親)”解釋為“不能指出父母的過失”,先入為主地假定“父母存在過失”,背離了孝的本意。

之所以如此,無非是為“二不孝(事君)”做鋪墊:

做孩子的,要先幹事業,先掙錢,先當官,沒有錢、沒有事業,怎麼贍養老人?

從字面上理解,趙岐的說法很有道理,甚至很勵志。只是他的出發點,在於忠君,在於“事君如父”,並不是出於“鼓勵個人發展、離家創業”的目的。

就算目的是為了忠君,這篇雞湯文,也值得一飲而盡。

做人要孝,理所當然,但如果不敢指出父母的錯誤甚至縱容,就成了不孝;如果為盡孝毀了自己的前途和事業,導致連盡孝的能力都沒了,就成了愚孝。

嗯,還是很有哲理的……哲理的山路十八彎,哲理的水路九連環,哲理的山歌排對排,哲理的山歌串對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