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俗語“肥水不流外人田”,後半句同樣經典,古人經驗道盡現實

傳統文化源遠流長,經過華夏數千年的歷史薰陶已經成為民間百姓生活中博大精深的智慧體現,而俗語作為民間文化最為人津津樂道的一支,更是人們代代總結口口相傳的智慧結晶。不僅體現了民間生活的千姿百態,也體現了古人樸實的處世經驗,加上其獨特的通俗特點,與順口溜如出一轍卻又飽含深意讓人聽之難忘,也因此在民間流傳經久不衰。這些俗語看似漫不經心,實則包含了民間百姓對生活的高度總結,即便是在生活日益富足的今天依舊有值得借鑑的地方。比如這句“肥水不流外人田 ”便是家喻戶曉,但其後半句同樣經典卻時常被人忽略,兩句俗語都體現了古人重要的處事原則。

題中俗語充分體現了民間文化既通俗又樸實的特徵,將百姓耕種的經驗與生活中為人處事相結合,看似說農田灌溉卻又發人深省。所謂“肥水不流外人田”直譯便是有肥料和水一定要首先想到自家田地,而不能拱手讓與他人。之所以能在民間廣為流傳,是因為古人務農為生,農作物的生長是家庭生存的根本,而肥和水又是農作物收成的根本。民間常說“莊稼一枝花,全靠肥當家”,古代沒有工廠生產化肥,肥料大多為人畜糞便又因稀少顯得彌足珍貴。古人還時常為此挑著籮筐沿途拾取牛馬的糞便以供莊稼所用,可見肥水在古代百姓的心中的價值非同一般。既然對莊稼有舉足輕重的作用,自然要首先滿足自己田地的灌溉,輕易讓人必然連累莊稼苦了家人。

肥水雖為糞便但在百姓心中卻價值非凡,古人以此比喻眼前的好處不能隨意讓給外人,看似自私實則道出了古代農村資源短缺的殘酷現實。雖然如今倡導資源共享,但真正關係到切身利益的時候,此等倡議自然形同虛設,這便是自然界的生存法則。所以即便是科技文明均已開化的今天,這句俗語依舊無可厚非。它不僅反映了千百年來不變的人性,也深刻地揭示了社會資源分配不均普遍現狀。

這句俗語的下半句同樣經典說的是“近水樓臺先得月”,雖然沒有先後之別讓人聽來相對舒坦,但其所強調的依舊是關於人性與公平之間普遍存在的矛盾關係。直譯便是靠近水邊的樓臺會首先看到月光,古人透過此景此情聯想到透過靠近一些人或事物便能搶先取得利益與便利的社會現狀。這樣的情形古今皆然也是無可厚非的,無論為官還是經商,大樹底下好乘涼的原則是不變的。但在古代,如此現象卻是苦了百姓,他們一生務農唯有子孫寒窗苦讀方有一絲近水的機會。

總得來說,兩句俗語雖產於古代傳於民間又各有所指,但時代飛速發展而人性依舊的情形也是不爭的事實。所以兩句俗語在今天依舊是社會現狀的真實寫照,何時才能肥水共享,何時方能人人得月依舊值得我們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