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蒲松齡的後人住這裡,為推廣《聊齋俚曲》費盡心力,但卻後繼乏人

我們都知道,《聊齋》是古代著名文學作品,作者叫做蒲松齡,但是很少有人知道蒲松齡還有另外一部作品,即《聊齋俚曲》,直到現在他的後人都在大力推廣。然而,知道《聊齋俚曲》,懂得《聊齋俚曲》,傳承《聊齋俚曲》的人都太少了,也讓蒲松齡的後人十分憂愁。究竟《聊齋俚曲》是什麼呢?如果您也感興趣,下面就讓小編來給您從頭揭秘吧。

(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路,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絡本號作者刪除。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

蒲松齡是清朝康熙年間的人,祖籍在濟南府淄川(今山東淄博)。史料記載,蒲氏是淄川大姓,但是到蒲松齡父親一輩就家道中落了,因此也對蒲松齡造成了不小的影響,以至於他六次參加科舉考試都未中,於是就果斷的放棄了科舉和仕途之路。在此期間,蒲松齡也備受打擊,同時他也看到人性的醜惡,以及社會的黑暗和不公,便決定透過文學作品抒發自己的內心感受。

據說,蒲松齡在家鄉擺攤賣茶,聽南來北往的人講述各種故事,然後他再經過藝術加工,最後集合成冊就得到了流傳至今的《聊齋志異》。看過《聊齋志異》的人都知道,書中描述的都是一些牛鬼蛇神的鬼狐故事,這些形象都生動鮮明,雖然看起來不著邊際,但實際上卻極具社會諷刺意味,因此此書一出備受追捧,同時也成就了蒲松齡。

值得一提的是,蒲松齡的文學成就不僅僅是一部《聊齋》,他在戲劇,詩文和音樂方面都有出色的成就,為我們創造了寶貴的文學藝術和精神財富。康熙五十四年(公元1715年),蒲松齡因病去世,時年76歲。史料記載,蒲松齡有四子一女,分別是蒲箬,蒲篪,蒲笏,蒲筠,蒲瑩。在上文中提到,蒲松齡多次參加科舉不中,而他的四個兒子也都和他一樣,除了蒲篪沒有功名之外,其他三個兒子也都只考到秀才,可見他們家族確實沒有考中進士的“基因”。

後來,蒲箬生有一子,叫做蒲立德,長大後雖然秀才考了第一,但始終都沒有再進一步,到老也都還是秀才。不過,蒲立德對祖父蒲松齡十分敬仰,因此他終其一生都在整理和傳播祖父蒲松齡創造的作品,我們如今還能看到《聊齋》也多虧了蒲立德。蒲松齡的後人都沒有遭受過劫難,因此後代子孫都人丁興旺,現如今也多聚居在山東淄博洪山鎮一帶,並且蒲松齡故居也被後人完好儲存至今。

蒲松齡故居位於洪山鎮蒲家莊老村,整體佔地面積約5000多平方米,從外面看也就是一座普通的農居。最早在1958年,當地有關部門就對蒲松齡故居進行了保護,雖然後來在運動中遭到破壞,但是很快又都修繕完好。1980年,在蒲松齡故居的基礎上,又擴建了蒲松齡紀念館,還復原了聊齋園,收藏各類文物1萬多件。另外,讓很多外地人感到好奇的是,故居內還收藏了大量《聊齋俚曲》的樂譜,因為人們都知道《聊齋志異》,所以對《聊齋俚曲》都疑惑不解。

專家們表示,《聊齋俚曲》是蒲松齡創作的音樂文學,如今還是山東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聊齋俚曲》作為一種傳統音樂,它最大的特點就是通俗易懂,因為其歌詞的內容都是當地的民族方言,雖然聽起來感覺很俗氣,但俗氣又何嘗不是一種親民的地氣呢?《聊齋俚曲》流傳下來的有很多,比如《姊妹易嫁》《《耍孩兒》,《玉娥郎》,《粉紅蓮》和《疊斷橋》等等,既有愛情故事,也有傳奇軼聞,還有牛鬼蛇神,展現出了人們對人性的理解,以及對美好生活的嚮往。現如今,蒲松齡的後人們都在大力推廣《聊齋俚曲》,他們還成了劇團,受邀到各地演出也廣受好評。比如,蒲松齡的第十一代子孫蒲章俊,他成為俚曲的非遺傳承人,希望能讓全國更多的人都能知道《聊齋俚曲》。

然而,在如今網際網路的時代中,各種各樣的新事物層出不窮,因此很多年輕人對《聊齋俚曲》都提不起興趣,也就讓傳承成為了一個很大的問題。蒲章俊也曾在媒體採訪時表示,後繼乏人是他最頭疼的事情,因此他也呼籲希望能有更多年輕人去發現俚曲之美。

參考資料:

《華夏五千年名人勝蹟。清朝前期卷》作者:王行國,夏培卓,出版社:中國畫報出版社

文瀾海潤工作室主編文秀才,本文撰寫:特約歷史撰稿人:劉立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