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鞭打快牛"很無奈,看清得失終成事

一年365天,一天24個小時,每個人的時間都是一樣的,但是每個人的成長和成就卻是不一樣的。

人生在世,輸贏無非胸懷和格局。大胸懷包容四海,大格局以小見大,世事糊塗,有時候很無奈,但釐清之際,便是成事之時。

01

鞭打快牛,真的讓人很無奈

“鞭打快牛”,這個詞最近非常火,主要是形容“能力越強、幹得越多、失誤難免、遭受批評、多勞不多得”的一種現象。

“快牛”與“慢牛”是一對鮮明的對比,“快牛”因為比較“快”,有一定能力素質能幹成事,被安排的工作就較多,乾的也就越多,因為工作體量大,機率學告訴我們難免有失誤,領導看到了失誤,批評的也就越多。

“慢牛”因為能力素質較差,領導覺得把工作安排給他們不放心,也就很少安排工作,因為啥都不幹,反而很少出錯,領導也就很少批評,日子過得逍遙自在,與“快牛”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的工作狀態,形成了很大的反差。

按理說,“快牛”猛起幹,“慢牛”啥都不幹,遇有好事情的時候,肯定首先考慮的能幹的“快牛”,但是現實卻是更多的“慢牛”被提拔,職務得到了晉升。“快牛”雖乾的很多,得到的卻與其付出不相平衡,尤其是對比“慢牛”。

所以,很多“快牛”對此非常詬病,大肆吐槽,不患寡而患不均,但也感覺無力改變,只能搖頭嘆氣。

02

鞭打快牛,領導都在想什麼

為什麼會出現“鞭打快牛”的現象?雖說有悖常理,但有句話說得好,存在即合理,這種現象肯定是符合某一部分人的利益,所以才會存在。符合誰的利益,肯定是符合領導的利益。

體制內的工作,有個很鮮明的特點,就是待遇水平,尤其是工資收入,是按照級別和資歷來核定,於是就出現了一種現象,同一個級別的崗位,不同的人雖然能力參差不齊,幹得好壞也不一樣,最終的收入卻是一樣的。

與市場經濟的按勞分配不一樣,不是幹得多、幹得好就收穫多、得到多,而是好壞都一樣,多少都一樣。我們經常講,能者多勞,但關鍵是能者多勞,多勞卻並沒有多得。所以,多勞而沒有多得的人非常詬病,憑什麼要多勞?

領導為什麼會“鞭打快牛”?因為“快牛”能幹事,“慢牛”幹不成事,所以,為了工作能夠得到儘快的推進和落實,領導也更願意將工作安排給“快牛”,“快牛”有能力把事情幹好,領導可以少操心,甚至不操心。

領導的角度,想的更多的是把工作推進完成,至於誰來幹、誰幹得多、誰幹得少,卻是次要的問題。

03

鞭打快牛,理性看待得與失

面對“鞭打快牛”“多勞並一定多得”的現象,很多人只是停留下吐槽、詬病的層面,沒有深入去想,如何破解這種“困局”,以下個人觀點,希望能夠拋磚引玉。

大清晚年的時候,政府腐敗,外敵入侵,整個國家岌岌可危、搖搖欲墜,這種環境應該說很是糟糕了吧,尤其是對於想匡扶大清、抵禦外敵、強國富民的政府的官員來說,根本無從下手,看不到一點希望。

但就是在這種環境下,鍛造了近代以來最能“成事”的名將曾國藩,雖然腦袋不夠聰慧,但他依舊堅持學習、成事,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做出最為積極的影響,並透過個人努力,抵禦太平天國,成功為大清王朝續命50載。

我始終相信人生遇到的一切都自有命數,都為鍛造更為強大的能力,人一定不能閒著,因為沒有工作實踐,就喪失了成長的機會,“慢牛”看似自在,損失的卻是讓自己成長的機會,在不久的未來,生活一定會還給他。

領導可能不公,社會可能關係複雜,但唯有實力才能讓職場人立足,比起多勞不一定多得,停止成長是最為要命的,而且總有好領導吧,機遇有時候就在於多堅持一會兒、多成長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