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朱元璋侄子的兒子李景隆,開啟南京城門迎接朱棣,下場如何

如果說明初最為人津津樂道的故事,莫過於燕王朱棣造反的靖難之役。在這場故事裡朱棣幾乎是以一邊倒的戰略優勢從北平推到了南京,朱允炆面對自己叔叔的大軍,作為一朝皇帝似乎毫無辦法。

明朝初期,明軍的戰鬥力是非常強悍的,按道理來說靖難之役應該非常慘烈,只要對方不是一個草包將軍。但偏偏似乎朱棣在這場內戰中打得順風順水,好幾次差點因為衝鋒太猛險些被抓。那麼代表朱允炆一方出戰的將軍是誰呢?這就是我們的主角:李景隆。

一、家世顯赫

李景隆的出身可不一般,他的父親叫做李文忠,曾為朱元璋立下汗馬功勞。當年跟著明朝創立者朱元璋東征西討的將軍們可謂是名將濟濟,其中李文忠絕對算得上一位將星。李文忠從19歲開始跟著自己的舅舅朱元璋東征西討,從江南打到北元,李文忠立下了汗馬功勞,死後也被抬入了功臣廟。

巧的是,李景隆也是19歲那年繼承了父親的爵位,在當時可以說是一時間風頭無兩。朱元璋當時很寵愛李景隆,覺得他一舉一動之間有他爹的那股子英豪之氣。

當建文帝朱允炆登基之後,面對滿朝文武幾乎都是老臣的局面中,對於李景隆這麼一個跟他平輩,年齡又很近的武官非常親近。兩個人雖為君臣卻幾乎無話不談,就連抓捕周王朱棣的活兒,也是李景隆來秘密完成的,兩個人好的就差穿一條褲子了。

但壞就壞在這裡,李景隆雖然人在朝堂上一直被人恭維。但是作為一個“知兵”的將軍,他在領兵對抗朱棣之前,僅僅在明朝北伐之時,做過隨軍將軍,用現在的話說,就是走個過場。甚至在走過場的隊伍裡,也是吊車尾的那種。

剩下的軍事水平幾乎都是在軍營裡透過練兵習得的,這點履歷想要對戰戎馬一生的燕王朱棣,真有點不夠瞧的。不過就算是這樣,還有人捧,而且真的把他捧到了大將軍的地位。

二、連敗之後開門迎燕王

捧他的這個人叫黃子澄,在朱允炆一朝算是權傾一時的權臣,但總體上也是一個讀書人而已。當時他主導了朱允炆一朝的削藩行動,比如抓捕周王朱棣的餿主意就是他提議,朱允炆點頭,李景隆操辦的。

當靖難之役發動之後,黃子澄立即跳出來,堅持讓名門之後的李景隆領兵對抗朱棣。武將們一聽到這種說法都懵了,但朱棣的軍隊確實夠猛,誰也不敢領兵對抗這位四王爺,於是就半推半就地給李景隆推了上去。

一個只做過隨軍的將軍哪裡會什麼領兵,論兵法在朱棣面前提鞋都不配。每次李景隆都是浩浩蕩蕩的幾十萬大軍出城,然後被打得灰頭土臉地回來。

四戰四敗之後,李景隆算是徹底慫了,黃子澄本來想來個“揮淚斬馬謖”,誰知道朱允炆還不想讓自己的鐵哥們就這麼一命歸西。於是拒絕了這份提議,可惜說什麼都晚了,此時的朱棣已經渡過長江,隨時準備奪取南京。

其實朱允炆此時並非是徹底完蛋了,他還有廣袤的江南可以退守,真要是與朱棣相互割據,到底誰才能問鼎天下還真不一定。但建文帝朱允炆並不想跟自己的叔叔撕破臉,居然派出了李景隆領一夥文臣前去和談。

在這種時刻還能信任李景隆,朱允炆這波真的是輸的一點都不虧。李景隆直接同朱棣在金川門的屯兵匯合,幫助朱棣開啟南京城大門,結束了朱允炆的統治生涯。

三、先捧後殺

李景隆這麼一個投降派,雖然為人所不齒,卻因為他關鍵時刻的倒戈,得到了朱棣一朝初期的照顧。朱棣似乎也很欣賞這麼一個酒囊飯袋,“光祿大夫”、“左柱國”等一系列高官厚祿都扔給了這麼一個投降者,讓李景隆的人生達到了高光時刻。

當時朱棣一朝的派系很簡單,朝中核心成員幾乎都是陪著朱棣發起靖難之役後一路打過來的,只有李景隆一個人曾經是朱允炆的臣子,更何況還是一個手下敗將。

頭頂上騎著一個手下敗將,這些老臣們必然非常不爽,連連上書說李景隆“品行不端”、“意圖謀反”等有的沒的。朱棣一開始也是連推帶擋,最終還是接受了諸大臣的提議,讓李景隆辭去官職給自己親奶奶曹國公主守孝去。

但就算是如此,李景隆依然不得安寧,大臣們依舊聯名上書。最終鬧得讓朱棣奪走了李景隆的爵位,軟禁了李景隆全家,沒收了李家全部財產,方才結束。

四、間諜?被迫?

關於李景隆這個人,野史上有很多反邏輯的說法。比如有些自媒體說李景隆是朱棣埋在朱允炆身邊的間諜,他所做的這一些都是為了幫助朱棣來獲得皇位的。

這句話的後半段還是有點意思的,畢竟李景隆表面上是在幫助朱允炆做事,但他每次失敗都幫助了朱棣奪得王位,但從任何史書中都可以看出李景隆與朱棣見面的機會很少。而且李景隆作為一個紈絝子弟也不會被朱棣看重。他只是一個能夠把一切事情搞砸的笨蛋,說他是間諜實在是太抬舉他了。

這些自媒體還有一種說法,說朱棣其實並不想打壓李景隆,只不過是老臣們看他不滿,幾經上書之後,朱棣為了平息眾怒才被迫做出的妥協。這話也靠不住,要知道朱棣可不是仁君,不說他是一個暴君就已經很客氣了。朱棣在位期間,做足了十全武功,每一項都是勞民傷財的大事,如果他沒有彈壓群臣的能力,豈能成就如此輝煌?

朱棣這樣一個極為有主見的“霸道總裁”,如果不是故意縱容臣子們隨意舉報李景隆,哪個臣子敢上書彈劾一個沒有威脅的安樂公?那可是一個非常可怕的結果。

很顯然是朱棣看不上這個投降派整天在朝堂上晃來晃去,面子上又不好直接下手弄他,所以才讓一些老臣故意一個接一個的彈劾他。這樣一來,自己像是被逼無奈才做出了“艱難的選擇”,這種帝王之術才是正確的解讀方式。

五、總結

李景隆是一個典型的官二代,只是被保護得過於周全了。如果他能夠有時間好好成長,也許在中年之前能夠成為一箇中庸的將軍,畢竟諸如捉拿周王等事情他還是能夠做得到的,未來即使撈不到什麼功名,也能安樂一生。

但是很可惜李景隆碰上了一個大爭之世,再加上黃子澄這麼一個愚蠢的推手把他推上了風口浪尖讓他出醜。最終他成為了一個歷史塵埃裡的小丑,再也沒辦法洗白了。