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古人是怎樣評判書法的?有哪些標準?米芾是這麼做的

書法是一代代傳承而來的,但也在書法發展的過程中,也逐漸建立了它的一系列評判標準,只要有了這些標準,才能為人們欣賞和學習書法建立起了好的秩序。古人對書法的評判標準有哪些?今天我們以北宋書法家米芾為例,說明書法評判標準,而這個標準則是以書法的筆法為核心的,直到今天,它仍對於我們學習和欣賞書法有著一定的指導意義。

米芾曾在《海岳名言》中說過這樣一段話:“世人寫大字時用力捉筆,字愈無筋骨神氣,作圓筆頭如蒸餅,大可鄙笑。要須如小字,鋒勢備全,都無刻意做作乃佳。”說是當時人們在寫大字作品時,因為執筆時用力太大,這樣的效果就是寫出來的字沒有筋骨,沒有神氣,這是人們對寫字效果的一種錯誤看法,認為用力大了,字就會有力量。

而米芾則認為,越是用力執筆,越是沒有筋骨神氣。他在這裡提出了“鋒勢備全”的概念,他認為,只有鋒勢備全,才能寫出字的精神,而這種精神的主旨就是自然、率真,當然,自然率真一直是米芾書法的核心問題。在米芾以前,人們沒有提出過“鋒勢備全”的概念,這是米芾的創造性看法。說到鋒勢,我們也就自然想到了“筆勢”,筆勢是指筆畫的趨勢走向以及它產生出來的質感,而“鋒勢”是在筆勢的基礎上向前延伸了一步,可以說是精確到了筆毫這一層面上。

我們知道,毛筆的筆頭蘸上墨即可寫字,人們普遍都會關注筆頭在力量、角度、墨色的支撐下,寫出來的點畫感受,很少有人去注意筆毫這個層面上的作用力,而米芾就把筆鋒這一細緻性問題作為思考和實踐物件,使得筆法的表現力推進至更加微妙的地步,可以感受到筆畫所呈現的形態、趨向以及趣味。人們常說“唐尚法、宋尚意”,由於鋒勢的產生,使人們認識書法中的趣味則走向了深入,也由此推動了人們對書法意趣的關注和發展。

米芾是一個極度熱愛書法的人,據說他曾收集、購買了一些王羲之書法的真跡,而且他並不把這些真跡拿出來示人,而是偷偷地自己瀏覽學習,甚至藏起來,在沒人的時候拿出來欣賞。但米芾畢竟不是一般人,他拿到王羲之書法的真跡後,並不是為了炫耀,不是為了收藏,而是拿來仔細觀察王羲之書法的筆勢與鋒勢問題,如他說“(王羲之書法)鋒勢鬱勃,揮霍濃淡,如雲煙變怪多型。”可見他對鋒勢的看法是來自於對王羲之書法的學習之後。

米芾在書法上是很有建樹的,不僅有理論建樹,而且還獨創一體,米芾書法的主要風格就是追求自然率真,達到“意足”的境界之上。那麼,米芾是從哪些方面來實現他自己的想法的?主要是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對執筆的要求。他在《自敘帖》說“學書貴弄翰,謂把筆輕,自然手心虛,振迅天真,出於意外”。這句話當中談到了寫字時執筆不能太緊、用力太大的問題,而且還由此說明只有這樣,才能寫出“振迅”、“天真”、“意外”的藝術效果,相反,如果是執筆太緊,用力太大,就不會產出上述書法效果。

二是對用筆故意藏鋒的做法不以為然。他認為藏鋒就如蒸餅一樣,“筆筆如蒸餅”,“醜怪難狀”是極不可取的,當然,米芾也不認為筆筆都要出鋒才是最好的,這樣做也不可取,我們從米芾對古人書法的觀點中可以感受到,他所倡導的用筆之法,其根本目的是要達到自然的效果,全部是藏鋒不可,筆筆露鋒也不可,一切都要圍繞著“自然”而然。

三是在字形結構上的要求要做到差異化。米芾曾經用了一個字舉例說明寫字時不能雷同。他說“‘三’字三畫異,故作異。重輕不同,出於天真,自然異。意思是說,這個“三”字,本來是有三個不同的筆畫,所以在書寫時就要寫成不同的三個姿態,包括用筆的輕重等,把三個橫畫按照它們各自的特點寫出來,才有達到自然之感。

四是章法要合理,不能故意安排,要本著所寫內容中的字的大小、筆畫多少自然安排,這才是最為精妙的做法。他用了“太一之殿”來舉例,“‘太一之殿’作四窠分,豈可將‘一’字肥滿一窠,以對‘殿’字乎!蓋自有相稱,大小不展促也。”每個字的筆畫多少“自有相稱”,不要做到整齊劃一,這樣就失去了自然天真的藝術性感受了。如果把四個字等分下來,最後一個字在窠中必定是一個黑塊了,何來自然?

對於米芾學習書法的思想和方法是否有借鑑意義?歡迎關注,並在評論下方發表留言。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